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83篇
  免费   510篇
  国内免费   678篇
测绘学   345篇
大气科学   1039篇
地球物理   536篇
地质学   1413篇
海洋学   34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484篇
自然地理   408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138篇
  2021年   136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18篇
  2015年   125篇
  2014年   253篇
  2013年   191篇
  2012年   234篇
  2011年   218篇
  2010年   197篇
  2009年   229篇
  2008年   219篇
  2007年   170篇
  2006年   187篇
  2005年   161篇
  2004年   164篇
  2003年   132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3篇
  1998年   93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3篇
  1995年   78篇
  1994年   8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46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5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煤炭开采过程中煤、水、环三者关系的科学构建是煤炭绿色开发的基础。基于系统论的整体性和层次性原理出发,借鉴层次分析理论与灰色系统理论,以煤炭安全开采为目的,同时兼顾水资源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科学构建“煤?水?环”绿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指标选取均是根据最新行业规程、技术标准及地方指导性规划确定,在考量资源因素的同时兼顾技术发展与环境理念进步的因素;引入灰色系统理论用以度量各指标与目标层的关联度,判定指标选取的科学性和逻辑合理性,并借助层次分析法理论分层次量化指标权重,克服以往在指标选取过程中的随意性及与生产技术实际的脱离。以山西晋城寺河井田为重点评价对象,介绍指标分值的科学获取方法,评价寺河井田“煤?水?环”绿色协调发展的现状条件,诠释“煤?水?环”绿色协调发展评价指标方法体系的可操作性。为验证评价方法体系在同类井田的适用性,对成庄井田进行了评价,两井田评价结果表明,绿色评价方法体系可以为煤炭资源科学开发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2.
常用化学风化指标诸如帕克风化指数(WIP)、化学蚀变指数(CIA)、成分变异指数(ICV)、CIX指数和αAlE常被用于评价源区化学风化强度,但利用以上化学风化指标评价化学风化强度时要考虑不同指标的控制因素,否则会导致风化评价结果失真。文章认为以最常用化学风化指标探究源区化学风化过程时,应在了解源区地质信息的情况下,选取合适的的细粒物质或悬浮物作为样品减弱粒度的控制作用,通过酸处理去除杂质,再利用Sc/Th-CIA 判别图反映物源信息,Th/Sc-Zr/Sc判别图进一步判别沉积分异和沉积再旋回的控制作用,进而选取ICV>1的样品排除再旋回作用的干扰,用A-CN-K图或Panahi(2000)提出的公式进行钾交代作用的校正,最终通过CIA计算得出源岩化学风化强度。为确保准确反映源区风化情况,利用SPSS进行CIA受控因子分析,进而构建研究区的特征风化指标。  相似文献   
993.
李珎  徐冠立  刘荣  史凯文 《地质论评》2023,69(4):2023040019-2023040019
玄武岩纤维是以玄武岩或他种成分相近的岩石为主要原料,经熔融后拉制而成的一种高性能纤维。天然矿石的成分波动会造成拉丝困难或纤维性能不稳定,本文收集了54组原料岩石以及114组玄武岩纤维样品的化学成分数据,研究归纳了玄武岩纤维所需原料的岩石学特征、参数指标特征和其他特征,分析提出了可拉丝岩石相关参数指标的最佳区间。适于生产玄武岩纤维的原料矿石,其特征可总结如下:岩石学方面,以基性岩以及SiO2含量为53%~57%的中性岩为佳,岩石类型最佳为玄武岩或安山玄武岩;岩石结构最佳为间隐结构、玻基斑状结构或玻璃质结构;构造的影响是间接的,主要为气孔或杏仁构造中可能含有的一些不利矿物的影响;矿物组成方面,蛇纹石、沸石等含水矿物会在熔融过程中产生气泡,影响纤维制备连续性的同时也有利于原料的充分熔融,镁橄榄石、磁铁矿等高熔点矿物会使原料在熔融阶段难以完全熔化,导致熔体不均匀并容易析晶。参数指标方面,可拉丝岩石的酸度系数(Mk)最佳区间为4.0~5.5;黏度系数(Mv)为2.0~3.0;硅铝氧化物与其他氧化物比值为1.5~3.0;氧化物组成的物质的量分数分布为n(RO)=20%~30%,n(RO2)=57%~70%,n(R2O3)=10%~16%(R为阳离子)。  相似文献   
994.
对于岩质隧道工程的稳定可靠度分析,一方面由于岩体参数的统计数据获取困难使得概率可靠度方法难以适用,另一方面其工程稳定与多种失效模式密切相关,须考虑隧道结构体系的可靠度问题。首先,基于区间理论,通过区间变量形式表征不确定性参数;然后,针对岩质隧道工程中多种失效模式并存的情况,引入结构体系可靠度理念,建立基于区间非概率的岩质隧道结构体系可靠度指标计算及其稳定性评价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最后,定义不确定性参数的波动幅度,进一步分析各失效模式中不同参数对相应可靠度指标以及结构体系可靠度指标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各失效模式相应的非概率可靠度指标均随区间变量范围的增大而降低,且同一参数在不同失效模式中表现出不同的影响;另外,不确定性参数的变化还将导致影响岩质隧道结构体系稳定的主要失效模式发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5.
风化基岩与烧变岩含水层严重威胁着陕北侏罗纪煤田矿井的安全生产,精确预测其富水性与工作面涌水量对矿井防治水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具有密切水力联系的风化基岩与烧变岩含水层,以陕西红柳林煤矿15217工作面所在区域为研究区,选取含水层厚度、岩性组合指数、岩石烧变及风化程度指数、岩心采取率为评价指标,提出了基于蝠鲼觅食算法优化支持向量机的含水层富水性预测方法,通过对风化基岩与烧变岩含水层富水性的精准分区预测,将工作面划分为不同富水等级的区段。在此基础上,分析经过长时间井下疏放水后的工作面采前水文地质条件,利用动静储量法对工作面不同富水等级区段的涌水量进行预测,与矿井生产过程中的涌水量实测数据相比,涌水量预测结果误差整体较小,介于0.30~6.98 m3/h,表明此预测方法可行度与准确率较高,为红柳林煤矿及类似条件矿井工作面涌水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6.
吉林省磐石市中立区方解石矿试验区勘查面积2.73 km2。圈出1条方解石矿体,矿体形态呈厚层状,平均品位CaO:54.31%,白度:86.74%,作者根据方解石矿的性质、工业指标、品级划分以及矿体连续性评价等几方面特点,对吉林省磐石市中立区方解石矿进行分析,对方解石矿床开发进行初步探讨,供今后的找矿工作者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997.
湖南晚稻洪涝过程等级指标构建与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湖南晚稻为研究对象,基于1961—2010年双季晚稻种植区68个气象站的降水资料、17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的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历史灾情反演方法,构建晚稻大田生长期3个生育时段、3个洪涝等级的洪涝灾害样本125个,应用Q-Q图拟合、W检验和t分布区间估计方法,计算晚稻分生育期(移栽-分蘖期、拔节-孕穗期、抽穗-成熟期)不同洪涝致灾等级(轻、中、重)的过程降水量临界值,构建晚稻洪涝过程等级指标,并进行独立样本验证检验;应用M-K检验等方法分析1961—2010年湖南晚稻洪涝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指标验证与历史记录有较高一致性;同一洪涝等级的指标阈值从大到小依次为抽穗-成熟期、拔节-孕穗期、移栽-分蘖期;20世纪60年代和90年代是湖南晚稻洪涝发生最严重的年代,总洪涝次数在1994年发生突变;晚稻轻涝在抽穗-成熟期发生率最高,中涝和重涝在拔节-孕穗期发生率最高;总洪涝的高发地区位于郴州、岳阳地区;随年代推移,晚稻各等级洪涝和总洪涝高发区均呈现由北向南的变化。  相似文献   
998.
利用1990—2015年内蒙古乌海市逐日地面、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NCAR FNL再分析资料,分析沙尘天气发生时各预报因子的分布特征,确定预报因子的阈值及消空指标,建立基于PP法和指标叠套法的乌海市沙尘天气潜势预报模型。通过2011—2018年逐日回报检验显示,其TS评分为0.24,准确率为89%,说明该模型对乌海市沙尘天气有较好的判别效果和较好的业务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9.
针对渤海区域冬季较为常见的海效应事件,利用2000—2012年的GMS5、GOES9和MTSAT等卫星遥感数据及NCEP FNL再分析数据、海面温度SST、地面降水观测数据等资料,系统研究了渤海海效应事件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海效应事件一般持续时间不长,但在11月—次年1月,有持续时间较长的个例,这段时间也是发生次数最多的时期;海效应事件的发生有较明显的日变化特征,清晨和上午出现的频次明显大于下午和前半夜,且不同季节也不尽相同;海效应事件中有约一半会造成山东半岛降水,其中在冬半年主要造成降雪,但个别情况下也有可能形成降雨;另外,造成海效应事件的天气学环境指标也具有很强的季节变化特征,其中850 hPa温度、海面温度、地面2 m温度和比湿均有较明显的月变化,而风速、海面和850 hPa温差则相对稳定,季节变化不大。这些研究结果将进一步加深对渤海海效应事件的认识,为预报思路凝练和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000.
选取清远地区7个国家气象观测站2006—2015年前汛期的地面观测记录资料和清远、梧州探空站的t-logp探空资料,统计分析沙氏指数SI等8个物理量对雷雨大风及冰雹天气预报的指示作用。结果表明:(1)清远探空站数据中,整层比湿积分IQ、沙氏指数SI、瑞士雷暴1(SWISS00)对雷雨大风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整层比湿积分IQ、瑞士雷暴1(SWISS00)和0℃层高度对冰雹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2)梧州探空站数据中,整层比湿积分IQ、抬升指数LI和沙氏指数SI对雷雨大风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整层比湿积分IQ、0和-20℃层高度、潜在下冲气流指数(MDPI)和强天气威胁指数SWEAT对冰雹天气预报的指示性较好。合理利用物理量指标对清远地区前汛期雷雨大风和冰雹天气的潜势预报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