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27篇
地质学   4篇
综合类   2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基于静中动判据和三性法,对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粗略中期预测作了回顾。静中动判据指的是1979年3月29日有一个6级地震在库车东北发生,它对预测大震的地区有指示意义。该震距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约150km。由于地震越大与1外因的关系越密切,所以我们认为北天山地区1812年尼勒克8级地震与1911年阿拉木图81/2级地震之间的时间间隔为(4×25)-1年可能反映着有25年周期的外因存在,这个外因对7级地震也会有触发作用,1914年巴里坤7.5级地震即属于此。这3次大震组成的时间系列对以后大震的发生年份有一定指示意义,所以我们从1812年尼勒克大震的发生年份算起,经8×25年,即2012年作为库车周围200km的范围可能发生7级地震的年份。但实际发生的地震震级偏低,只有6.6级。  相似文献   
22.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较为显著的特点是多种生命线与重要工程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为了给今后灾区恢复重建、规划发展提供科学可靠的数据,通过实地科学考察,归纳、介绍了灾区生命线与部分重大工程概况及其震害特征,并分析这些破坏产生的原因。由于震区的抗震设防烈度相当于本次地震的极震区烈度Ⅷ度,因此本次地震对生命线和重大工程总体的破坏相对较轻,主要的震害原因是高烈度的破坏和地震动引发的地震地质灾害。  相似文献   
23.
刘建明  王琼  刘杰  邓菲  向元  杨文  李金 《中国地震》2016,32(1):28-39
采用新疆区域台网记录的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的数字波形资料,研究分析了余震序列应力降的变化特征及其地震序列震源机制的相关性。采用波谱分析方法和Brune震源模型,计算了新源、和静交界M_L6.8地震序列震源参数、地震序列中不同事件在相同台站的体波零频震源谱值、地震谱振幅相关系数;并对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解进行聚类分组。结果表明:①在余震序列平静阶段,应力降呈平稳态势,强余震前应力降出现升高-回落变化过程;②滑动平均谱振幅相关系数在主震后发散,表明余震的震源机制解与主震的相关性降低;③震源机制解聚类分组结果显示,M_L6.8地震序列主要以走滑型地震为主,主压应力轴呈近NS向,与近NS向的构造应力场结果基本一致,一定程度上显示了地震前天山中段受NS向水平挤压应力作用明显;④震级、震源机制演化表明,强余震前震源机制解表现较好的一致性,显示了区域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对后续强余震发生具有预测意义。  相似文献   
24.
1993年2月和静5.4级地震震害评估与地震构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光华 《内陆地震》1994,8(4):358-367
1993年2月3日零时5分,和静县哈尔莫敦乡发生5.4级中强地震,震源深度29km,震中烈度达Ⅵ度。地震造成个别房屋倒塌,部分房屋出现不同程度的破坏,地表有十几公里的构造地裂缝,地震造成房屋倒塌和破坏的直接经济损失72.7万元。  相似文献   
25.
2012年6月30日新源-和静Ms6.6地震前后,新疆北天山地区的泥火山及温泉出现了明显的水化学异常。在地震前后4天内,采集了两批泥火山和温泉水样品,测定了泥火山和温泉水样的水化学参数。资料表明,泥火山喷溢水属于低温、弱碱性咸水或盐水,水化类型为CI-Na,来源于储存在封闭构造中并与干旱海相、河湖相沉围岩发生了漫长而复杂水岩作用的大气降水。温泉水为中温、弱碱性SO4·CI-Na型淡水,形成于地表水沿断裂深循环过程中的水岩作用。安集海泥火山出现同震喷溢,震后泥水温度(T)、总矿化度(TDS)、K+、Na+及Ca2+大幅上升;独山子、白杨沟及AM02泥火山为震前喷溢,独山子、白杨沟泥火山表现为T.TDS、EC、Na+、CI的升高和K+、Ca2+、Mg2+的降低;AM02泥火山K+、Mg+明显降低,Ca2+上升达223%。震后沙湾25号泉T降低7℃, TDS、电导率(EC)、K+、Na+、 Ca2+、 .Mg2+、CI-及$SO_{4}^{2-}$升高。研究结果可用于北天山地区的地震趋势分析和改进利用各泥火山、温泉进行北天山地区地震活动性监测的水化学方法。  相似文献   
26.
利用IRIS全球台网记录到的远场波形对2012年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反演,同时,结合发震构造喀什河断裂东段的构造特征和MS6.6地震前天山中段区域应力场状态,对MS6.6地震的可能发生机理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1)MS6.6地震破裂持续时间约35s,地震能量主要在前16s内释放。整个破裂过程由2次子事件组成,第1次破裂强度大于第2次。此次地震破裂过程相对简单,具有双侧破裂特征,最大滑移量为45cm。MS6.6地震初始破裂点位于高滑动量区域的边缘,深部主体破裂区以逆冲兼右旋走滑错动为主,浅部以右旋走滑错动为主;2)MS6.6地震的3级以上余震主要分布在主震破裂大滑动量区域的外围或滑动量变化梯度较大的区域,主震发生后短期内余震的震源机制特征与主震破裂面在断层面上产生的滑动矢量分布较为一致;3)新源、和静交界MS6.6地震前,新疆地区逆冲类型的中强地震明显增多,尤其是天山中段,且这些地震的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的状态较为一致。显示了天山中段受构造应力场控制作用增强,进而有利于具有右旋扭错性质的喀什河断裂东段发生右旋走滑运动,这可能是6.6级地震发生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7.
新疆和静5.6级地震前波速比异常震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新疆天山中段数字化地震波资料,采用多台和达法,计算了2008年8月30日和静5.6级地震前后波速比资料的变化情况.得到如下结果:①空间分布上,和静5.6级地震前,形成一个椭圆形低值异常区,且椭圆长半轴约70km,短半轴约65km,椭圆走向NE,和静5.6级地震则发生在该椭圆区域的西偏北部边缘;②时间进程上,和静5.6级地震前出现大约10个月的波速比低值异常,震前一个月出现明显的高值突跳点,波速比形成正常-降低-高值突跳-发震的模式.计算过程中,波速比误差控制在0.05之内,相关系数达99.O%以上.  相似文献   
28.
介绍了2008年8月30日新疆和静5.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分析了2008年6月以来天山中东段地区地下流体部分监测点短临异常情况。研究认为该地区地下流体前兆异常分布特点可能与本次地震的破裂方向有关。  相似文献   
29.
文中利用远震P波接收函数,联合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和时间窗滑动方法,分析了2012年6月30日新疆新源-和静MS6. 6地震震中距200km内11个固定地震台2009年1月—2012年12月(石场台为2006年1月—2012年12月)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乌苏、石场和新源3个台站准重复接收函数的莫霍面Ps转换波到时(tPs)变化,获得了以下认识:1)在新源-和静MS6. 6地震前2~3a的不同时段,5个震中距13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相继出现了较为明显的持续下降过程,与台站平均地壳泊松比相比,下降幅度为0. 003~0. 014,4个台站的下降幅度大于均值误差,乌苏台(震中距最小,为77km)的下降起始时间(2009年7月)最早; 6个震中距150km的台站的地壳介质泊松比在均值上下波动,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和持续低值现象; 2)出现泊松比低值异常的台站,其接收函数tPs在震前变小(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小),在震后变大(Ps转换波在地壳内的走时变大); 3)综合分析泊松比下降的幅度、持续时间、后续变化过程及接收函数tPs的变化,推测这种异常变化的原因是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地壳介质物性变化,这一观测结果表明,在高密度台网的支撑下,接收函数方法可能成为探测强地震前地壳介质泊松比变化的一种新的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30.
焉耆盆地和静北部地区发育一个现今地貌上的小型背驮盆地。新生代地层中砾岩砾石成分稳定,以变质岩和沉积岩成分居多,岩浆岩很少;砂岩成熟度普遍低,长石和石英含量少,岩屑含量居多,砂岩成熟度从盆地早期渐新统—中新统的玛萨盖特组到上新统—更新统安吉然组下降。该盆地内部及其周缘地区新生代地层古水流方向主要向南,显示物源是北部的南天山地区,直至更新世时期该背驮盆地并未单独发育,而是焉耆盆地北部的一部分。由于天山地区的侧向扩展作用,更新世以来本区形成了典型的逆冲断裂带,北部的逆冲断层使中泥盆统逆冲到安吉然组之上,中部的一条逆冲断裂使下伏的中泥盆统和花岗岩体抬升,形成了现今的地貌;南部的逆冲断层作用在安吉然组内形成了南陡北缓的断层相关褶皱。和静地区的新生代变形是由北向南进行的,具有西强东弱的特点,西部地区的构造缩短率大于东部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