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0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82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21篇
地质学   86篇
海洋学   38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33篇
  1995年   24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71.
长江口外海区DZS2孔第四纪磁性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长江河口区外海域是陆源物质沉积以及向外海输送的重要地带。DZS2孔采自长江河口外海域(东海陆架西北部),是我国现今最深,年代最久远的大陆架海底全取心钻孔。对其进行了细致的古地磁研究,结合岩心岩性特征、微体古生物鉴定以及AMS14 C测年等的分析,建立了可靠的长江河口外海区年代地层框架序列。磁极性地层研究揭示了清晰的M/B极性转换界线,且沉积地层中出现了多个可与标准极性柱对比的反极性漂移事件,这其中包括Gothenburg、Blake、Emperor、Jaramillo和Olduvai事件,这为钻孔年代约束以及长江三角洲区域地层对比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钻孔DZS2沉积物岩性特征较为简单,相对来说泥质层位较多,与长江三角洲陆上典型第四纪钻孔的岩性特征以及沉积演化旋回存在一定差别。这可能与整个长江三角洲区域下覆基岩的起伏有关,根据单道地震剖面的资料,长江河口区西南部有一系列岛屿分布,海底明显存在较高隆起的基岩,松散沉积物厚度较薄,这很可能阻挡了部分长江物质,特别是粗颗粒沉积物向外海的输送。  相似文献   
572.
选取南沙海域被越南非法侵占的29个岛礁的法律地位、军事基地潜力、水域通达性、岛礁资源价值、陆地联系紧密度与区域战略潜力等主要因素构建指标体系,采用主客观综合赋权的方法——层次分析法(AHP,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变异系数法,定量评价越南侵占的我国南沙岛礁战略价值。研究结果表明:(1)越占岛礁价值最高的为南子岛,其次是南威岛,目前越南对其开发程度均较高;(2)战略价值较高的鸿庥岛、景宏岛等岛礁离我国控制的部分南沙岛礁距离较近,对我国战略防御构成威胁。另外西礁战略价值较高,已成为南沙旅游开发景点之一;(3)战略价值较低的金盾暗沙、奥南暗沙等目前受自身开发条件限制较大,但蕴藏着极大的油气潜力。以上越占岛礁战略价值分析结果,将为维护我国固有领土完整,为解决中越南沙争端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573.
中国东部海区科学钻探施工技术探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东部海区科学钻探工程是我国海洋地质研究中的一项重要工程,施工环境复杂,钻探施工难度大。根据地质预测和环境条件,针对实际情况,分析海上钻探施工的难点,提出了钻孔结构、钻进工艺、取心方法、冲洗液使用等方面的技术方案思路,以指导和保障钻探施工。  相似文献   
574.
《地学前缘》2017,(3):27-40
南沙海槽前陆盆地是我国南海南缘陆架区重要的含油气盆地,海槽之下陆壳减薄的原因、前陆区逆冲推覆构造的变形机制是南海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科学问题。利用地震、重磁、地热观测资料,依据地震沉积地层分析、重磁反演分析、地幔流应力场分析、热-流变学分析方法,文中计算了南沙海区地壳结构特征、南沙海槽逆冲推覆热-流变学结构。结果表明:南沙海区Moho面深度在18~26km,其中海槽区Moho面最浅,由海槽中心向东南至陆坡,Moho面由20km快速下降到26km深度,说明南沙海区陆壳结构曾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动。南沙海区地壳累积流变强度FC与岩石圈累积流变强度FL之比小于80%,显示为一个整体陆壳地块,岛礁区大部分地段地壳热流QC与海底热流Q0之比大于60%,为"热壳冷幔"型热结构,而海槽区情况正相反,QC/Q0小于40%,为"冷壳热幔"型热结构。南沙海槽Moho面温度在300~700℃,地壳整体温度较低,地温梯度在垂向上高、低相间成层分布,地壳浅层地温梯度在15~30℃/km,深层地温梯度大于45℃/km。南沙海槽南北两侧应力分布特征不同,北侧挤压,南侧伸展。北侧挤压区,地层挤压收缩量由深向浅减小,南侧伸展区,地层伸展量由深向浅增大,类似手风琴风箱结构。北侧黏滞系数高、流变强度大,南侧黏滞系数低、流变强度小。南侧的黏滞系数、流变强度大约比北侧低2~3个数量级,因此南沙海槽南侧比北侧更容易发生构造变形。由计算结果推测,南沙Moho面起伏或陆壳减薄与"地壳重力均衡作用"和"地幔热隆升作用"有关,海槽东南缘逆冲推覆体构造变形机制主要是"地壳缩短"作用,其次是"重力滑脱"作用。文中没有涉及南沙陆块不同地质时期Moho面、"地壳均衡"、"地幔热隆升"之间的演化关系,也没有涉及南沙海槽基底变形中"弹性挠曲"和"逆冲推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75.
利用调查数据及遥感数据揭示了2013年南沙群岛海域温跃层的季节变化特征,温跃层上界深度平均值春、夏、冬季基本一致,介于45~47 m之间,秋季最大,达60 m;温跃层厚度平均值夏、秋、冬季基本一致,介于85~87 m之间,春季相对较小,为78 m。温跃层强度平均值春、夏、秋、冬季几乎一致,介于0.13~0.15℃/m之间。调查海域温跃层上界深度季节变化的形成机理为:春季西深东浅的原因是西部受净热通量较小、大风速、负的风应力旋度以及中南半岛东部外海的中尺度暖涡和反气旋环流共同作用,东部近岸海域净热通量高值、风速相对较小及风应力旋度引起的Ekman抽吸效应共同控制;夏季深度分布较均匀的原因是10°N以北风致涡动混合强但受Ekman抽吸影响,10°N以南风致涡动混合弱但风应力旋度为负值;秋季深度较其他季节平均加深15 m的原因是南沙群岛海域被暖涡占据,暖涡引起的反气旋式环流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被海水辐聚下压;冬季正的风应力旋度产生的Ekman抽吸和冷涡引起的气旋式环流共同作用,使得温跃层上界深度较秋季平均抬升15 m。  相似文献   
576.
和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组成和含量特征与古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兰花  段毅 《沉积学报》1999,17(12):794-797
对南沙海域柱状沉积物中氨基酸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了氨基酸含量的剖面变化及不同类型氨基酸组成差异的起因,据此探讨了自中更世晚新来南沙海洋古沉积环境和古气候问题。结果表明,沉积环境为碱性,沉积区气倏发生了四次冷-暖旋回。从而揭示了沉积氨基酸丰度和组成特征可以示踪沉积时间的古环境。  相似文献   
577.
本文基于浅地层剖面实测资料,结合区域地质背景,对研究区内几种灾害性地质因素的分布,性质及成因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578.
南沙珊瑚礁生态系中元素的垂直转移途径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于1993年和1994年用沉积物捕捉器采集南沙永暑礁和渚碧礁内的沉降颗粒物,用中子活化法分析元素的含量并计算通量,通过对生源要素的统计相关分析,垂直沉降颗粒物中的元素人,非生源要素在泻湖中的停留时间的探讨,研究了南沙珊瑚礁生态系中元素的垂直转移途径,结果表明,在南沙珊胡礁泻湖中元素的停留时间较海水中短,元素的循环速率高,且尤以与生物作用有关的元素为甚;颗粒物中非生源要素的垂直转移主要是通过生物过程  相似文献   
579.
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海洋和气象学者对热带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以及影响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的热带气旋气候特征作了专门分析。但对源自南沙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地理环境影响热带气旋特征的变化,与太平洋热带气旋的特征差异等分析未见[1~3]:报道。本文根据1949~1988年台风年鉴,1980~1988年卫星云图及热带天气图,初步分析源自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热带气旋的基本特征。1生成和移动过程中的某些特征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区(12°N以南的南海海域),自然环境独特,海水和底层大气终年暖热,生成热带气旋的条件充分,但地…  相似文献   
580.
比较了不同方法对厦门海区潮间带游动放线菌的分离效果和分析游动放线菌在不同材料中的种群数量分布。结果表明,在孢囊脱水-复水方法的基础上,采用重铬酸钾-放每菌酮-热处理-延长样品风干时间的联合方法,对样品污染细菌和霉菌有很好的抑制效果;海洋漂浮植物材料是游动放线菌的良好分离来源、数量超过10^2CFU/g干重;海洋潮间带植物材料的游动放线菌种属多样,但以链孢囊菌属为主,80%的分离菌株具有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