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11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76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51.
济阳坳陷早古生代岩石地层特征及古潜山界面的识别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山东济阳坳陷沉积有巨厚的早古生代地层 ,勘探证实其中蕴藏有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何准确识别古潜山界面并对早古生代地层进行精确划分 ,一直是勘探中的难题。通过大量钻孔的测、录井资料 ,系统总结出了济阳坳陷早古生代地层各组的岩性、电性特征及特征岩性 ,并对三种不同类型古潜山界面的识别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2.
地震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及应用   总被引:37,自引:9,他引:3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复杂介质的成像问题,提出了一套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方法流程,主要包括三部分:(1)地震资料精细预处理;(2)速度-深度模型建立;(3)叠前深度偏移成像.以Kirchhoff偏移理论为基础,强调地质与地球物理的综合以及地震处理与解释的一体化.在ZX地区成功地实现了二维地震资料叠前深度偏移,所获得的NE206叠前深度偏移剖面揭示了复杂的ZX古潜山及其内部构造,并清楚地展示了逆掩断层的存在.  相似文献   
53.
奥陶系碳酸盐岩古潜山是塔里木盆地古生代的主要油气储层类型。塔中地区下奥陶统发育有三套灰岩/白云岩岩溶层,主要形成于早石炭世,单层厚几米至几十米。洞穴层的电测曲线特征表现为两高两低:低电阻和低密度,高声波时差和高自然伽玛:地震反射层表现为弱振幅、波数增多、水平反射短轴3项地震反射异常。潜山顶部古风化壳发育程度受构造条件(包括构造裂隙)、岩性、古潜水面、海平面变化以及古气候等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4.
陈安定 《江苏地质》2005,29(4):193-197
苏北盆地LT1井、D7井、7.43井和L1井等古生界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它们来自古新统阜宁组源岩。“新生石储”现象主要是新生界源岩与古生界储层呈断层接触造成的。  相似文献   
55.
酒西盆地鸭儿峡地区变质岩储层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北地质》1995,16(2):50-57
酒西盆地鸭儿峡古潜山是在剥蚀和构造运动双重作用下并被断层复杂化了的一个不对称继承性古背斜.其形态北陡南缓,顶部平坦,北翼坡度50°以上,南翼约10~15°徐徐下倾,山脊向北西断落下倾,走向约315°,消失于牛沟断层附近.自1959年110井喷油之后,至今已有40余口井钻揭志留纪地层,其中43%的井不同程度地获得了工业油气流,从而证实了变质岩为一油气资源较为丰富的基岩油气藏。  相似文献   
56.
大民屯凹陷古潜山裂缝特征及控制因素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垂直缝和高角度斜交缝是辽河盆地大民屯凹陷太古宇和元古宇古潜山储层的重要储集空间.裂缝的形成和演化受燕山期的挤压构造应力场以及喜马拉雅早期的右旋张扭应力场和晚期的右行走滑构造应力场控制.对应于构造期次,可将裂缝体系分为早、中、晚3个形成期.早期裂缝体系以压性裂缝为主,中期以张性裂缝为主,晚期以张-剪性裂缝为标志.裂缝的性质和发育程度受构造应力场和岩性控制,超压流体有利于裂缝的开启.  相似文献   
57.
千米桥潜山凝析油气田发现于1998年10月,于1999年6月产油气。它是渤海湾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低位潜山油气田,油气藏为新生古储式,潜山北、南两侧的古近系生油凹陷为其油气来源,油气主力产层为奥陶系马家沟组海相碳酸盐岩,含油气面积为57.1km2,探明油气当量达394.68×108m3。该油气田位于黄骅坳陷北大港构造带东北倾没端,是一个受裂缝和岩溶洞穴共同控制的复杂油气田,储层非均质性强,油气分布复杂,勘探开发难度大。本文回顾了油田的勘探和发现历程。在论述潜山油气田地质特点的基础上总结了取得油气勘探突破的实践和认识,分析了此类潜山勘探的成败原因。  相似文献   
58.
南海西部石油公司的地质研究人员,在对南海莺歌海盆地的地质剖面解释过程中,发现该盆地的北部1号大断裂和莺东大断裂之间,有一个大型的古潜山构造.这一地质上的发现,迅速引起了有关地质专家的重视。据地质人员分析,这个大型古潜山构造具备储藏石油天然气的地质条件,很有可能通过钻勘探井而获得油气发现.  相似文献   
59.
韩宝平 《中国岩溶》1989,8(3):226-231
任丘油田碳酸盐岩古潜山深埋于地下3000多米处,原油产量与古潜山喀斯特化作用密切相关。根据钻孔深度数据,作者利用计算机绘制了古潜山的三维立体图,并结合油田勘探开发实际资料,初步探讨了油气赋存与古地貌、古喀斯特的关系。文中还详细介绍了计算机绘图的原理和步骤。   相似文献   
60.
岩溶作用对任丘古潜山碳酸盐岩油藏赋存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根据大量钻井及开发动态资料,研究了任丘古潜山雾迷山组白云岩岩溶发育牲特征对油藏赋存的控制作用。溶蚀孔洞是最重要的储集空间,岩溶不发育的泥质白云岩段的分隔作用,导致在全油田统一油水界面以下有残余油区赋存,古潜山面上的溶蚀残丘等局部高点是残余油赋存的有利地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