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02篇
  免费   519篇
  国内免费   678篇
测绘学   238篇
大气科学   227篇
地球物理   185篇
地质学   1413篇
海洋学   418篇
天文学   41篇
综合类   158篇
自然地理   11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2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82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37篇
  2013年   109篇
  2012年   147篇
  2011年   128篇
  2010年   136篇
  2009年   134篇
  2008年   194篇
  2007年   83篇
  2006年   103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74篇
  2003年   60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3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3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俯冲带的后撤与弧后扩张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西太平洋地壳年龄较老,因而岩石层较冷和比重较大,俯冲带的角度也较大,活动和成熟的弧后盆地则较多;条件与之相反的东太平洋弧后盆地则较少.本文探讨这种相关关系的力学成因,计算了俯冲板块诱生的弧后上涌地幔流动.计算表明,俯冲角度大及存在后撤俯冲时,有利于在弧后地区产生明显的上涌地幔流,这种深部热物质的上涌会导致弧后扩张.反之,年龄较轻的海洋地块较热和较轻,俯冲角度一般也较小,不易诱生上涌地幔物质流动和弧后扩张.大陆地壳密度小于地幔物质,大陆碰撞区就更不具备弧后扩张的条件.  相似文献   
102.
103.
104.
根据矩阵理论,推导了空间后交的一种新算法.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无需线性化,其计算结果、精度与传统方法一致.  相似文献   
105.
中国沿海城市的气块后向轨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维  邵德民  殷鹤宝  何珍珍 《气象》1994,20(12):46-49
该文讨论了大连、青岛、上海、福州、厦门和广州6个沿海城市的气块长距离后向输送轨迹。输送层假设在1500m上,计算了1985年1、4、7、10月份的轨迹,轨迹分析得出:(1)气块后向轨迹与天气形势和季节有关,且南北方有差异;(2)北方沿海城市的72小时气块后向轨迹输送距离要比南方沿海城市远些。  相似文献   
106.
对山西中条山、北京西山和安徽月山等地区详细构造研究表明,尽管后地台阶段活化的时代有所不同,但其地壳构造演化显然具有某些共同的规律性:即均以伸展构造体制下的大规模剥离断层作用和横向构造置换的褶叠层发育开始,然后才转换为收缩体制下面理褶皱和逆冲推覆构造;以及伸层与收缩体制的多次交替,并伴随有与之密切相关的沉积事件、变质事件、岩浆热事件和叠加成矿作用。反映了地质体由深部构造层次到上部构造层次,由韧性变形环境到脆性变形环境的总体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07.
弧后碰撞造山作用及其大地构造相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继碰撞造山带模式后,许靖华教授近期又提出一种新型的大地构造相模式,即造山带均由三个大地构造相组成:日耳曼(Alemanide)、摄尔特(Celtide)和类特(Raetide)大地构造相。日耳曼相处于遣山带边缘,为一套浅海沉积地层和磨拉石相地层,大多发生变形,但却未发生变质作用,  相似文献   
108.
邵芸  郭华东  范湘涛  刘浩 《遥感学报》2001,5(4):340-345
通过对肇庆试验区1996年和1997年获取的多时相、多模式雷达卫星(RADARSAT)数据分析,从图像上直接提取地物的后向散射系数,结合实地测量水稻的生长结构参数,建立了水稻生长模型,分析了不同生长周期(从80天到120-125天)4种类型水稻的时域散射特性。利用1997年4月至7月获取的7景标准模式雷达卫星数据,对试验区内三个县和两个行政区共5000km^2面积范围内的作物进行分类和水稻产量预估算,水稻类型分类及面积量算精度达91%。结果表明:利用雷达遥感数据进行水稻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需要水稻生长期间三个时相的数据,即插秧期、抽穗期、收割前期。若能够获得多参数雷达图像,可以用插秧期和收割前期的两个时相图像来代替上述的三个时相图像同样可以达到种植面积量算和估产的效果。这一结果充分说明多时相雷达卫星数据对我国南方水稻长势监测及估产具有明显优势和潜力。  相似文献   
109.
内蒙古中西部多岛海构造演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内蒙古中西部大陆由一个微大陆、三条弧后盆地和三条火山岛弧,即华北微大陆、白云鄂 傅弧后盆地、白乃庙火山岛弧、温都尔庙弧后盆地、苏尼特左-锡林浩特火山岛弧、贺根山弧后盆 地和二连浩特-锡林郭勒火山岛弧组成。经过了长期而复杂的微大陆和火山弧的裂解、弧后盆地 的消减衰亡及弧-陆和弧-弧碰拉等构造演化,才最终形成今天所见到的这种构造样式。  相似文献   
110.
植被覆盖地表主动微波遥感反演土壤水分算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万侠  王娟  刘凯  钟凯文 《热带地理》2007,27(5):411-415,450
主动微波遥感监测土壤水分具有全天时、全天候并对地物有一定的穿透能力等特点,突破了传统测量方法和光学遥感获取土壤水分的局限。文中在分析植被对微波信号影响的基础上,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基于主动微波遥感监测植被覆盖地表土壤水分的原理和方法,指出利用,宋朝景“水-云模型”从总的极化雷达后向散射中去除植被影响后,能够改进后向散射系数和土壤含水量之间的关系。最后利用ENVISAT ASAR数据,结合实地采样获得的土壤含水量数据拟合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农作物覆盖地表土壤水分变化的估算算法还需要进一步发展和改进以提高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