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8篇
  免费   364篇
  国内免费   527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552篇
地球物理   266篇
地质学   1426篇
海洋学   175篇
天文学   9篇
综合类   202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70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76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5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0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71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14篇
  2001年   105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75篇
  1998年   95篇
  1997年   66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41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0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Data material of a long-term high mountain ecosystem research project was used to interpret the grazing impact of reindeers. In central Norway investig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both, areas where reindeer grazing is excluded, and areas where intensive pasturing is present for a long period of time.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grazing impact was based on similar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 results were transposed to northern Norway where dramatic overgrazing had been exceed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Us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mappings, especially of vegetation and soils, the impact of reindeer grazing in different areas became obvious. Non-grazed lichen-dominated ecosystems of the snow-free locations functioned sensitively near the limit of organism survival. These localities were most influenced by grazing as they offer the winter forage to the reindeers. So, intensive grazing in central Norway led to landscape degradation by destruction of the vegetation and superinduced by soil erosion. Those features were comparable to the situation in northern Norway, where a broad-scale destru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a depression of the altitudinal belts had occurred due to overgrazing. Functioning principles of intact high mountain systems were explained and used to interpret the environmental background for the understanding of degradation phenomena. Finally, the use of a new model calculating the carrying capacity of high mountain landscape was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92.
西施舌(Coelomactra antiquata)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贝类,对其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生态分布、形态构造、生活习性、食性、繁殖习性等)已经比较全面,其苗种的生产在福建省、广东省已有一定的规模,但对诱导其附着变态方面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相似文献   
993.
针对非负和支持域受限递归逆滤波算法(NAS-RIF)的缺点,提出了一种改进方案.首先,应用小波去噪技术,保持了退化图像边缘特征,抑止噪声,提高退化图像的信噪比;其次,在每次迭代中,利用图像分割技术找到准确的目标支持域,并用背景的均值取代非均匀背景;还采用重置共轭梯度法加快了算法的收敛速度.实验结果表明,改进后的算法具有更好的复原效果和更快的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994.
本文论述了俄联邦近来随着程控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系统的研制成功和仪器组成的扩大和质量的提高,为了保证充分开发航空测量方法和仪器的潜力,提高航空地球物理测量的地质效果和经济效益而建立的较新的航空测量技术,并着重阐述了这种技术的最重要的要素,即在高效率现代个人计算机的基础上建立的全套自动计算机设备。使用这套设备能使地球物理研究的全过程完全自动化,完成多参数航测数据的加工处理和解释。采用这种新技术能使应用过  相似文献   
995.
冰雹作为一种短时强灾害天气,常给农业、建筑、电力、交通甚至生命财产等造成严重影响,人工防雹也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文中首先介绍了冰雹形成机理和雹云物理研究情况,然后围绕人工防雹机理、技术、科学试验及效果评估这4个方面的研究进行了评述,旨在从理论和实践上总结人工防雹工作的进展,增进对人工防雹科学问题的认知,从而为促进中国人工防雹理论研究和技术进步提供借鉴。研究表明:(1)“累积带理论”和“循环增长理论”是冰雹形成的最常见理论,限于早期的雷达观测技术和缺乏完整的冰雹数值模式,早期认知的冰雹形成机理存在一定的局限。(2)雹胚一般分为冻滴胚和霰胚,冻滴胚由过冷雨滴冻结而成,霰胚则是冰晶、雪花撞冻生长而成。冰雹云中哪种雹胚占优势,主要看云底温度的高低。雹云的发展依赖于水汽条件、动力不稳定条件、风垂直切变等关键因子。(3)人工防雹主要遵循“播撒防雹”和“爆炸防雹”2条技术路线,“利益竞争”和“早期降雨”是常见的6种防雹原理假说中最广泛被用来作为防雹作业设计依据的2种播撒防雹理论。(4)人工防雹技术上多采用通过飞机、地面火箭、地面燃烧炉等向云中播撒人工冰核,或通过地面高炮向云中发射含人工冰核的炮弹等方式,影响冰雹的生长过程从而达到抑制或削弱冰雹生长的目的。(5)大量外场试验证明人工防雹效果有较大的地域差异,需根据各地冰雹云特征及其降雹特点制定和发展本地适用的人工防雹技术体系。(6)人工防雹效果检验仍然是制约人工防雹技术发展的一个“瓶颈”,目前常用的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检验技术方法均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由于雹云变化迅速、降雹过程短促,人工防雹技术实施的时效性以及防雹效果评估仍存在较大的困难。今后应更多地借助多种探测设备进行冰雹云的精细化探测,开展有科学设计的人工防雹外场综合试验,运用统计检验、物理检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综合检验技术方法评估防雹效果,推动人工防雹事业进一步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996.
997.
北京YRG-1地热井由于后期技术套管井段"戴帽"固井失误,导致水泥浆下窜堵塞了热水储层的孔隙通道,造成地热井基本不再出水,后经应用射孔和酸化压裂技术洗井,地热井基本恢复了原来的产能,增产效果十分明显。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射孔和酸化压裂技术在地热井洗井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随着我国公路建设不断向山区深入, 在地质构造复杂区公路边坡遇到断层破碎带的情况日渐增多, 亟需开展阻滑能力强的抗滑桩结构加固边坡研究。传统的人工挖孔桩施工模式存在高风险、低效率等缺点, 而组合式圆截面抗滑桩具有施工效率高、安全便捷等特点, 为此, 探究其对含断层破碎带边坡的加固效果具有现实意义。采用自主设计的边坡物理试验系统, 设计了5种不同破碎带厚度与组合式圆截面抗滑桩组合的物理模型, 采用坡顶逐级加载的方式模拟加载, 监测桩身应变、桩顶位移和桩后土压力, 采用高速相机捕捉滑体变形破坏图像, 并使用粒子图像测速(PIV)技术对图像进行处理。研究结果表明: 组合式圆截面抗滑桩通过限制桩后滑体水平位移, 并将滑体限制在前、后排桩间来达到加固边坡的效果; 滑体演化分为变形压密、加速变形和破坏滑移3个阶段; 前、后排桩桩后土压力比值介于1/3~1/2之间; 随断层破碎带厚度增加, 滑体水平滑移速率增大, 组合式圆截面抗滑桩的桩顶位移增大, 桩身最大正弯矩减小。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计算的弯矩及桩顶位移较为吻合, 研究成果可为边坡工程组合式圆截面抗滑桩设计提供一定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99.
1000.
诱发地震及其灾害风险已成为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和废水回注等新型工业活动顺利实施的重要威胁。应力降是反映地震破裂前后断层上平均应力差的物理量,对诱发地震中应力降的系统研究有助于揭示诱发地震的震源特征、高频地震动特征、构造背景和地震危险性。本文系统地总结了近20年来工业开采诱发地震中应力降的相关研究进展,分别从计算所用理论方法、获得的平均应力降数值、影响应力降数值的主客观因素、围绕应力降的重要科学讨论等方面做了归纳分析。介绍了直接进行谱拟合、经验格林函数(EGF)、谱叠加和广义反演3种适用性的计算方法,通过案例考察了工业开采诱发地震的应力降平均值,分析影响应力降测定数值的主客观因素,并总结应力降空间分布依赖性、与震源机制类型相依性、自相似性、深度依赖性等4个主要科学问题。同时,阐述了诱发地震应力降的测定可靠性仍未突破、主要科学问题存在广泛争议、在新型工业开采活动中具有重要应用潜力等现状。本文的总结分析可为从事新型能源开发、地震安全监管和科学研究领域的企业、管理人员和科学研究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