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6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77篇
测绘学   17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96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47篇
综合类   22篇
自然地理   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2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5年   1篇
  1964年   2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61.
符伟  侯贺晟  高锐  刘财  杨瑨  国瑞 《地球物理学报》2019,62(4):1349-1361
为揭示"松科二井"邻域岩石圈精细结构特征,布设了一条过井近南北向的深地震反射剖面,采用多尺度药量结合的激发技术,长排列、重点段加密接收高次覆盖的采集方式,通过高保真、高保幅的处理流程获得高分辨率、高信噪比的叠前时间偏移剖面.结果显示:T4反射轴之下沉积岩层状反射与火成岩杂乱反射相间,有两处疑似上古生界地层,分别位于松科二井下方(双程走时,Two way travel time,TWT,3.5~4s)和任民—永安断隆下方(CDP,3500~4500,TWT,3~4s);中下地壳可观察到近平行的北倾反射,中和断陷下方存在上下关联的透镜状强反射,整体轮廓呈蘑菇云状,解释其为岩石圈伸展构造中发育的深部热流底辟体;北部莫霍面呈近水平连续强反射,南部徐家围子断陷区域莫霍面反射较弱,同时剖面上存在3种明显的岩石圈上地幔反射,包括倾斜地幔反射、近水平地幔反射和超深地幔反射,推断其分别为早期俯冲遗迹、早期增厚地壳底界面以及现今岩石圈底界面.本文利用过松科二井地震剖面的最新成果,揭示出古亚洲洋、蒙古—鄂霍茨克洋和古太平洋三大构造域先后作用下,保留在松嫩地块岩石圈内的结构特征,为探讨松辽盆地形成原因、构造背景及动力学因素提供新视野.  相似文献   
462.
莫霍面和居里面是认识深部过程重要的地质与地球物理界面.为了进一步理解南海深部构造活动与洋盆扩张的关系,本文以OBS剖面和深反射地震剖面作为约束,对卫星测高重力异常进行海水、沉积层影响校正,采用最小曲率位场分离方法消除局部密度体的重力影响,获取了反映莫霍面起伏的重力异常,并利用双界面模型重力场快速反演方法计算得到了南海地区莫霍面深度值.通过与居里面起伏的对比研究,发现南海莫霍面和居里面整体均表现为"洋盆浅、周缘深"的菱形特征,两者在洋陆转换区呈现明显的窄梯级带特征,反映了南海扩张期岩石圈的强烈伸展减薄、南北向构造拉张作用等深部构造过程.洋盆莫霍面和居里面的西南向楔形形态是对南海由东向西渐进式扩张的深部构造响应.洋盆南部莫霍面浅于北部,这与扩张中心逐渐向南迁移的特征一致,而洋盆居里面南深北浅的特征则可能与洋盆的简单剪切扩张方式以及洋盆北部的岩浆活动更活跃有关.南海地区莫霍面和居里面呈现交错叠置关系,南、北陆缘表现为明显的深部构造差异,说明南海为非对称式扩张.北部陆缘区居里面深度浅于莫霍面,而洋盆区和南部陆缘区居里面深于莫霍面,这与南、北陆缘性质的差异和南部陆缘复杂的中-新生代俯冲碰撞等构造演化相关,而洋盆区居里面深于莫霍面的现象推测与大洋上地幔橄榄岩蛇纹石化导致的岩石磁性增强有关.  相似文献   
463.
利用2009~2016年内蒙古自治区数字地震台网宽频带固定地震台站的远震波形数据,采用接收函数H-k算法获得23个基岩台站下方的莫霍面深度和泊松比,同时,收集并筛选出277个已有探测台阵和流动台站的接收函数研究结果,综合分析给出大兴安岭造山带及两侧邻区莫霍面深度、泊松比的分布特征。研究表明,研究区域的莫霍面在整体上呈现自东向西逐渐加深的特征,莫霍面深度为25.0~42.3km,平均约为33.5km。莫霍面最浅的区域为松辽盆地(深度为27.0~35.0km),最深的区域为大兴安岭重力梯级带以西地区(深度为41.0~42.3km)。研究区域泊松比为0.19~0.33,平均值为0.26,大于全球大陆地壳的平均值。泊松比高值异常区集中在火山岩区及具有较厚沉积层的盆地。台站所处位置的海拔与莫霍面深度之间具有较强的正相关性,艾里补偿模式在研究区成立,莫霍面起伏与区域地形地貌特征间具有显著的镜像关系。大兴安岭地区的莫霍面深度与泊松比间存在显著的反相关关系,而在松辽盆地及周缘地区未发现明显的规律性,这也意味着松辽盆地在构造演化过程中经历了更为复杂的地壳改造过程。  相似文献   
464.
贵州省在大地构造位置上属于羌塘—扬子—华南板块下的扬子陆块,受不同构造旋回期的发展演化控制,早期地质构造被掩盖,而研究深部构造有利于构造单元划分、成矿作用等研究.本文利用区域重磁资料,结合其他地质资料,利用优选向上延拓分离不同尺度重磁异常,并对不同尺度重磁异常进行归一化总水平导数垂向导数处理,提取线性构造信息,分析区内主要断裂构造特征,进行定性分析;根据分离出的大尺度重磁异常反演研究区莫霍面、居里面起伏特征,莫霍面起伏介于34~46 km之间,总体上具有西高东低的特征;居里面深度介于22~28.5 km之间,西部以坳陷区为主,东部以隆起区为主,以区内两条深大断裂为界,深部构造具有南北分带、东西分块的特征,反映出贵州省上扬子地块与江南造山带两个三级构造分区的深部构造特征差异.  相似文献   
465.
近代城市地下生命线工程要求对埋藏基岩中的活动断裂作出工程评价,以判断其是否有出现地表破裂的可能。 本文提出了对研究活动断裂的3项内容,即:“活动断裂的活动时间下限、地震复发周期及活动断裂的活动速率;对不同的断裂活动机制,即蠕动和粘滑,从覆盖层厚薄两种情况分析了对地基所产生的影响。 作者通过超声地震模型实验对覆盖层横向非均一性影响地下生命线工程的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横向非均一的覆盖层在地震过程中对地下生命线工程影响显著,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466.
海底双层管单层连接管道结构受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粘性高的海洋石油通常需要通过海底保温管道加温输送.温度变化会引起管道变形,并在管壁内产生较大的温度应力.同时,管道正常运营期间还受到管道内压、外压、管内流体粘滞力和土体摩擦力等环境荷载的作用.复杂的环境可能导致海底管道轴向应力过大发生破坏.为了提高铺管效率,提出了双层管单层连接管道这一特殊管道形式,并从理论上分析温度变化和环境荷载对该管道的影响,计算正常运行时管道不同位置处横截面内最大Von-Mises应力.最后得到了Von-Mises应力沿管道轴线分布情况,发现内管和单层连接管的应力一般比外管大,变径管和内管的焊缝处是Von-Mises应力最大的地方.  相似文献   
467.
地下热水的成生和存储与特定的地质环境紧密相关,即必须具备“盖、储、补、滞、热”条件。其中“热”是地下热水成生的最重要条件之一,它主要来源于地球深部放射性同位素的蜕变及莫霍面尤其是康氏面以下至地核的熔融岩浆的热传导以及地球自转导致岩层间的摩擦放热等。作为液体矿产之一的地下热水,勘查井尤其是探采结合井除必须高度重视井位布设外,还应注重施工过程中岩屑(芯)录井、钻井循环液进出口温度和性状变化的观测以及井内地温测量等信息的收集与综合分析研究,这是查明热储层埋深与厚度、确定成井结构尤其是止水套管与滤水花管布置的重要依据。对单位产量小于5m3/d·m的探采井,应根据所在地的地理位置、开发利用前景等评价开发利用的可行性,将其评价为“适宜性差”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468.
邓恒  杨昌平  黄昌  徐玲芳 《海洋学报》2010,32(10):7390-7395
采用传统固相反应法制备了双层钙钛矿结构锰氧化物La1.8Ca1.2Mn2O7陶瓷,并用X射线粉末衍射法,扫描电镜,HL5500PC Hall效应分析仪和综合物性测量系统(PPMS)对其磁、电性质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经过两次高温烧结可合成具有双层Sr3Ti2O7型四方结构的La1.8Ca1.2Mn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