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12篇
  免费   1022篇
  国内免费   1612篇
测绘学   405篇
大气科学   195篇
地球物理   972篇
地质学   4147篇
海洋学   481篇
天文学   110篇
综合类   311篇
自然地理   225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6篇
  2022年   159篇
  2021年   155篇
  2020年   130篇
  2019年   201篇
  2018年   151篇
  2017年   148篇
  2016年   128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99篇
  2013年   216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270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231篇
  2007年   270篇
  2006年   284篇
  2005年   262篇
  2004年   227篇
  2003年   209篇
  2002年   208篇
  2001年   233篇
  2000年   176篇
  1999年   162篇
  1998年   195篇
  1997年   180篇
  1996年   192篇
  1995年   179篇
  1994年   171篇
  1993年   128篇
  1992年   135篇
  1991年   104篇
  1990年   92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5篇
  1975年   5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4篇
  194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8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Geological outline of the Alp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he Alps were developed from the Cretaceous onwards by subduction of a Mesozoic ocean and collision between the Adriatic (Austroalpine-Southalpine) and European (Penninic-Helvetic) continental margins.The Austroalpine-Penninic wedge is the core of the collisional belt, a fossil subduction complex which floats on the European lower plate. It consists of continental and minor oceanic nappes and is marked by a blueschist-to-eclogite-facies imprint of Cretaceous-Eocene age, followed by a Barrovian overprint. The collisional wedge was later accreted by the Helvetic basement and cover units and indented by the Southalpine lithosphere, which in turn was deformed as an antithetic fold-and-thrust belt.  相似文献   
162.
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回归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叙述了应用有限元方法和回归分析理论,依据实际应力观测资料,结合中国大陆构造地质资料反演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的研究成果。计算中考虑了地壳结构在纵向上和横向上的非均匀性和现今活动断层的影响,采用接触分析方法模拟了板块边界的作用。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回归分析得到中国大陆现今构造应力场特征与实际观测结果是一致的:(1)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轴走向以青藏高原为中心,呈辐射状分布;(2) 在中国大陆现今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总体表现为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的趋势;(3) 中国大陆东南的台湾海峡区域水平最大主压应力有局部升高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3.
本文介绍了数字城市的概念以及GPS技术的最新进展,重点论述了GPS技术在数字城市建设的各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利用GPS RTK技术与全站仪功能组合的实时GPS定位系统-超站仪的新型测绘模式的探讨,以及未来测绘前景的展望,重视和加强城市地理基础数据的建设与管理,以满足数字城市建设生产的需求。  相似文献   
164.
全数字化摄影测量系统VirtuoZo NT作为可以直接从数字影像中获取测绘信息的软件平台是一个全软件化设计、功能齐全、高度智能化的摄影测量解决方案,可提供从自动空中三角测量到测绘地形图的整体作业流程。VirtuoZo NT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超快速匹配算法确定同名点,匹配速度高达500—1000点/秒,可处理航空影像、SPOT影像和近景影像,包括8bit黑白影像和24bit彩色影像。多种高效、实用的测图模式及与  相似文献   
165.
王椿镛  刘琼林 《地震学报》2003,25(5):503-511
简要回顾了近4年来(1999~2002年)我国在地震构造方面研究的进展,重点介绍了在地壳上地幔结构、活动断裂和大地震构造背景、地壳形变和数值模拟方面的工作.在我国境内发生的绝大多数地震都属于大陆地震的范畴,因此,中国地震学家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大陆地震上.中国在九五期间完成的中国数字地震观测系统和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重大科学工程为地震构造的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基础资料.因此,4年来的地震构造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6.
DB16智能大型岩土工程无损检测仪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介绍一种智能大型岩土工程无损检测仪及其应用。该仪器以大功率稀土超磁致伸缩换能器作震源,以与计算机并行接口连接的高速数据传输的16通道DB16数据采集系统进行声波采集,以高灵敏度的低频压电陶瓷(PZT)换能器作接收,用声波层析成像(CT)技术进行数据处理,检测结果用彩色等高图表示。该仪器从参数的设置到数据的采集、保存、CT数据的处理、CT成像等全在一专用软件中完成,操作方便快捷。给出了利用本仪器对某大型水库的泄流深孔挑流鼻坎混凝土浇注质量无损检测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67.
168.
根据泰安——隆尧——忻州DSS剖面所获S波信息,参照P波解释结果,计算了包括该剖面的S波速度vS、P波速度与S波速度比和泊松比在内的二维结构,给出了该剖面的构造轮廓并做出了相应的解释推断. 利用不同的介质和构造之间vS,和的差异,结合邻区资料,划分了剖面上地幔顶部速度的值差为-4%左右的幔隆区(vS=4.30 km/s左右)和幔坡区(vS=4.50 km/s左右),再次确认了牛家桥——东旺高角度超壳断裂带的存在,探讨了包括壳幔过渡带在内的低、高速块体(带)的性质和华北裂谷的界定标志. 综合研究了解释结果与地震的相关性,认为:地幔上隆、热物质沿高角度超壳断裂上升,初始震源在深30.0~33.0 km的壳幔交界处,附加应力激发了牛家桥、东旺下面深9.0 km附近特殊部位的6.8级和7.2级等地震,地震围绕高角度超壳断裂发生、并集中于和值较低的脆性介层之中.   相似文献   
169.
921型超低频有源伺服式速度,位移计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介绍一种在很小体积的往复式摆上采用有源伺服技术实现超低频大幅值测量用的速度计、位移计,它可在多个频带测量速度和位移。最低频率可达0.04Hz,最大可测位移为±15m。它可用于海浪浪高、抽油机行程、高柔结构的超低频大位移测量。该仪器于1992年获得国家专利,并获得中国专利博览会银奖。  相似文献   
170.
大陆地震的动力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李丽  石耀霖 《地震》1997,17(2):133-141
应用非线性动力学模型,以大陆构造构体为参照对象,对大陆地震的成组孕育和发生过程进行模拟研究,通过对6×8弹簧-滑块-阻尼器组合单元非线性动力学模型的理论计算及其结果的分析,得到了一系列与实际地震较类似的人工地震图像,如模型中的地震活动在时间上有轮回怀,在地点上有条带性,并在不同轮回中有条过移的现象。模型中应力变化十分复杂,但仍能为预测地震提供概略性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