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1篇
  免费   79篇
  国内免费   60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63篇
地质学   287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6篇
自然地理   16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25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6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与古遗址相邻的江、河由于后期的工程活动,如水库、大坝的修建和蓄水,水位上升,将对遗址区地下水的运动规律及渗流场产生较大影响。在其影响下,古遗址可能产生各种环境地质灾害并对其发掘安全产生不利影响。论文以国家重点文物——湖南里耶秦代古城遗址安全发掘深度研究为例,在分析水库蓄水诱发的环境地质灾害的基础上,对遗址在不同库水位下的安全发掘深度及发掘方案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保障发掘安全的工程措施。研究成果为国家重点文物的保护和进一步发掘提供了科学依据。对类似文物工程的保护和发掘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2.
徐君亮  陈敬堂 《热带地理》1998,18(3):243-248
通过实地考察,概述广州番禺莲花山与粤北丹霞山地质地貌的异同,从丹霞地貌角度阐述这座古石矿场“人工无意夺天工”形成的陡崖,岩洞,石墙,石巷,岩湖,石柱,石门,石桥等人工丹霞奇观,并对这座以全国罕有古石矿场为主景的莲花山旅游区的进一步开发,提出了讨论意见。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三大遗址群的兴衰与环境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中的三大遗址群都经历了公元前的兴起、1~3世纪的兴盛和发展,以及7世纪的废弃。它们的兴衰变化具有一定的同步性。这意味着导致水资源条件变化的原因是共同的,即气候变化,而不是人为因素。  相似文献   
24.
研究古代铜矿采冶遗址区的地质环境,对指导当今矿业开发及地质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安徽省南陵县古铜矿采冶遗址古环境的变化及古采冶对当今地质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并提出矿产资产开发中应重视的环境保护问题。  相似文献   
25.
上海马桥与柘林贝壳堤的年代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上海西部“冈身”的分布、特征、形成年代及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长期以来,是地理与历史考古工作者所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进一步研究冈身的形成年代及其与海陆变迁的关系,我们于1978年6月在马桥和柘林两地进行了地质考察、采样,并在室内进行了放射性碳年代测定  相似文献   
26.
采用常规宝玉石鉴定方法、偏光显微镜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对江苏省溧阳县小梅岭玉矿的软玉样品进行了测试研究,并与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的软玉类玉器样品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溧阳软玉样品和庄桥坟遗址出土软玉类玉器样品的主要矿物组成为透闪石,但后者的w(FeOT)明显高于前者的。庄桥坟遗址出土玉器样品的δEu普遍高于溧阳软玉样品的,大部分为负异常,为轻稀土亏损型,微量元素种类多;溧阳软玉样品的δEu为负异常,为轻稀土富集型,微量元素种类少,说明两种样品应不属于同一产地或同一成因性质。良渚文化庄桥坟遗址出土玉器样品的化学成分与溧阳软玉样品的不同,这与当今考古界普遍认为良渚文化玉器来源于溧阳软玉的观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27.
云南剑川地区象鼻洞遗址孢粉组合和古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云南剑川旧石器时代中晚期植被和气候变化特点以及当地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关系,选取象鼻洞遗址各地层的13个土样进行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遗址堆积时期孢粉植物群以亚热带和温带成分为主,类型相对丰富,呈温暖期气候特征,但气候存在小的波动,呈现出早期温暖湿润、中期短暂干旱、晚期又逐渐暖湿的特点;木本植物花粉在孢粉总量中占绝对优势,说明当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不明显;可作为食物来源的植物很少,因此,当时居住在象鼻洞的人类主要食物应来源于捕捞或狩猎;对照邻近地区已有的研究成果,推测该遗址气候变化与季风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28.
林波波河系非洲东南部河流,因在当地的土著语言中,“林波波”意为“鳄”,又由于河中鳄鱼很多,因而又叫“鳄鱼河”。林波波河发源于约翰内斯堡附近的高地,向北流至南非与博茨瓦纳边界后向东北流,  相似文献   
29.
民丰县古称“尼雅”,系汉晋时期西域三十六国“精绝国”所在地,曾是丝绸南道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即经由此地。  相似文献   
30.
毛欣  李长安  张玉芬  陈旭  刘辉 《地球科学》2014,39(10):1445-1453
石家河文化是长江中游地区早期文明演化进程中的重要阶段,然而目前对于石家河文化的绝对年代尚存有分歧,对该时期环境特征与人类文明相互关系的研究也较少.选择石家河文化典型遗址——谭家岭遗址为研究对象,经美国NSF-Arizona AMS实验室对该遗址剖面AMS 14C年龄的测定,并结合石家河文化的相对年代,可知石家河文化的绝对年代定在4 800~4 100 cal. a BP比较合适;通过对该遗址剖面的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借助主成分分析、环境C值等统计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本区在4 850~4 300 cal. a BP间,元素的第二主成分、环境C值和Mg/Ca比值处于高值段,反映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同时反映人类活动的指标F1和F3得分也处于高值段,表明人类活动较强;在4 300~4 124 cal. a BP间,元素的第二主成分、环境C值和Mg/Ca比值处于低值段,揭示气候进入相对寒冷干旱时期,同时F1和F3得分显著降低,指示人类活动减弱,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败.本文研究结果表明距今4300a暖湿转为干冷气候背景下的洪水事件可能促使石家河文化走向衰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