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9篇
  免费   57篇
  国内免费   64篇
测绘学   26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207篇
海洋学   54篇
综合类   25篇
自然地理   4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哈素海沉积物中氮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沈丽丽  何江  吕昌伟  孙英 《沉积学报》2010,28(1):158-165
针对哈素海富营养化日趋严重的现实,系统开展了湖泊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及有机质的空间分布和污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TN、Org N、NH+4 N及有机质的水平分布均表现经向分异特征,Org N的分布特征主导了TN的水平分布格局,有机质与TN具有强相关性。沉积柱芯中TN随深度增加而递减,有机质和Org N与TN的垂向分布相似,尽管 NH+4 N的垂直变化分异较大,但仍表现于表层富集的特点。Org N为表层沉积物和沉积柱芯中氮的主导形态,NH+4 N为无机氮的主导形态,成岩过程中,沉积物中TN只有极少部分在发生矿化。沉积物中有机质主要来源于湖中芦苇等大型挺水植物及陆源输入。哈素海表层沉积物的氮污染对底栖生物已经产生了严重的生态毒性效应,对底栖生物群落及整个水生生态系统构成了严重威胁。  相似文献   
382.
新疆吐-哈盆地前侏罗系烛藻煤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众多地质工作者十几年的系统深入工作使吐-哈油田侏罗系的煤成烃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然而,侏罗系煤系泥岩和煤岩成烃的潜能不足以解释目前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规模。在吐-哈盆地西部科牙依凹陷三叠系中首次发现的厚层烛藻煤,具有类型好、品质高、生烃潜能大的特点,是该盆地最好的烃源岩类型。该类煤的发现不但对评价该地区前侏罗系生油前景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侏罗系煤成油类型多样化也具有启示。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烛藻煤既可能是台南凹陷前侏罗系油藏生烃物质之一,又可能对侏罗系油气藏有所贡献。在中三叠世时的科牙依凹陷和台北凹陷、早侏罗世时台北凹陷中部的丘东洼陷、早二叠世晚期的台北凹陷北部等地区均为炎热半干旱、半咸水、强还原的深湖环境,均可能发育丰富的烛藻煤等腐泥煤类,它们与湖相泥岩共同对吐-哈油田的油气藏形成提供了生烃物质。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的生烃条件十分相似。除此之外,幔源物质可能对吐-哈盆地的油气藏形成具有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383.
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及其病原菌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报道了浙江省发生的海水网箱养殖鲈鱼皮肤溃疡病的症状和病原菌特征。以4株分离菌作代表,显示人工感染结果为100%的试验鲈鱼死亡,与自然发病症状相似。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测试,96915-1等菌株应归属于弧菌属中的哈氏弧菌(Vibio harveyi)。这些菌株对氯霉素、庆大霉素、环丙沙星、磺受甲诺异恶唑等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384.
哈氏仿对虾 (Parapenaeopsishardwikii)的C、N和H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 40 .0 2 %± 1 .2 2 %、1 0 .0 4%± 0 .42 %和 5 .5 4%± 0 .2 0 % ;哈氏仿对虾的C含量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同样体长的雌虾春季的平均C含量较夏季的高。同一季节雌雄虾体平均C含量大致相同。而且它们的C含量变化与性产物的量有一定的关系。哈氏仿对虾产卵期的C∶N和C∶H的元素比率较产卵前和产卵后为高。哈氏仿对虾的C含量较长毛对虾 (Penaeuspenicillatus)和日本对虾 (P .japenicus)的低 ,而比刀额新对虾 (Metapenaeusensis)稍高 ;其N、H含量均比这 3种对虾略低。  相似文献   
385.
为指导哈长城市群建设实践,实现城市群合理健康发展,在一日交流圈基础上,依托GIS手段,并综合考虑区域自然与生态条件、国家战略与地区发展政策、行政区划等因素,利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哈长城市群的作用域进行了界定。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的作用域具有动态性,会随着交通方式变化与交通系统优化而改变。其中现状作用域主要包括哈尔滨市、大庆市、齐齐哈尔市、绥化市、长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辽源市、通化市等10个城市;远期作用域将在现有基础上向东、西两个方向扩展,包括牡丹江市、佳木斯市、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等13个市(州),形成一个覆盖东北地区中北部的广域城市群。  相似文献   
386.
活动断层不仅是产生地震的根源,而且地震时其断层线两侧的建筑物破坏最为严重。因此准确探测出活动断层的位置和分布范围,并采取有效的工程避让措施,可大大降低地震灾害和经济损失。康定—色拉哈断裂作为鲜水河断裂南东段的主干断裂,具备发生强震的地震地质构造条件,因此该断裂所穿越的几个城镇的地震危险性不容忽视。针对康定新城探测场区存在交通条件不便、场地工作面狭窄等问题,在浅层地震反射波法探测工作中采取小道间距、小偏移距、多道短排列接收和共反射点多次覆盖观测的工作方式获取地震反射时间剖面,浅层地震探测结果辅以高密度电阻率成像断面,并结合地表地震地质调查结果,共同揭示康定—色拉哈断裂在康定新城北侧的展布位置、产状规模和近地表构造形态。研究结果发现康定—色拉哈断裂在康定新城北东侧呈左旋右界羽列状展布,经过两岔口村折多河Ⅰ级阶地处该断裂隐伏段近地表倾角约40°~50°,其破碎带及其影响带宽度约110m,随着地形的升高,破碎带的视宽度进一步增加至200m左右,并沿断层垭口向木格措方向延伸展布。浅层地球物理探测成果为判定康定—色拉哈断裂近地表构造活动提供了可靠的地震学证据,也为康定新城的地震危险性评价和制定抗震防灾规划提供了可靠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87.
张涛  全景 《地图》2019,(1):56-63
烟波浩渺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犹如一条巨龙横空出世。2018年10月23日,港珠澳大桥在珠海举行了通车典礼,举世瞩目的世界最大跨海大桥正式落成通车。从香港到澳门或珠海,车程从3个小时左右缩短为约45分钟,粤港澳大湾区的“1小时都市圈”正式形成。  相似文献   
388.
沉积盆地内断裂体系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及其形成演化机制长期以来备受关注。以南海北部陆缘珠三坳陷为研究目标,在大量三维地震资料构造解析的基础上,分析了新生代区域伸展方向的转变规律,探讨了其对断裂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珠三坳陷断裂具有多走向、多级别、多性质的特点,依据断裂走向可以划分为NNE-NE、NWW-NW和近EW向3组,不同走向断裂发育特征、断裂性质及分布规律存在差异。新生代珠三坳陷区域伸展方向经历了顺时针旋转的演化,由古新-中始新世神狐-文昌组沉积期的NW-SE向,转变为晚始新-早中新世恩平-珠江组沉积期的近SN向,到中中新世韩江组沉积期至今的NNE-SSW向。新生代区域伸展方向的转变与先存断裂共同控制了珠三断裂体系的发育演化,整体上导致各演化阶段活动断裂特征存在差异。从具体断裂上看主要表现在:古新-始新世强烈活动的南断裂带南支西段在中晚期消亡;南断裂带北支不同分段的断裂性质存在一定差异;走向弯曲的琼海1号、南断裂带北支文昌B凹北段晚期发生局部构造反转。以上几方面现象共同反映了新生代区域伸展方向转变对珠三坳陷断裂体系发育演化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389.
珠江口盆地珠四坳陷整体水深超过1 500 m,属极低勘探程度区域,钻井发现的油气显示证实了该区存在烃源岩。地震资料揭示古近系是主力烃源岩发育层系,沉积厚度及面积均较大。珠四坳陷作为南海北部向超深水迈进的油气勘探新区,其各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亟待剖析。在珠江口盆地6种断陷形成机制认识的基础上,通过对新采集地震资料的系统分析,将珠四坳陷划分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间韧性流变型、大西洋富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岩浆底侵型、大西洋贫岩浆型大陆边缘的壳上先存拼合型3类断陷结构。运用2Dmove软件及去压实技术恢复各个洼陷沉降速率和伸展速率,结合大量地震剖面深入研究了珠四坳陷地质结构及其对烃源岩发育的影响,明确了不同断陷结构下烃源岩发育背景的差异,以此认为荔湾、鹤山凹陷烃源岩发育条件优越,可作为南海北部超深水地区的重要勘探突破点。  相似文献   
390.
张跃  杜洁莉 《热带地理》2023,(7):1275-1287
立足于旅游供需空间系统视角,运用旅游流引力模型及GIS集成方法分析港珠澳大桥建成前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格局,探讨粤港澳大湾区的区域旅游一体化趋势。研究表明:1)港珠澳大桥的开通使得珠江口东西两岸的旅游流潜力分布更加均衡,有利于珠江口两岸地区的均衡发展,推动港珠澳大桥绿色政策通道建设,打破行政壁垒以实现旅游要素的自由流通,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旅游从均衡发展走向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的关键。2)大湾区11个城市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行力的变化幅度与大桥开通后交通可达性的提升幅度显著相关,并呈现明显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大桥的开通降低了两岸之间的旅游抗阻力,显著加强了珠江口两岸城市的旅游合作关系,尤其是东西岸城市群(香港、深圳、澳门和珠海)之间的资源优势互补。3)港珠澳大桥影响下,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和居民出游力的变化在空间分布上呈现显著的聚集特征,高值集聚区主要分布在大桥直接连接的香港、澳门和珠海;中山及珠海的部分区域被高值邻居包围,受扩散的机会较大;而广佛和深莞的部分区域为低值聚集区,呈现一定的边缘化趋势。大桥对港澳核心城市群优势的加强作用明显,广州及附近区域的相对地位被削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