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9篇
测绘学   7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18篇
地质学   20篇
综合类   4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61.
东南印度洋脊(SEIR)东部一带的板块运动数据与SEIR西部一带的数据给出的旋转极性不一致。MeMets等(1998)期望在SEIR北部找到小板块证据以解释这一差异。但未能如愿,我们这一假说进行了检验,即假定1998年南极走滑大地震(Mw=8.2)位于SEIR南部小板块(这里称之为巴勒尼)的边界,以此来解释板块运动的差异,由板块闭合构造确定的围绕南极-=巴勒尼欧拉极的一个小环,符合东西向的余震条带,与走滑边界一致,然而,南极-巴勒尼欧拉极预示的是右旋走滑,而地震活动性给出的是左旋走滑,方向相反的走滑不仅否定了巴勒尼板块假说,而且需要其它地方的形变来调节SEIR一带的板块运动差异和南极地地震的应变积累。  相似文献   
62.
毛乌素沙地历史沙漠化过程与人地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毛乌素沙地东南缘的一处沉积剖面的粒度分析,揭示该区历史时期的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毛乌素沙地历史时期环境一直处于退化之中,主要经历唐中后期和明后期的两次沙漠活化过程.剖面记录的这两次沙漠化与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可以相互印证,因此剖面结果对阐释历史文献的记载具有很好的补充作用,同时历史文献也验证了剖面结果的可信性.这两次沙漠活化使毛乌素沙地环境严重退化,尤其是明代后期发生的沙漠化是形成现代地表景观的主要原因.由于此次沙漠化过程与气候过程不一致,因此明末至今的沙漠化与人类活动相关.  相似文献   
63.
本文根据官厅蒸发站20米2蒸发池的观测资料与气象要素特征值之间关系,建立道尔顿类型的水面蒸发计算模式,计算了京津唐地区60个气象站的年、月蒸发值,并绘制年、季(典型月分)的蒸发分布图。  相似文献   
64.
胡鹏 《地质与勘探》2018,54(6):1202-1214
唐塞斑岩铜钼矿床位于苏门答腊岛北部,是岛上规模最大的矿床。本文在系统的野外观察及室内岩相学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开展系统的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显微测温及H、O、S、Pb同位素测试分析,查明该矿床的成矿流体特征,分析探讨其成矿物质来源。研究表明,含矿石英脉中主要发育气液两相包裹体,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280~386℃)、中等盐度(11.46~15.27)wt%NaCleqv、中等密度(0.73~1.11g/cm3)的流体,成矿深度为7.17~9.59km,矿床形成于中等深度环境;矿石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OH2O值范围为4.6‰~6.3‰,含矿石英脉中石英的δ18DV-SMOW值范围为-64.9‰~-73.5‰,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有一定量的大气降水混入。矿石中硫化物组成变化范围窄,为1.32‰~2.23‰,多数集中在1‰左右,且具有呈塔式分布特点,表明主要为岩浆硫源;矿石硫化物的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比值分别为18.767~19.032、15.689~15.899和38.683~39.159,具有显著的上地壳和地幔混合性质,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与大洋沉积物和洋壳的部分熔融有关。以上研究证明,唐塞矿床属于中-高温中等深度斑岩型铜钼矿床。  相似文献   
65.
关中唐十八帝陵是古代中国留给后代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千年以来帝陵遗址区水土流失现象加剧,破坏了帝陵景观。为了保护文化遗产,本文以某唐帝陵为对象,使用卫星和无人机影像产品,估算53年来司马道冲沟的发育速率,建立了帝陵遗址区的水土流失体积-面积关系模型。结果表明:(1)遗址区受益于还林换草工程,坡耕地减少,草地林地增加。司马道下游林区NDVI指数达0.8,生态环境明显好转,水土流失等级转为轻度。(2)渭北旱塬地区,发育为卵状冲沟与其垂直面的切沟,周长与面积有良好的拟合关系。(3)唐帝陵遗址区的沟道发育模型,面积和体积之间有良好的幂函关系,即y=0.040 5 x1.493 6,决定系数R2=0.82,53年来的切沟年发育为0.36 m/a。可将上述模型作为渭北旱塬地区沟道发育模型。(4)遗址区水土流失和土壤沉积体积比率为38.5∶1,产生的侵蚀和土壤沉积面积比率为11.5∶1。  相似文献   
66.
石俊  蔚志成  何浩 《西部资源》2014,(1):178-180
矿体赋存于太古界乌拉山群第三岩组第三岩段石榴角闪斜长片麻岩段中,矿体顶底板围岩为石榴角闪斜长片麻岩或含磁铁石榴斜长片麻岩及石榴斜长片麻岩。走向近东西,或北西西向,倾向北,呈波状起伏,地表倾角较陡。矿体呈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成群成带的断续出露,长者1,500m,短者50-100m,全矿区共有44条矿体,其中12条矿体均集中在北部含矿带内,本区铁矿严格受地层控制,是寻找此类型矿床的首选层位。铁矿具有较强的磁性,航空磁测及地面磁测,均有较好的异常显示。区域内本地层出露广阔,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