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5篇
  免费   107篇
  国内免费   104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26篇
地质学   323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9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6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41.
南海海盆海山古地磁及海盆的形成演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海山磁性反演获取的古地磁成果发现,南海海盆东部和西南部的运动形式、生成时代存在很大差异,东部海盆和西南部海盆之间由一条北北西走向的岩石圈压性左旋转换(性)断层——"南海海盆中央断裂"分界.结合已有的地质地球物理成果分析和论证,确定了南海海盆在古南海和与之接壤的华南地块南部边缘形成.南海海盆的形成演化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始新世"古南海断裂"产生,古南海被一分为二;第二阶段,渐新世东部海盆开始发育——扩裂;第三阶段,中中新世西南部海盆开始发育——张裂;第四阶段,南海海盆整体旋转,古南海圈闭.  相似文献   
542.
西藏和云南三江地区特提斯洋盆演化历史的古地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李朋武  高锐  崔军文  管烨 《地球学报》2005,26(5):387-404
通过对华南、思茅、保山、缅泰、印支、羌塘、拉萨和喜马拉雅地块进行了古纬度和纬度运移量的对比分析,以确定西藏和云南西部三江地区主要地块的碰撞拼合历史,以及相应的特提斯洋盆演化时限。结果表明:①分隔保山和思茅地块的古特提斯洋可能于早志留世张开;②保山与思茅地块于晚二叠世碰撞,然后继续和华南地块、缅泰地块一起向北漂移,直到晚三叠世;③古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志留世至晚二叠世之间;④中特提斯洋年龄范围在早二叠世至早白垩世之间,在晚三叠世达到其最大纬度宽度,约42°;⑤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于晚三叠世张开。  相似文献   
543.
柴达木地块新生代古地磁新数据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朋武  崔军文  高锐  李莉 《地球学报》2001,22(6):563-570
5个新的古地磁数据结合已发表的成果反映了柴达木地块晚第三纪以来的旋转运动特征。东西部旋转运动的差异性反映了不同地区应力场方向变化特征,即从西到东从北转向北东,与震源机制解有很好的对应性。与塔里木南缘相对照,则更进一步说明了青藏高原北缘旋转变形的差异性。柴达木盆地和酒泉,肃北旋转方向的差异预示了两地区间存在左旋错动。  相似文献   
544.
作为亚洲大陆晚白垩世时的最南缘,拉萨块体古纬度对研究印度—亚洲大陆碰撞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采自拉萨块体北缘晚白垩世竟柱山组红层35个采点415块定向样品进行了详细的古地磁研究.岩石磁学结果显示样品中主要载磁矿物为赤铁矿.通过逐步热退磁可从22个采点中获得一组稳定的高温分量方向,同沉积校正后该方向在95%和99%置信区间内均通过了McElhinny和McFadden褶皱检验,表明该方向(Dc=335.6°,Ic=31.2°,kc=52.8,α95=4.3°)应为原生剩磁,其对应的古地磁极为63.3°N,329.4°E,A95=3.6°.等温剩磁各向异性分析显示拉萨块体北部尼玛和班戈地区晚白垩世竟柱山组红层中可能并不存在磁倾角浅化现象.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限定了拉萨块体晚白垩世古纬度为16.6±2.1°N(参考点31.8°N,87.7°E),晚白垩世以来青藏高原北部可能发生了960±400 km的南北向构造缩短.  相似文献   
545.
温州瑞安平原东濒东海,第四纪以来沉积了较厚的海陆交互相地层,对其进行研究对于揭示浙东南沿海海陆变迁、古环境演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瑞安平原中部的QTZ4孔为研究对象,采集钻孔岩心样品,进行沉积物古地磁、孢粉、有孔虫及介形类等测试,并综合分析第四纪沉积特征、古环境演化过程等信息。结果表明,QTZ4孔全新统底界为45 m,上更新统底界为104.8 m,而104.8~164 m为中更新统,缺失早更新统;气候经历了从凉干逐渐到温暖湿润,又逐渐转凉、湿度减少的过程,在晚更新世末至全新世初达到最温暖湿润的状态。晚更新世早期已发生了小规模的海侵,晚更新世晚期亦可见海侵层,最大规模的海侵则发生于全新世。  相似文献   
546.
中朝与扬子板的鉴别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万天丰 《地质论评》2001,47(1):57-63
本文强调了要从地质演化历史过程中,综合运用地质、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的资料来对比及鉴别不同板块的特征。综合运用结晶基底的形成时间,某些元素的含量、某些元素的比值,铅同位素比值的变化,地幔包体中稀土元素配分曲线的特征,古地古界是变质的还是沉积的,晋宁事件的存在与否,震旦纪冰碛层的特征,早寒武纪含磷岩系与黑色页岩系的存在与否,400Ma前后的沉积间断,晚古生代煤系地层的发育特征,板块运移距离的大小,岩石圈的厚度,平均P波速度与剪切波速度的差异、壳内低阻层的存在与否等特征就可鉴别中朝与扬子板块。认识这些特征,将有助于弄清东亚地区其他小地块(如朝鲜半岛南部地块,Hida地块,柴达木地块和塔里木地块等)的归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