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12篇
地球物理   107篇
地质学   900篇
海洋学   95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29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7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8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991.
仲巴裂谷位于藏南裂谷系的西侧,其断层发育、断错地貌清晰. 但目前,该断裂活动性研究尚属空白,制约了对整个藏南裂谷系变形机制的探索.基于GIS空间分析技术,利用数字高程模型数据系统提取该区的河流地貌参数,包括地形坡度、地形起伏度、河流陡峭指数和裂点等. 对该裂谷两侧36个流域盆地的地形参数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后发现:地形坡度与ksn之间具有一致性,仲巴裂谷西侧北、中段坡度陡峭,ksn值较高,南段支流中间部分陡峭,两端较缓,对应ksn值中间高两端低;东侧坡度和ksn分布呈现中段陡峭,两端变缓的特征. 河流纵剖面上表现出裂点上下陡峭系数的差异,东西两侧河流均在出水口处河段有最高河道陡峭系数,向上游段减小,总体上西侧河道陡峭系数大于东侧. 综合地形坡度、河流纵剖面及裂点分析结果,认为仲巴裂谷西侧断裂的构造活动性可能强于东侧.   相似文献   
992.
滇黔桂三角地区是我国南方的一个重要的金矿成矿区,金矿床主要赋存在裂谷作用强烈时期沉积的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地层中,金成矿作用是在裂谷带这一特定大地构造背景下进行的,金矿床的形成是裂谷带形成、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993.
白垩纪松辽盆地:从火山裂谷到陆内拗陷的动力学环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基于科探井等新成果,从全球构造-盆地分类和松辽盆地成因类型综述入手,通过区域构造背景和盆地构造-充填特征分析,研究松辽盆地类型、构造演化和地球动力学。松辽盆地位于蒙古—华北板块东北部边缘带,其北部通过蒙古—鄂霍茨克缝合带与西伯利亚板块相连,东部通过锡霍特—阿林构造带与太平洋板块相连。其形成演化受这两个活动陆缘带的影响。营城组和嫩江组顶部的2个区域性不整合面把松辽盆地分成3个构造层:断陷层(火石岭组—营城组)、拗陷层(登娄库组—嫩江组)和反转层(四方台组—依安组)。前者属火山裂谷盆地,后两者为陆内拗陷盆地。断陷期150~110 Ma,在北部与东部两个活动陆缘带共同作用下,板块重组导致区域性伸展和大规模裂陷,形成同裂谷期火山-沉积序列。后裂谷期110~79.1 Ma沉积,是火山期后热沉降与区域走滑拉分沉降叠加的结果,其沉降速率高沉积厚度大,因此形成大规模烃源岩沉积。挤压反转期79.1~40 Ma,表现为沉积沉降中心向西北迁移和盆地逐渐萎缩消亡,是白垩纪中期至中始新世太平洋板块向欧亚大陆边缘近于正向俯冲、区域挤压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4.
李伍式铜锌矿是四川西部一个重要的含锌富铜矿床类型。位于九龙江浪穹隆状变质核杂岩中心地区,含矿地层为中元古界李伍岩群—火山沉积岩建造,形成于中晚元古代扬子陆台边缘裂离带一分支裂谷带内。变质改造成矿是伴随印支—燕山期区域造山运动在穹隆成穹过程中李伍岩群经受挤压与伸展构造作用而变形变质,其中所含火山热液沉积的原始矿源层在变质改造作用下重新富集成矿,属海底火山热液—变质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5.
喀拉萨依岩体位于东准噶尔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带西端,由钾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组成。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307.7±3.2Ma~309.6±2.0Ma,岩石高硅(SiO2平均含量为77.25%)、富碱(K2O+Na2O=7.50%~9.23%)、低铝(A/CNK=0.922~1.084),贫钙、镁;富集Rb、K、Th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及Zr、Hf等高场强元素和稀土元素,亏损Ba、Sr、Eu。10000Ga/Al值变化于7.00~10.35之间,总体上具碱性A型花岗岩的特征,是该岩带东侧老鸦泉—黄羊山A型花岗岩岩基经高程度分异演化的产物,并非前人认为的S型花岗岩。岩体具正εNd(t)值(3.5~6.0)和年轻的Nd模式年龄(TDM2=520~630Ma),Pb同位素投点位于造山带演化线附近,同位素数据显示岩浆来源于新生造山带下部的年轻地壳。从本次1∶5万区调成果看,卡拉麦里洋盆在晚泥盆世之前已经闭合,从晚泥盆世开始转入碰撞后的拉张环境,在晚石炭世早期进入板内裂谷发展阶段,因此喀拉萨依岩体应是该区板内裂谷阶段而非前人所说的后碰撞阶段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6.
侏罗纪以来,太平洋板块与欧亚板块俯冲碰撞,促成了中国东部以NNE-NE向断裂为主体的断裂构造格局。从地震面波层析成像反演资料及东北和华北地质剖面得知,该地区应属东亚巨型宽裂谷体系的东部地区,系亚幔柱活动所致。全区P波速度、岩石圈不连续和减薄转型、软流圈物质呈蘑菇云状上升以及大火成岩省等特征证明中国东部中、新生代为亚幔柱构造控制成矿成藏,从而证实板块构造与幔柱构造相辅相成的关系。幔柱构造可划分3级,金属矿床常受幔枝构造的控制,多成群成带分布。由于成矿物质来自深部地核或软流圈,金属元素呈垂直分带的规律成为"攻深找盲"的理论依据;而油气田深部常受深部热源影响,若有海相烃源层分布,是寻找"无机"和海相油气田的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997.
从凉红-苏雄剖面开建桥组底部沉凝灰岩中获得了801.3 Ma±7.2 Ma锆石SHRIMP U-Pb年龄,与前人获得的苏雄组803 Ma±12 Ma年龄高度一致,不仅有效地约束了开建桥组的沉积时代,还从地质年代学上进一步证实了两者之间的同时异相关系,为华南新元古界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新的年龄证据。结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认为开建桥组的沉积时限为800 Ma~725 Ma,与康滇地区澄江组、扬子东南缘莲沱组和上墅组可以对比。同位素年代学、岩石地球化学及沉积学等研究表明,800 Ma左右是整个华南地区裂谷盆地沉积充填序列第二个旋回的开启时间。  相似文献   
998.
Gebra谷位于中Bransfield盆地的斜坡上,该盆地是一个年轻的、断裂活动强烈的南极洲半岛内的裂谷盆地。盆地后期发生了一系列大规模的滑坡,现在的Gebra谷是所谓“Gebra—Magia滑坡复合体”的一部分。滑坡复合体构成了块体坡移的主体部分,包括两个大型泥石流谷。本文的研究结果是根据多波束测深,高一极高频地震剖面资料得出的。通过对地貌沉积特征以及地震层序分析,对Gebra泥石流谷的沉积演化史作了新的解释。  相似文献   
999.
北纬60°以北的环北极区在全球显生宙超大陆的形成以及后来的裂解事件等过程中,其大地构造演化总体上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阶段:①古生代块体之间的碰撞与拼贴;②泛古陆解体,裂谷作用和洋底旋转拉张;③新生代地壳重新调整。除此之外,从泛古陆解体以来持续的裂谷作用一直延续至现代还在作用。与此同时,不同构造阶段还导致环北极区发育众多不同类型和特征的沉积盆地以及相应的沉积地层。  相似文献   
1000.
以黑河中游平川绿洲和六坝绿洲为例,对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土壤含水量空间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无灌溉条件下绿洲及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的土壤含水量水平分异明显,绿洲土壤含水量高于绿洲-荒漠生态过渡带和荒漠地区土壤含水量,并出现从绿洲到绿洲-荒漠过渡带和荒漠依次递减的趋势,主要受土壤性状、土壤水分水平运动和绿洲-荒漠局地大气环流影响;绿洲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上表现为从表层向下逐渐增加,而过渡带和荒漠区活动层土壤含水量垂直分异则是表层和底层比20~30cm处低,可能与荒漠土壤凝结水的形成与运动有关。受绿洲地下水过度开采和绿洲边缘人类活动影响,在绿洲-荒漠过渡带形成了生态裂谷,对绿洲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