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33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4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东北地区生态消费水平的区域可持续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6  
刘力  郑京淑 《地理科学》2003,23(6):656-660
生态可持续性评价揭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线尺度。这一领域的评价问题,不仅涉及到对自然环境本底的探究,也涉及到对社会系统行为方式的考察。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生态足迹的分析方法,将人类的消费行为与生态承载力联系起来,评价消费行为的可持续性。通过借鉴这一方法,估算了东北地区的生态承载力与生态消费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区域生态可持续性评价,并进一步探讨促进与改善区域生态可持续性的可能途径与政策目标。  相似文献   
52.
本文旨在介绍空间场景概念及其耦合三维生态足迹构建的新一代海岸带与海域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评估框架;基于该框架,分析了1990—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海岸带与海域空间场景、生态承载力及可持续性变化。结果表明:(1) 1990—2019年陆地与潮间带空间场景变化主要表现为森林和水田向海水养殖、居住、商业贸易、工业生产和公铁桥梁等场景的转入,海域则主要表现为开发保留海域和一般可捕捞海域向海洋保护、海水养殖、旅游休闲、港口航道和工业城镇海域的转入。(2)总生态承载力先增后降、总体略有上升,但人均生态承载力持续下降;绝大多数空间场景生态承载力总体上升。(3)研究区及大多数空间场景人均足迹深度持续上升,且均超过原始值1,显示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人均3D足迹则呈先急增后缓增趋势。其中,旱地、陆地交通场站、工业生产等场景人均足迹深度最高,森林、工业生产和陆地交通场站人均3D足迹增长最快。(4)随着近年来产业转型升级和海洋政策调整优化,1990—2019年研究区不可持续发展趋势得到缓解。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场景更能细致准确反映海岸带与海域复杂人类活动造成的生态承载力和可持续性差异...  相似文献   
53.
《中国岩溶》2011,(2):174-174
近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章程研究员、袁道先院士,美国西肯塔基大学Chris Groves博士等联合倡议的IGCP~598项目:“环境变化与岩溶系统可持续性”(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sustainability in karstsystems)已被国际地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第39次会议正式批准立项。  相似文献   
54.
以晋西北地区11个县区为样本,基于静态和动态分析视角,通过主成分分析、回归分析的统计方法,探讨了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现状、特点以及影响其分布的决定性因素;进而分析了人口分布与区域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结果表明:影响晋西北地区人口分布的决定性因素是耕地面积和非农业产值比重,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基本上是协调的,但人口分布与其自然环境很不协调,成为该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55.
基于能值分析的新疆阜康市绿洲系统可持续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洲是我国西北干旱区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栖息地,其生态环境脆弱。因此,对绿洲系统经济生态效益的定量评估与分析是我国西北地区生态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急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以天山北麓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阜康市为例,深入探讨了绿洲系统的生态经济效益及其年际变化;并利用线性规划模型建立了基于能值分析的阜康市绿洲种植业结构优化配置方案。研究发现,阜康绿洲系统的发展受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等限制,属于典型的高投入、低产出模式。1996-2006年间,绿洲系统处于弱可持续发展状态。另外,通过生态经济学的绿洲作物结构比较优势分析发现:不同的生态经济目标,其种植业结构也随之变化。当追求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种植业结构由能值密度决定;当追求水资源限制下生态经济效益最大化时,种植业结构由单位灌溉水量的能值产出决定。  相似文献   
56.
从总体上讲,我国是一个耕地后备资源相对缺乏的国家,耕地后备资源供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的矛盾将会日益尖锐。耕地后备资源不能可持续供应就会影响未来的耕地补充,严重制约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据有关测算表明,到2030年我国人口将达到最高峰16亿,为保障粮食安全所需要的耕地面积大约为19亿亩。而2001年我国的耕地面积保有量为19.14亿亩,即大体上同2030年的必须保有量持平。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占用大量耕地,生态环境保护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耕还林、还草、还湖,耕地必然会进一步减少。这一形势,对耕地后备资源的…  相似文献   
57.
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在一切能为人类所利用的自然资源中,土地是最基本、最宝贵的资源,是世代相传的人类不能出让的生存条件和再生产条件。土地是自然产物,它的产生不受人们的意志为转移,具有数量有限性、沃度差异性、位置空间性、利用可持续性和属性两重性的特点。土地的自然供给数量是固定的和无弹性的。劳动的投入可使具有弹性的土地经济供给得以增加,但由于报酬递减规律的制约,导致土地经济供给显得有限,因此,土地是一种稀缺资源,相对于其它资源而言,  相似文献   
58.
王肖波  徐中民 《冰川冻土》2018,40(5):1056-1064
综合的可持续评价是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准确衡量,也是科学指导地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凭借。构建了一个基于IPAT等式改进的恒等式评价模型——IPADSEFÍÁ等式,以水资源在农业种植业方面的利用现状作为环境影响因素,综合考虑人口规模、经济增长、农业依赖度、农业产业结构、生产效益和先进农业技术应用等人文因素,结合1990-2014年的地区发展历程,对张掖的发展进程进行了分解和归因,并对发展的可持续性进行评价,得出张掖当前的发展模式对自然环境存在较强的压迫,尤其在水资源利用方面不是可持续的。而进行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附加值农业产业、继续加大应用先进农业技术可以缓解目前的水资源压力,让张掖的发展更具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59.
2012年3月26~29日,由"全球环境变化研究计划"——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生物多样性计划(DIVERSITAS)、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IHD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及其地球系统科学联盟(ESSP)、国际科学理事会(ICSU)联合组织的"压力下的星球——迈向解决方案的新知识”(Planet Under Pressure2012:NewKnowledge To-wards Solutions)大会在英国伦敦召开。  相似文献   
60.
人地系统可持续过程、格局的前沿探索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樊杰 《地理学报》2014,69(8):1060-1068
本文结合笔者近年来在人文地理学前沿问题探讨的综述,阐释了人—地系统相互作用时空分异规律是现代地理学最高层级的科学难题、也是决定未来地理学前途的关键问题的认识,提出了截至目前开展人地系统综合研究所采用的“过程归纳、区域比较、定性分析、逻辑判断”等4个实用方法,并围绕着区域均衡、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地域功能、空间结构等4个前沿领域,讨论了影响区域发展格局变化的驱动力、自然圈对人类活动圈层的作用、综合地理区划原理和方法、以及“生活—生产—生态”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等研究的学术思想,探讨了“未来地球”框架下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和重要命题,认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基础研究和决策应用贯通”的复杂性科学基础理论体系和综合研究集成方法体系建设,将深刻影响着人地系统过程和格局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