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7篇
  免费   113篇
  国内免费   184篇
测绘学   103篇
大气科学   76篇
地球物理   42篇
地质学   410篇
海洋学   117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8篇
自然地理   163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31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43篇
  2011年   48篇
  2010年   39篇
  2009年   56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2篇
  1962年   2篇
  1946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探讨有利层段的沉积与湖平面变化之间的关系,可以对湖相致密储层的勘探开发部署提供一定参考。以柴达木盆地西部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为例,利用自然伽马(GR)曲线资料,进行Fischer图解和铀含量(U)-有机碳(TOC)回归拟合法,重建渐新世沉积时期湖平面变化过程,结合磁化率资料,讨论了湖平面变化的气候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尕斯地区上干柴沟组下段泥质含量和TOC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均反映其在沉积过程中经历了两次湖退和湖进过程,有利于烃源岩和储层的形成;(2)湖平面上升期形成的高水位沉积体系,对应于致密砂岩类储层中优质烃源岩的富集层段,能有效形成源-储共生配置;(3)渐新世湖平面变化受西风条件下的气候的控制,西风带来的水汽,形成相对湿润的气候条件,引起湖平面的上升,有利于烃源岩的形成,且与有利层段的沉积呈现耦合关系。  相似文献   
102.
会泽铅锌矿床位于扬子地块西南缘的川滇黔铅锌成矿域中部,由矿山厂和麒麟厂2个矿段组成,具有规模大(Pb+Zn金属量超过500万t)、品位高(Pb+Zn质量分数超过25%)等特征。矿山厂矿段主要由1号矿体构成,矿石类型以氧化矿为主,已探明的Pb+Zn金属量超过100万t。变异函数模拟是反映区域化变量空间变化规律的有效手段之一。通过对矿山厂矿段1号矿体Pb、Zn元素的变异函数模拟,发现二者在走向、倾向和垂向上具有不同的基台值和变程,且数据规律显示矿体具有层控特征,这与地质特征相吻合;另外模拟还显示二者在倾向上具有较好的连续性。通过变程值的计算,当勘探网度设计为65m×145m时,即可达到较好的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03.
文章从处理钻孔所揭露出的岩体构造资料入手,提出了位于类似热带地区的具有基岩露头少、堆积层厚大、矿体埋藏条件适宜露天开采等特征的矿床的露天采矿中确定推荐边坡角的一种方法。通过详细收集弱风化及未风化且节理开启或由方解石、石膏、粘土等软弱矿物充填的岩石的岩体构造特征,图解统计节理发育密度、节理与岩芯轴夹角随钻孔深度变化关系,并以相应钻孔深度倾角标准离差作修正,提出不同露天开采深度与稳定边坡角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4.
顾及空间相关性的遥感影像信息量的度量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盈  张景雄 《测绘学报》2015,44(10):1117-1124
提出了一种结合信息论与地学统计法的遥感影像信息量计算的方法。此方法基于遥感影像加性噪声模型和互信息上界的计算原理,同时考虑了噪声和空间相关性等影响遥感影像信息量的因素,适于计算具有稳健空间相关性、不同地物类型的光学影像的信息含量。利用Landsat TM影像子集,分别计算了城市、农田、山地3种不同地物类型的影像信息量。结果表明,城市含有最大的信息量,同时影像信息量与影像方差呈对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5.
半干旱沙地-草甸区水面蒸发模拟及其影响因子辨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半干旱沙地—草甸区的水面蒸发过程及其影响因子的基础上,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对水面蒸发的众多影响因子进行逐步筛选,找出显著影响因子,建立水面蒸发与其显著影响因子间的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并模拟计算了彭曼蒸发公式、道尔顿水汽运输理论蒸发公式中的风函数,比较分析了彭曼模型、变异道尔顿模型、多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计算的水面蒸发量。结果表明:彭曼模型、变异道尔顿模型和最终建立的多元非线性逐步回归模型所得结果十分接近,与实测水面蒸发量的趋势也很一致;除变异道尔顿模型稳定性稍差外,其余两者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多元非线性逐步回归方法可以找到水面蒸发的显著影响因子,剔除掉不显著影响因子,避免因子相关造成的影响,使所建回归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效果,其决定系数达到了0.773,预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06.
熊敏诠 《气象》2013,39(4):486-493
利用2009年全国2200个观测站降水量资料,使用滑动窗口的普通克立格方法对降水量资料进行格点化估计。针对滑动窗口的普通克立格方法在降水量格点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3种技术处理的试验方案。比较了全局搜索与方位邻近方法的误差,讨论了最大影响半径及屏蔽效应对插值效果的作用。提出了方位邻近法的样本点选择策略,结果表明,相对传统滑动窗口的普通克立格方法较常使用的全局搜索法而言,方位邻近法显著降低了计算资源的耗用,同时又具有较高的插值精度,特别是在站点密集地区有突出的优势;试验结果也表明:变程为4°~5°的经(纬)线弧长时,在方位邻近法下,我国大部分区域有较好的插值效果;屏蔽效应弱,ε取值为0.1时,降水量插值准确率较高,随着ε增大,插值误差也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07.
自发现具有3个隔壁的异珊瑚新类型之后,对异珊瑚各属之间的隔壁变异关系有了清楚的揭示。按照后生隔壁发育的方式,可分为具内沟的异珊瑚,即由3个隔壁的Triphyllia,5个隔壁的Pentaphyllia,直至多隔壁的Fossaphyllia系列和不具内沟的异珊瑚系列,即由4个隔壁的Quadratiphyllia,6个隔壁的Hexaphyllia,直至多隔壁的H。此外,还可出现具有轴管结构的Crepi  相似文献   
108.
The meiotic process in Noctiluca scintillans were observed under light microscope.Some abnormal cell divisions, incompletely separated “zoospores” and the changes of the zoospores a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Together with the fmdings of field samplings and the previous results by other researchers, the process of meiosis in N. scintillans was supposed to be a pathway to reduce the extra high density of NH3-N within the cell in order to ensure normal population growth.  相似文献   
109.
陈明 《吉林地质》1995,14(3):79-84
本文介绍了一个在规则测网时快速计算实验半变异函数的FORTRAN77程序。其目的是使广大用户在进行克里格估值之前,快速获得实验半变异函数,且不影响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110.
Methods and techniques for the identification, monitoring and management of natural hazards in high mountain areas are enumerated and described. A case study from the western Himalayan Kullu District in Himachal Pradesh, India is used to illustrate some of the methods. Research on the general topic has been conducted over three decades and that in the Kullu District has been carried out since 1994. Early methods of hazards identification in high mountain areas involved intensive and lengthy fieldwork and mapping with primary reliance on interpretation of landforms, sediments and vegetation thought to be indicative of slope fail ures, rock falls, debris flows, floods and accelerated soil surface erosion. Augmented by the use of airphotos and ad hoc observations of specific events over time, these methods resulted in the gradual accumulation of information on hazardous sites and the beginnings of a chronology of occurrences in an area. The use of historical methods applied to written and photographic material, often held in archives and libraries, further improved the resolution of hazards information. In the past two decades, both the need for, and the ability to, accurately identify potential hazards have increased. The need for accurate information and monitoring comes about as a result of rapid growth in population, settlements, transportation infrastructure and intensified land uses and, therefore, risk and vulnerability in mountain areas. Ability has improved as the traditional methods of gathering and manipulating data have been supplemented by the use of remotesensing, automated terrain modeling,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 and 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the latter methods and techniques to characterize and monitor hazards in high mountai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