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27篇
  免费   400篇
  国内免费   49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470篇
地质学   1372篇
海洋学   155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04篇
自然地理   22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74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8篇
  2019年   82篇
  2018年   50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40篇
  2015年   66篇
  2014年   79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1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85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53篇
  2006年   75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69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78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59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5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4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4年   1篇
  194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酸雨作为一种常见自然灾害,不但会对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也会引起岩土体的失稳破坏如边坡垮塌等,学者们对后者的研究较少。酸雨区基性/超基性岩质边坡失稳现象常见,但结合酸雨影响的失稳机理尚有待研究。本文以典型酸雨区雅安境内一辉长岩边坡为例,首先设计了岩石酸雨化学风化模拟实验,开展了不同贯通度和酸雨作用历时的辉长岩结构面酸蚀作用研究;通过岩体结构面直接剪切试验及边坡稳定性计算对比分析了不同酸雨作用历时条件下的边坡滑动稳定性,论证了酸雨作用对边坡稳定性的显著弱化作用。通过对酸雨作用前后试样的X衍射测试(XRD)、偏光显微镜薄片观察、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SEM)提出了酸雨显著弱化边坡稳定性的内在原因,认为辉长岩边坡酸雨弱化机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岩石中的链状硅酸盐矿物(辉石)和架状硅酸盐矿物(基性斜长石)酸蚀为层状硅酸盐矿物(绿泥石、伊利石及高岭石),显著降低结构面抗剪强度;可溶盐及部分黏土矿物逐渐被酸雨溶解携运流失,结构面上逐渐发育裂隙,使潜在滑面有效抗剪面积减小。研究成果可为酸雨地区的岩土体稳定性分析评价及加固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2.
通过分析0312号台风"科罗旺"过程的雷达回波特征和地面资料,应用"热带气旋强度综合判据表"的办法,确定该台风的强度,并分析其大风分布的特点.为将来雷达探测台风业务,分析回波资料积累一些经验和方法,从而能更好的利用雷达回波应用于台风预报业务.  相似文献   
993.
辽东早元古代裂谷带内的隆滑构造是在吕梁造山前期伸展体制下的第一幕变形期间形成的。本区隆滑构造的内核隆起部位大致与中南岩基空间分布一致,由同构造侵位的二长花岗岩(辽吉花岗岩)组成,在裂谷带西区和东区,辽吉花岗岩皆顺基底与盖层之间的接合面呈席状侵位。由于辽吉花岗岩局部隆起,引起外壳内多层滑脱型韧性剪切带(简称韧变带)及流褶层的形成,在递进变形过程中流褶层会发生尖灭。因变形分解作用,在形成韧变带及流褶层的同时,也形成一些巨型透镜体,它们为弱变形域或未变形域,其内原生构造保存完整。对流褶层内流动褶皱的倒向及拉伸线理的统计,结果进一步表明中南岩基为辽河群内隆滑构造的隆起部位。现今东区和西区的穹形构造是初始席状侵位的叠加性构造,即在吕梁运动期间收缩体制下,辽吉花岗岩仍呈塑性并向背斜部位聚集,呈底辟式重就位;第三幕构造形迹横跨叠加于第二幕构造形迹之上,从而最终使辽吉花岗岩有规律地分布于穹形构造核部。  相似文献   
994.
陈发景  汪新文 《现代地质》1997,11(4):411-424
讨论了中国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的成因类型、构造体系和地球动力学模式:(1)按照地球动力学背景,将中国中、新生代盆地划分成伸展、缩短挠曲和走滑3种成因类型;(2)提出了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概念,并按照盆地成因类型、板块构造背景和构造演化讨论了中、新生代含油气盆地构造体系的分布;(3)根据构造几何学、运动学和动力学、火山岩岩石地球化学、基底和岩石圈结构以及地温场等特征,建立了有关大陆内伸展盆地和前陆盆地的地球动力学模式。  相似文献   
995.
本文根据加筋土能显著提高地基承载力的原理以及锚固技术理论提出了一种治理中等规模滑坡的新型抗滑体系--预应力加筋土锚垫,这种新型抗滑体系可直给滑动面(或软弱结构面)施加法向力,以提高滑动的阻滑能力,从而达到平衡下滑力的作用,预应力加筋土锚垫具有造价低,分级锁定滑坡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6.
雷用 《岩土工程师》2001,13(4):45-48
本文介绍了某宿余楼出现滑移而开裂的现状并对其形成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采用基础桩,抗滑桩和联系梁组成复合抗滑体系的支护措施,该复合抗滑体在边坡治理工程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97.
渭北煤田小型层滑构造的成因模式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渭北煤矿区大量实际调查为基础,系统总结了层滑结构的发育类型,阐述了层滑构造的发育规律,从运动学动力学角度提出了典型层滑构造的成因模式。  相似文献   
998.
张国民 《地震地质》1996,18(1):17-24
前人的工作曾给出大地震的强余震活动持续时间与大地震的重复时间之间存在正变化关系,即较长的余震持续时间对应较长的主震复发时间。应用地震孕育的流变模型,推导了大地震重复时间和大震后余震活动持续时间的数学表达式,并从理论上给出了大震重复时间和其余震持续时间之间的对数正比关系,从而为建立大地震的重复时间和余震持续时间的关系提供了一方面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9.
中国东南陆缘弧活动与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喜炜 《地震学报》1996,18(4):437-443
陆缘弧系是北西滨太平洋区岛弧系后面主陆边缘的弧形构造,其与岛弧在形态及运动学上有相似性,又有其本身特点.中国东南沿海陆缘弧的前弧及其两翼走滑带的活动控制了我国大陆东部的强震活动.前弧出现挤压逆冲型地震,两翼则呈现走滑型地震.陆缘弧地震具有空间上分段性与时间上脉动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大陆不仅受到相邻板块的挤压力,而且还受到深部剪切蠕滑断层的作用。通过相邻板块间地震活动带的线性分布、走向可以对中国大陆地块的推压力方向进行确定。由多种力源讨论了震源应力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