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23篇
  免费   702篇
  国内免费   1257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259篇
地质学   3622篇
海洋学   624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11篇
自然地理   137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45篇
  2020年   131篇
  2019年   150篇
  2018年   124篇
  2017年   13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64篇
  2014年   291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6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190篇
  2008年   189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97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145篇
  2003年   120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72篇
  2000年   98篇
  1999年   100篇
  1998年   127篇
  1997年   104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79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108篇
  1991年   127篇
  1990年   93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4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宁武煤田朔南矿区5号、6号煤层位于太原组上段,5号煤厚0~3.20m,6号煤厚0~2.94m,均属局部可采煤层,在实际工作中往往难以区分对比。通过对矿区含煤地层及煤层顶板砂岩K2、K3、K4沉积环境的研究,认为5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水下分流河道之间的泛滥盆地,6号煤层形成于三角洲前缘河口砂坝基础上发育的潮坪环境,属于三角洲平原水下沉积体系的两个不同旋回。运用岩性标志,物性参数及煤质特征可有效区分5、6号煤层,并进行追踪对比,为进一步勘探和煤矿开采提供了资料。  相似文献   
992.
区域地球化学测量和金矿勘查工作显示,中上志留统是南秦岭中段继泥盆系之后的又一套赋金地层,这套地层分布区存在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金矿化带,宏观上金矿化带的展布受青泥河—留坝复背斜和大河店-长坪-留坝区域性断裂带的控制。金矿(化)点和金矿(化)体的产出受层位、岩性、煌斑岩脉、火山活动、褶皱、层间构造破碎蚀变带、标高及氧化作用等因素的联合控制。矿体呈似层状产出,由多个呈串珠状展布的透镜体组成。金矿石类型以微细浸染型为主,属金-毒砂-黄铁矿建造。通过进一步工作有望落实中-大型金矿产地。  相似文献   
993.
近期,江西中核矿业开发有限公司参股的兴国县见龙铜矿普查找矿工作取得重要成果。 具体情况如下,去年完工的ZK-0001和ZK-0003孔共揭穿含矿石英脉22条.矿层水平厚度0.1—3.68米,平均水平厚度2.63米,矿层含脉率平均为21.98%。矿脉W03品位变化范围为0.02-13.85%,平均品位为2.90%;  相似文献   
994.
四川黑牛洞铜矿床磁黄铁矿的标型特征及成矿指示意义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黑牛洞铜矿床是近年来国内发现的富铜矿床之一.磁黄铁矿是该矿床中含量最高的金属矿物,且与该矿床最重要的矿石矿物黄铜矿共生.本文试图通过研究磁黄铁矿的矿物学特征,为揭示黑牛洞铜矿床的成因提供重要参考信息.本文运用电子探针、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分析和矿相显微镜观测等方法,对黑牛洞不同产状磁黄铁矿进行了形貌、化学组成和结构分析.研究表明不同矿石类型的磁黄铁矿均为六方晶系,其Fe原子含量的百分比变化范围是42.43%~45.58%.在Fe-S相图中,黑牛洞矿床的磁黄铁矿位于磁黄铁矿和黄铁矿共生相区.据研究,黑牛洞矿床中磁黄铁矿的成分、结构和矿物组合中罕见黄铁矿等信息寓示磁黄铁矿的峰期变质温度高于450℃.该矿床中磁黄铁矿至少有两种成因,即主要从流体中沉淀并受变质的磁黄铁矿和少量由黄铁矿变质脱硫而成的磁黄铁矿.黑牛洞矿床矿体和蚀变围岩中石墨广泛发育表明,变质过程处于强还原环境,而还原环境中S在流体中的溶解度较小且易于沉淀.矿床中黑色电气石的普遍产出表明中高温热液存在.这与磁黄铁矿的标型特征相对应.中高温流体存在、强还原环境和碳质的催化作用等为黄铁矿变质形成磁黄铁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也为黑牛洞铜矿床铜元素在韧性剪切带形成的有利客矿空间中沉淀、再富集提供了必要的物理化学条件.  相似文献   
995.
应用高精度离子探针锆石U-Pb测年方法,获得普朗斑岩铜矿床中3件矿化石英二长斑岩的锆石年龄分别为228±3Ma、226.3±2.8Ma、226±3Ma。锆石形态和铀钍参数均属典型的岩浆锆石特征,年龄值在误差范围内近似一致,表明形成矿化斑岩的中酸性岩浆从岩浆房快速上升侵位。结合前人已发表的矿化斑岩的黑云母Ar-Ar坪年龄及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等数据,推测普朗斑岩铜矿的岩浆—热液系统从岩浆侵入至矿化阶段的持续时间可能长达10Ma以上,主成矿期约为216~214Ma。从岩浆房分异出的富含成矿物质和挥发份的岩浆流体在相对较晚阶段对普朗复式岩体发生了强烈的蚀变作用并可能进一步萃取了岩体中的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996.
大姚六苴铜矿床是中国砂(页)岩型铜矿床的典型代表。通过对小河-石门坎矿段钻孔、剖面及地形资料的综合研究,应用surpac vision三维可视化软件建立了矿区地表模型,实现了工程控制矿段的地层、矿体的三维显示,并结合成矿地质条件建立了地层、矿体、地形的三维模型,直观地显示了矿区地层、矿体的分布特征,为深部找矿预测和勘查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7.
南图尔盖盆地储层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储层储集性能普遍良好是南图尔盖盆地油气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通过对该盆地储层的岩石学特征、成岩作用及孔隙类型演化分析研究发现,砂岩的成岩作用及孔隙演化对储层的储集性能有着重要影响.在对大量薄片和岩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运用扫描电镜和X衍射粘土分析等手段,对南图尔盖盆地砂岩储层研究结果表明,该区机械压实和压溶作用、杂基充填作用、胶结作用和交代作用使砂岩孔隙度降低,不稳定矿物的溶蚀作用导致储层次生孔隙发育.根据有机质的演化及粘土矿物的变化序列,成岩作用和孔隙演化随埋深具有明显的阶段性:早成岩阶段,孔隙类型以原生孔隙粒间孔为主;中成岩阶段,孔隙类型以原生、次生混合型为主;晚成岩阶段,孔隙类型以次生型为主.综合评价南图尔盖盆地储层发现,阿雷斯库姆组、阿克萨布拉克组和库姆科尔组为Ⅰ类储层,可作为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目的层.  相似文献   
998.
柴凤梅 《地质学报》2008,82(11):1592-1601
阿尔泰南缘古生代康布铁堡组火山岩系是许多铁矿、铜锌矿以及铅锌矿的赋矿围岩。但赋矿地层目前还缺乏精确的同位素年代学资料。本研究应用SHRIMP锆石U-Pb定年法,获得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内阿巴宫铁矿区康布铁堡组地层中变质流纹岩的形成年龄为412±3.5Ma(MSWD=1.4),证明了阿尔泰南缘克朗盆地内泥盆纪早期存在着强烈的火山活动,与区内广泛发育的火山岩属于同一事件的产物,可能与同时代的花岗岩有相同的动力学背景。本项结果为研究阿尔泰南缘古生代构造演化及阿巴宫铁矿床成因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999.
研究表明,阿尔泰南缘和准噶尔北缘晚古生代大地构造演化及成矿作用均受古亚洲洋形成与演化的控制。晚古生代该地区经历了3个不同性质的构造演化阶段,同时伴有不同的多金属成矿作用。早泥盆世,由于古亚洲洋板块的俯冲,在阿尔泰南缘形成了一系列陆缘断陷盆地,并伴随以铅、锌、铜、铁多金属为主的矿化;同时,俯冲的古亚洲洋板块发生部分熔融,形成了埃达克岩及与其有关的铜矿床。随着板块俯冲的继续,中泥盆世出现了前弧盆地,并形成了铜-铅-锌多金属矿床。至石炭纪,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发生碰撞,在额尔齐斯缝合带附近出现了由于挤压作用而形成的金矿床,同时,在缝合带北侧(阿尔泰地区),由于壳型花岗岩的广泛发育,形成了稀有金属矿床。早二叠世,在额尔齐斯缝合带附近又发生了碰撞后的板内拉张作用,从而诱发了一系列与地幔作用有关的岩浆活动,形成了以喀拉通克为代表的铜-镍矿化。因此,阿尔泰南缘和准噶尔北缘晚古生代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包括:阿勒泰南缘早泥盆世火山-沉积盆地内铅、锌、铜及铁多金属矿床和准噶尔北缘早泥盆世与埃达克岩有关的铜矿床;中泥盆世前弧盆地内的铜多金属矿床;石炭纪额尔齐斯缝合带内与碰撞有关的金矿床及稀有金属矿床;早二叠世与板内拉张有关的铜-镍多金属矿床。  相似文献   
1000.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的铜金属来源与富集规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龙江多宝山斑岩铜矿位于兴——蒙海西期造山带的东端。该区早古生代的演化受制于兴——蒙洋向东偏北消减于布列亚-佳木斯地块之下,火山弧呈近北西向;晚古生代的演化受制于兴——蒙洋向北西消减于克鲁伦——额尔古纳地块之下,构造线为北东走向。多宝山矿床的金属铜是多来源的,主要矿源层是中奥陶世弧火山岩,次要矿源层是早泥盆世裂谷火山岩。中海西期的中性侵入岩也提供了部分矿源,但它对成矿更主要的贡献是三期脉动式的热液活动成为高背景场中铜元素迁移和富集的主要动力。金属铜在从围岩中汲取出来富集就位于斑岩体周围的同时,在矿区及邻区较大范围内形成铜元素的降低区。多宝山斑岩铜矿的成矿期是中海西期。晚海西-印支期和燕山期的构造-岩浆事件中有其它类型的铜(或铜-多金属)矿床形成,并使多宝山斑岩铜矿遭受改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