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8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测绘学   10篇
地球物理   56篇
地质学   619篇
海洋学   31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0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51年   4篇
  1950年   4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6篇
  1947年   5篇
  1946年   4篇
  1945年   4篇
  1944年   2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9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岩浆底侵的热-流变学效应及对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振华  陈赟  陈林  宋海斌 《岩石学报》2018,34(1):91-102
岩浆底侵在大陆地壳的形成和演化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基于二维热传导方程模拟不同规模的地壳底侵产生的热-流变学效应,以及幔源岩浆温度和含水量对底侵厚度的影响;并以现有的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深部地球物理探测结果为约束,模拟了峨眉山大火成岩省内带幔源岩浆底侵对应的地表热流随时间演化,探讨了形成幔源岩浆底侵的潜温和初始熔融的深度制约。结果显示:1)幔源岩浆底侵引起的热扰动的耗散时间取决于岩浆底侵的初始厚度。以幔源岩浆侵入温度为1300℃,20km厚的地壳底侵为例,热扰动完全耗散需经历约150Myr;而5km厚的地壳底侵,只需经历50Myr热扰动已基本耗散殆尽。2)在初始阶段,岩浆底侵会造成岩石圈强度的显著降低;随着热耗散的进行,岩石圈强度会逐渐恢复;在热扰动耗散殆尽之后,岩石圈强度反倒比底侵前的岩石圈强度更大。这表明岩浆底侵不但可以导致地壳增厚,还会最终导致岩石圈的强化。3)温度对地壳底侵厚度的影响比含水量的影响要大得多。将我们的模型应用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结果表明内带地壳底侵的热耗散需持续上百个百万年,岩浆潜温超过1500℃,初始熔融深度超过200km。  相似文献   
32.
大兴安岭北段新林战备村地区广泛发育晚中生代火山岩及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得战备村花岗岩体侵位年龄为121.0±0.8 Ma,其周围出露的白音高老组流纹岩喷发年龄为136.9±1.3 Ma,二者均形成于早白垩世。地球化学特征上,二者均属于过铝质高钾钙碱性-钾玄质系列,高SiO_2,富K_2O、Na_2O,低Mg、Ti,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Ba及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及HREE,轻重稀土明显分异((La/Yb)_N=11~23.2),具中等-弱的Eu负异常(δEu=0.35~0.82),二者具同源岩浆演化的特征。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新林战备村地区早白垩世火成岩形成于后造山或碰撞后的构造环境,代表了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这些火成岩产出可能与蒙古—鄂霍茨克洋中侏罗世至早白垩世闭合造山后的伸展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33.
多层结构喷出岩滑坡的形成条件和内部岩层组合都十分特殊。以浙江省下个寮滑坡为例,分析滑坡变形与降雨之间的关系,并采用数值模拟对坡体内部孔隙水压力和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为多次间隔喷发形成的强、中风化交替岩层,致使坡体内部岩体力学性质不统一。当降雨持续进行时,由于渗透性低的中风化夹层存在,深部岩体比浅部接受降雨入渗相对滞后,且前部岩体孔压变动较后部更迟缓,雨水入渗易在渗透系数较低的中风化层中受阻,并顺层面排泄,从而产生软化作用,联合坡体内部渗流场的变动,推动滑坡变形。  相似文献   
34.
中国东部燕山期的大规模岩浆活动,即侏罗纪—白垩纪(150—100 Ma)的碱性流纹岩-碱性玄武岩-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及其管道系统,分布于江南造山带内侧和郯庐断裂带南段以西的华北地台内,累积面积超过30万km2.该期短时限内大规模活动的岩浆事件代表了中国东部地质历史演化中的一次大火成岩省(LIP)事件,实质控制着中生代以来中国华北—扬子地台的构造格局变化、资源能源形成与地质环境变迁.晚侏罗世—早白垩世(150—100 Ma)的大火成岩省,是中生代中期古太平洋大火成岩省沿中国克拉通东部边缘活动的一部分,是包括昂通爪哇(Ongtong-Java)(Mahoney et al.,1993;Ingle and Coffin,2004)—中国东部在内的超级地幔柱上涌,在岩石圈板片对流,挤压地幔物质快速上升,引起陆域内长英质地壳物质大规模重熔的结果,形成:(1)髫髻山组—张家口组碱性流纹质-玄武质双峰式火山岩及其管道系统,与华北大规模金-多金属矿成矿作用密切相关;(2)辽宁瓦房店—山东蒙阴—安徽栏杆,湖南宁乡—贵州镇远一带的金伯利岩—钾镁煌斑岩±碳酸岩±基性超基性杂岩及其管道系统,与金刚石、金-铂族元素等成矿关系密切;(3)辽东—胶东半岛、南岭—滇黔桂交界地区的连片花岗岩,是硅质大火成岩省(SLIP)的管道系统(plumbing systems),与金刚石矿、金-铂族元素矿、钨锡铌钽矿、锂-钾-铷-铯-铀矿等,以及油气等战略性关键金属成矿关系密切.同时,巨型岩浆作用引发的富含钾、磷及稀土等微量元素的基岩形成优质土壤层对生态多样性的助益等有利和/或有害的环境效应,直接关系到地球家园的生态环境.因此,中国东部燕山期大火成岩省产生深刻的岩浆-构造-资源-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35.
采用镍硫火试金ICP-MS法分析了白马寨铜镍硫化物矿床矿石及其主要围岩铂族元素(PGE)含量,结果表明铂族元素总量(ΣPGE)普遍较低,且ΣPGE由矿床核部的块状矿石(78.15×10-9~555.92×10-9)向外围矿化橄榄岩(6.77×10-9~70.95×10-9)至辉长岩(3.02×10-9)逐步降低。煌斑岩脉岩的ΣPGE也较低,为6.86×10-9~17.03×10-9。ΣPGE与Ni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不同种类岩石和矿石的PGE原始地幔配分模式明显不同,块状矿石为Pt-Pd配分型,Ir较明显亏损;矿化橄榄岩配分曲线较平坦,IPGE和PPGE分异不明显,但均出现Ru正异常。辉长岩样品和煌斑岩PGE配分模式几乎一致,也均出现明显的Ru正异常。矿石和围岩的Cu/Pd值远高于原始地幔,表明原生岩浆发生了较强的硫化物熔离作用。块状富镍矿石的(Pt+Pd)/(Os+Ir+Ru)和Pd/Ir分别为138.24和24.7,指示其母岩浆为演化较为彻底的玄武质岩浆,而矿化橄榄岩的相应值分别为3.02和16.09,具有科马提质岩浆的特征参数,因此白马寨块状矿石和矿化橄榄岩之间可能没有成因联系。块状硫化物熔体侵位前,其母岩浆经历过长时间强烈的硫化物熔离作用,硫化物熔浆作为独立的侵入相而侵入于III号岩体核部。这个过程反映了峨眉山地幔柱尾部岩浆演化和成矿可能经历过高度的S饱和过程。白马寨矿床形成过程中可能受到地壳物质的混染。  相似文献   
36.
同源岩浆成因金矿成岩成矿时差的统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同源岩浆成因金矿的成岩成矿时差是确定矿床与岩浆岩成因关系的重要基础。而中国同源岩浆成因金矿分布十分广泛,前人在成矿学和岩石学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为此本文收集了国内一些典型金矿的成矿和相关同源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数据,讨论并定量厘定了该类金矿床成岩成矿时差的分布特征及分布范围。数据统计分析及柯尔莫哥洛夫准则检验结果显示,成矿事件一般同步或略滞后于同源岩浆活动,成岩成矿时差在95%信度下服从正态分布,介于0~16.0Ma,均值约为7.0Ma。因此,若金矿成岩成矿存在着≤16.0Ma的时差,就应该重视二者之间的同源成因联系。同时,笔者也强调:准确的成岩成矿时差应加强对金矿成岩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重视时差研究与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示踪相结合,从年代学和地球化学方面对矿床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37.
Based on a synthesis of zircon inheritance from Mesozoic igneous rocks in the eastern portion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NCC) , it is proposed that inherited zircons with Neoproterozoie ages identified from these rocks are of a heterogenous derivation from the Yangtze/South China block, rather than from the NCC itself. The mechanism that introduces these zircons incorporated into the NCC is likely by tectonic underplating during the Triassic continental subduction of the Yangtze block beneath the NCC. Tectonic addition of abundant crustal materials represented by the heterogenous zircons into the NCC, probably along Moho or weak interfaces within the NCC's crust, led to the crustal thickening in the NCC. These heterogenous materials, either as (partial) source rocks or as contaminants of the magmas generated during an extension environment following the crustal thickening, were reworked and therefore have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petrogenesis of the Mesozoic igneous rocks. The crustal thickening resulted from the tectonic underplating, as indicated by the distribution extent of the heterogenous zircons, is spatially similar to that of the lithospheric thinning, with both mainly occurring in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NCC. This is probably suggestive of an intrinsic relation between the thickening and thinning events during the Mesozoic evolution of the NCC.  相似文献   
38.
39.
地幔柱大辩论及如何验证地幔柱假说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目前关于地幔柱存在与否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地幔柱学说的三个假设上:(1)起源于地球核幔边界缓慢上升的细长柱状热物质流;(2)热点下具有异常高温地幔;(3)地幔柱是相对静止的。这三个方面的验证需要今后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岩石学和古地磁等学科的综合运用和进一步的工作。文中认为,地幔柱学说依然能合理地解释地球上一级地质现象,反对地幔柱的学者过分强调了一些小尺度的与地幔柱理论不符的细节,而小尺度地壳特征显然还受到其他许多因素的影响。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鉴别老地幔柱:(1)大规模火山作用前的地壳抬升;(2)放射状岩墙群;(3)火山作用的物理特征;(4)火山链的年代学变化;(5)地幔柱产出岩浆的化学组成。研究表明,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满足其中的3到4个指标,因此地幔柱是形成峨眉山玄武岩的主要动力学机制。  相似文献   
4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