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323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71.
蔡火灿  王伟涛  段磊  张博譞  刘康  黄荣  张培震 《地质学报》2022,96(10):3345-3359
青藏高原东北缘是高原由西南向东北方向扩展的前缘位置,其新生代构造变形对揭示青藏高原隆升、扩展的过程与动力学机制具有重要的意义。柴达木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北缘最大的新生代沉积盆地,发育巨厚的新生代地层,这些地层所记录的古地磁极旋转信息是定量约束柴达木盆地新生代以来构造变形发生的时间、方式与幅度的载体。本文以柴达木盆地北缘新生代地层出露良好、具有精确地层年代控制的路乐河剖面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古地磁极旋转研究,统计分析路乐河剖面24. 6~5. 2 Ma之间1477个可靠古地磁样品的特征剩磁方向(ChRM),发现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24. 6~16. 4 Ma发生小幅度(不显著)的逆时针旋转,旋转角度约为8. 4°±6. 1°;16. 4~13. 9 Ma路乐河地区发生显著的顺时针旋转,旋转角度可达36. 1°±6. 0°;13. 9~5. 2 Ma 该地区未发生明显的构造旋转;5. 2 Ma以后路乐河地区逆时针旋转了~6°。结合柴达木盆地北缘区域构造变形的分析,我们提出柴达木盆地北缘路乐河地区在16. 4~13. 9 Ma 之间发生强烈的顺时针旋转构造变形(~36°)可能代表了盆地北缘中中新世遭受强烈的地壳差异缩短变形,从而成为高原最新形成的部分。  相似文献   
472.
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过程的数值模型研究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青藏高原自约45Ma前开始隆升以来,经历了多次隆起与夷平的交替过程.基于事实分析和这样一种理论假说:当地磁极性与现代相同时,地球内部对流活动强,造山运动强烈,青藏高原隆起速率大;相反时,地球内部对流活动大为减弱,青藏高原构造抬升速率为零,建立了高原高度随时间变化的微分方程模型.得到了其解析解,并利用古地磁资料和星际氢原子浓度资料计算了自高原隆升以来的高度变迁.对数学模型结果与事实分析结论的比较表明,两者相当一致,该模型较为逼真地再现了地质历史上青藏高原隆升和夷平的交替过程.该模型主要考虑了高原高度对侵蚀速率的影响以及地磁极性和星际氢原子浓度对抬升速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473.
中朝与扬子板块的鉴别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质论评》2001,47(1):57-63
本文强调了要从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资料来对比及鉴别不同板块的特征。综合运用结晶基底的形成时间,某些元素的含量、某些元素的比值,铅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地幔包体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特征,中元古界是变质的还是沉积的,晋宁事件的存在与否,震旦纪冰碛层的特征,早寒武纪含磷岩系与黑色页岩系的存在与否,400Ma前后的沉积间断,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板块运移距离的大小,岩石圈的厚度,平均P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差异、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就可鉴别中朝与扬子板块。认识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弄清东亚地区其他小地块(如朝鲜半岛南部地块,Hida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474.
古地磁欧拉极及对华北地块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详细讨论了古地磁欧拉最佳小圆拟合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方法,并提出了提高拟合速度和优度的措施,同时利用此方法对前人取得的华北地块中石炭世至晚侏罗世这一时间的古地磁视极移曲线进行了最佳小圆拟合。  相似文献   
475.
塔里木盆地古生代古地磁结果及其构造地质意义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发表了塔里木盆地奥陶纪、志留纪、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古地磁新数据,大部分数据通过了剩磁分离或一致性检验、倒转检验、极性对比检验、褶皱检验和烘烤检验.根据新的数据绘制了塔里木板块古生代视磁极游移曲线(APWP),探讨了塔里木板块构造演化规律,强调了奥陶纪末的加里东构造运动及早海西构造运动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76.
格尔木-额济纳旗地学断面古地磁学研究工作中,在北祁连地体上获得了8个古生代、中生代古地磁新数据。研究结果在明北祁连地体在古生代一直处于北纬低纬度(10°~17°N)地区,并且表现出于古生代明显的南向位移过程。南移幅度为5.5°左右。这与北祁连地区原始陆壳在中奥陶世的强烈拉张及其后期洋壳闭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77.
佳木斯地体晚侏罗世—白垩纪古地磁研究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佳木斯地体盖层鸡西群和桦山群198个标本的古地磁研究,确定了该地体晚侏罗世和白垩纪的古磁极位置和古地理纬度。白垩纪以后,佳木斯地体相对于松辽地体有又有大幅度的位移。  相似文献   
478.
地球脉动—表现,级别及与古地磁的联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ila.  EE 《地学前缘》1997,4(3):47-64
地球脉动的概念是指地球在其历史中曾发生膨胀和收缩的周期性变化。其根据是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地磁极倒转以及平面升降等方面,在地球的膨胀和收缩期,均有各种表现。构造-系平面升降在地球收缩期形成海退,在膨胀期形成海侵。在一个地球动旋回的不同时期,地表,海平面和洋底之间的相互关系均有变化,因而形成“层序”的沉积记录。  相似文献   
479.
地球历史的“开”,“合”节律与古地磁变化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杨巍然  刘育燕 《地学前缘》1997,4(4):241-246
地球历史的节律突出表现为“开”与“合”有规律的组合。“开”,“合”节律应根据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生物等各种信息综合分析需而建立,一般可分为全球性,区域性,地区性,露头和微观五个级别的“开”,“合”旋回或韵律。文中综合各方面资料编制了全球“开”,“合”旋回演化简图。  相似文献   
480.
红层是古地磁学的重要研究对象之一。以往对河湖相红层的古地磁研究较多,而对于风成红层的研究较少。因 此,对于风成红层剩磁记录是否可靠等基本问题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文章对江西信江盆地上白垩统圭峰群塘边组风成 红层和河口组河流相红层开展了古地磁研究,并通过对比风成红层与河流相红层的古地磁结果,探究风成红层剩磁记录 的可靠性及不同沉积过程对古地磁记录的影响。逐步热退磁实验结果显示仅有19% 的塘边组风成红层分离出稳定的特征 剩磁,而且其强度衰减曲线为凸形,表明特征剩磁为碎屑赤铁矿携带的原生剩磁。其平均方向为Ds=15.6 °, Is=28.9 °, n= 25, κ=13.0, α95=8.3 °;对应的古地磁极为Latitude=70.7 °, Longitude=245.6 °, A95=6.8 °。该古地磁极与赣州地区河湖相红层 的古地磁极及华南晚白垩世的古地磁极位置一致,表明风成红层的剩磁记录是可靠的。河口组河流相红层绝大部分样品 未能分离出稳定的特征剩磁。磁化率各向异性结果显示塘边组和河口组为沉积组构。岩石磁学结果表明,载磁矿物为赤 铁矿和磁铁矿。通过对塘边组风成红层的薄片观察和红度值比较等进一步研究表明,颗粒粒度和胶结程度可能对红层剩 磁记录的稳定性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