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72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5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94篇
海洋学   3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32篇
自然地理   15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Oxygen isotope fractionation between coexisting minerals in slowly cooled rocks conveys information about their cooling history. By using the fast grain boundary (FGB) model to simulate closed-system diffusive ex- change of oxygen isotopes between coexisting minerals, I show that the apparent equilibrium temperatures (Tae) by the mineral pair with the largest isotopic fractionation (PLIF) always lies between the closure temperatures (To) of those two minerals. Therefore, when the rate of oxygen diffusion and hence Tc for the PLIF chance to be comparable (such as in the case of quartz and magnetite), Tae will serve as a good approximation of To regardless of variation in mineral proportions. The specialty of the PLIF in constraining Tac within their Tc range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stable isotope systems and element partitioning. By approximating Tc with Tac and inverting Dodson's equation, the cooling rate of plutonic or metamorphic rocks can be inferred.  相似文献   
42.
为了揭示路基冻结过程中地下水和土性对水分迁移规律的影响,针对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的粉质黏土和砂土进行了单向冻结条件下的水分迁移试验。通过土柱上层位置设置碎石层,阻断液态水迁移路径,监测冻结过程中土柱的水热变化,结合土柱冻结深度、冻结速率曲线、含水率分布曲线和补水时程曲线,分析仅水汽补给时对土柱顶部水分聚集和冻结特征的影响。试验结果发现,无论是封闭体系还是开放体系,粉质黏土和砂土土柱都会在冻结区中形成两处水分聚集区:第一水分聚集区为控温板底部,以霜的形式聚集,主要是由土柱顶部土体的水汽迁移并凝华相变形成;第二水分聚集区为冻结区中液态水和气态水共同迁移形成,随着冻结锋面的向下推移,形成不连通孔隙的界面,液态水向0℃冰锋线迁移聚集并相变成冰,水汽迁移路径受阻而凝华成冰,致使该处含水率显著增加。相较于封闭体系,开放体系使两处水分聚集区产生更大的水分增量。相比于粉质黏土,砂土介质孔隙较大,在试验时间内水汽补给对水分聚集区的影响更明显,但由于砂土持水能力减弱,水汽补给速率随时间逐渐减小。  相似文献   
43.
拨地工程坐标成果的自动化输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AutoCAD软件来计算拨地工程的坐标成果较传统计算器人工计算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即便如此,当遇到包含多个地块的拨地工程时,逐个地块完成计算并填写成果表格,工作量仍然很大,而且对于作业过程中局部小的调整还要进行大量重复工作,并且人工干涉多,容易出现纰漏。本文介绍利用自动搜索封闭地块多边形的图形算法,实现拨地工程地块坐标成果的自动化输出,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方法效率低、人工干涉多、易出错等问题。  相似文献   
44.
封闭条件下抛石路堤降温效果及机理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2,自引:13,他引:9  
在多年冻土地区道路工程的修筑与维护中, 如何保证多年冻土不退化所采取措施的长期可靠度问题日益为人们所关注. 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了实际工程中半开放半封闭抛石路堤受到风沙或积雪填埋后,在不同温度变幅条件下的降温效果. 实验结果发现: 在满足一定厚度时, 封闭条件下的块石层仍具有良好的降温效果, 具有可变等效导热系数的特性, 在实验中充分体现了"热二极管效应". 在外界温度变幅较大的条件下, 降温速度和降温效率均大于温度变幅较小的情况. 通过对块石层顶底温差与其顶部温度变化关系, 以及块石层内温度场特征的分析, 证实了封闭块石层内自然对流的真实存在和对流的运动发展趋势. 试验结果为抛石路堤降温的长期可靠性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45.
胡欣蕾  吕延防  付广  王超  刘哲 《地球科学》2019,44(11):3882-3893
通过对断裂带内部结构及其特征研究发现,断层岩是断层构成的重要部分,断层垂向封闭能力的强弱关键取决于油气运移方向断层岩与下伏储层岩石的排替压力差.若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等于储层岩石,断层垂向封闭,其封闭能力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排替压力差值的大小,差值越大,断层垂向封闭能力越强;反之断层垂向开启.断层岩的排替压力大小受泥质含量、压实成岩程度、岩石结构方向性等因素的影响,其泥质含量越高、压实成岩程度越大、断面方向与铅直方向夹角越小,断层岩排替压力越大.基于断层垂向封闭机理及影响因素,综合实验室不同角度泥岩样品排替压力测试结果与岩石力学分解关系,在确定与目标点断层岩具有相同压实成岩程度围岩地层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定量评价断层垂向封闭能力的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渤海湾盆地南堡凹陷1号构造内典型断层垂向封闭能力评价中,结果表明:f1断层在不同测线处的断-储排替压力差为-0.114~1.035 MPa,除L7~L11测线处其他测线内断层岩排替压力均大于储层岩石,断层垂向封闭,与油气分布吻合关系较好.通过与未考虑岩石结构方向性方法的比较,证实该方法具有更好的可行性和更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46.
目的:观察乌梅阳和汤联合负压封闭引流(VSD)治疗骶尾部压疮的疗效及安全性,并探讨其作用机制和实用性。方法:将100 例3期骶尾部压疮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 例。对照组予以VSD治疗,并每周更换1次负压封闭引流装置;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乌梅阳和汤治疗,2组均在治疗14 d后行转移皮瓣修复术,比较2组治疗后第7、14天时创面肉芽组织的毛细血管密度值、创面愈合时间和创面愈合率。结果:治疗组的创面肉芽组织毛细血管密度值、创面愈合率均比对照组高(P<0.05),治疗组的创面愈合时间较对照组短(P<0.05)。结论:采用乌梅阳和汤联合VSD治疗骶尾部压疮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VSD治疗,可有效促进创面肉芽组织的生长,可为二期转移皮瓣创造有利条件,缩短压疮创面愈合时间。  相似文献   
47.
目的 探究持续封闭负压引流技术(VSD)对瘢痕切除创面成纤维细胞生长环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1月于笔者医院行植皮手术的四肢瘢痕切除术后患者60例,根据植皮手术前是否接受VSD治疗分为负压组(n=30)和包扎组(n=30),负压组均于一期植皮前接受VSD治疗,包扎组未接受VSD治疗。回顾性分析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首次植皮存活率、创面感染率、住院时间之间的差异。并用TUNEL染色、CD34染色法对比瘢痕标本中成纤维细胞凋亡指数及血管生成情况。结果 负压组菌培养阳性率明显低于包扎组(P<0.05),植皮存活率明显高于包扎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住院时间、疼痛评分、随访VSS评分间比较,负压组均明显较低(P<0.05)。负压组成纤维细胞凋亡指数明显较低,微血管计数明显较高(P<0.05)。结论 负压封闭引流可以减轻瘢痕切除创面感染率,有效减轻炎性水肿,且可以通过改变局部血液循环微环境以及机械应力作用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分裂,提高创面恢复效果。  相似文献   
48.
羌塘盆地封存条件与有利勘探区带筛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着重阐述了羌塘盆地封盖层的岩性类型,宏观封盖层分布和微观封盖能力。结合盆地早期勘探的实际资料,针对该盆地首次提出并应用了封盖层区域评价标准,筛选出有利勘探区带,为盆地早期勘探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9.
达索普冰川海拔7100m处粒雪中空气的封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徐柏青  姚檀栋 《冰川冻土》1999,21(4):380-384
The air-bubble formation has been studied experimentally in the Dasuopu ice core from the northern slope of Mount Xixabangma. It was found that air-channel volume decreases gradually, but the firn remains permeable down to the depth above the transition of firn to ice, i. e., about the depth of the air-channels closing off to be isolated bubbles. Apparently, there exists an ag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trapped in bubbles and surrounding ice. Only when the air channels close off completely, the age of the air increases in the same rate as the surrounding ice. Air-bubbles formed in different depths at different sites depending on accumulation rate and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but approximately at a mean density of 0.79~0.83 Mg·m -3 . The air-channels in the Dasuopu firn core closed rapidly in the depth between 40 and 47 m, and 50% of air-bubbles were formed in the depth of 45 m. It is calculated that the age difference between air and its surrounding ice is 59 a, and the bulk age distribution width of air trapped in ice bubbles is 11 a.  相似文献   
50.
石榴石 Sm  Nd 等时线法是近年来常用于较新年龄的测年方法。腾冲地块西缘新近发现的基性麻粒岩中石榴石和全岩的 Sm  Nd 等时线年龄为 17~25 Ma, 是该麻粒岩经受后期变形变质作用的年龄, 与区内右旋走滑断裂活动时限相一致,为确证腾冲地区的右旋走滑断裂是印支地块逸出的西部边界提供了 Sm  Nd 等时线方法的年龄约束。并推断石榴石 Sm  Nd 体系的封闭温度较低, 应低于那邦变质基性岩晚期变质作用的640℃~72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