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3篇
  免费   842篇
  国内免费   652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82篇
地球物理   180篇
地质学   3233篇
海洋学   488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300篇
自然地理   78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23篇
  2022年   180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181篇
  2019年   179篇
  2018年   119篇
  2017年   132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42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220篇
  2009年   221篇
  2008年   213篇
  2007年   185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41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1篇
  1995年   36篇
  1994年   39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2篇
  1950年   3篇
  1948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1年   2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8年   1篇
  1936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15 毫秒
91.
冀中坳陷霸凹陷是一典型的单断裂箕状凹陷,该凹陷内发现了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其油气聚集具有沿各二级构造带复式聚集的特点,依据构造位置不同,大致可分为凹陷陡翼(凹边断阶带,洼槽内背斜带),凹陷缓翼(斜坡带)和凹间(过渡带)3种不同类型的复式油气聚集模式,这种复式油气聚集特征对于指导油气勘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
该文综合利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及地球物理学标志,对东营凹陷通61断块的沉积微相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详细划分和描述。系统编制了区内沙二段7个砂层组中51上小层沉积微相平面展布图,展示了各小层沉积时的地理面貌和沉积格局,阐明了各类储集砂体的平面分布特征,文中还详细讨论了沉积微相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93.
深成煤化作用是川南地区煤化作用的主导因素,本文着重阐明了构造对煤类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94.
北部湾北剖海上油田发现历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铿  潘其云 《广西地质》1997,10(2):57-62
北部海北部海上油田的开发工作始于50年代,60-70年代作了大量地质工作。改革开放后,油气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累计发现油气构造6个,含油面积超过40km^2,石油地质储量约4亿t,已开发油田2个,揭开我国南方油气资源开发序幕。  相似文献   
95.
中国东北区二叠纪和早三叠世地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运用裂陷槽理论,提出了早二叠世地层发育于大石寨、大河深和庙岭三个裂陷槽中。晚二叠一早三叠世则以陆相凹陷沉积为特征,发育于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完这山三个凹陷内。  相似文献   
96.
中国东北区二叠纪和早三叠世地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苏养正 《吉林地质》1996,15(3):55-65
本文运用裂陷槽理论,提出了早二叠世地层发育于大石寨,大河深和庙岭三个裂陷槽中,晚二叠-早三叠世则以陆相凹陷沉积为特征,发育于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完达山三个凹陷内。  相似文献   
97.
安徽省大别山南部宿松杂岩变质作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3,他引:7  
魏春景  单振刚 《岩石学报》1997,13(3):356-368
宿松杂岩的变质作用可分为3个阶段:早期、主期和晚期阶段。主期阶段的矿物组合在云母片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石英+磁铁矿±钠云母±绿帘石/黝帘石;在白云母钠长(二长)片岩和片麻岩中为石榴石+多硅白云母+钠长石+石英+绿帘石/黝帘石±冻蓝闪石;在石榴石钠长角闪岩中为石榴石+冻蓝闪石+钠长石+黝帘石+石英±钠云母±金红石/磁铁矿。根据多种地质温压计和变质反应可以推测主期变质条件为:T=520℃~580℃,P=1.2~1.4GPa,地热梯度为12℃/km,相当于高压过渡型。晚期阶段变质条件为:T=460℃~480℃,P=0.6~0.7GPa,为中压绿帘角闪岩相。宿松杂岩的变质条件介于其南部的蓝闪绿片岩相和北部的榴辉岩相之间,三者是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之下俯冲到不同深度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
泌阳凹陷核桃园组微量元素演化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   总被引:31,自引:6,他引:31  
泌阳凹陷下第三系核桃园组总体上表现为一个大的湖退体系,而其中的微量元素含量及有关元素比值却呈现出细微而明显的旋回变化特征。本文依据泥岩、页岩和碳酸盐岩中Ti、Sr、Ba等十六种微量元素含量及Sr/Ba、Fe/Mn、Sr/Cu等七种比值的变化特征,结合古盐度及岩相资料,对核桃园组沉积时的古气候作了系统的研究,基本上分出了温暖潮湿、干湿交替、炎热干旱、温热半干旱四类较为特征的古气候类型,以期为油气勘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
辽宁夏季气温降水气候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聚类分析方法,以气候平均为辅,对1961~2000年辽宁53个测站的夏季气温和降水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并根据各站之间的相关程度差异和气候特点,对辽宁夏季平均气温和平均降水进行气候分区。结果表明:辽宁夏季气候特点为,降水东部多西部少;气温中北部偏高,南部沿海凉爽。  相似文献   
100.
青藏高原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主要成果和进展综述(南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青藏高原南部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取得的丰硕成果,为进一步系统和深入地认识青藏高原地质作用过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主要结合带和断裂带时空分布的查证取得重大进展,为进一步建立区域构造格架提供了基础资料;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高压麻粒岩的发现和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探讨藏南基底的形成机制、折返过程提供了新资料;一些地层及大量古生物化石的发现和确定,为区域地层系统的建立、划分与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一些岩浆岩岩石类型的发现及大量同位素年代学数据的获得,为建立区域岩浆岩的时空格架和演化过程提供了新资料;重要不整合接触关系和沉积相的确定,为区域构造一岩相古地理恢复和沉积盆地分析提供了基础资料;第四纪地质及新构造区调成果,为青藏高原隆升、环境演变和古大湖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资料;人文古迹、生态环境、旅游地质等方面取得众多进展,为青藏高原的生态环境、古人类文化研究和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基础资料;矿产资源调查取得众多新发现,为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提供了基础信息和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