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3篇
  免费   851篇
  国内免费   1625篇
测绘学   21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343篇
地质学   4069篇
海洋学   158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162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7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67篇
  2020年   134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31篇
  2017年   112篇
  2016年   131篇
  2015年   130篇
  2014年   156篇
  2013年   129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82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200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53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50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51篇
  2002年   198篇
  2001年   197篇
  2000年   148篇
  1999年   165篇
  1998年   147篇
  1997年   121篇
  1996年   139篇
  1995年   97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4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29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3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阿拉善北部宗乃山地区出露少量前寒武纪岩石,主要为一套变质表壳岩和变质深成侵入岩组成的变质杂岩,其形成时代和同位素特征对于了解该地区的基底性质和探讨阿拉善北部构造格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宗乃山西南缘阿尔滕托亚副片麻岩和嘎顺呼都格正片麻岩开展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Hf同位素研究,并对其构造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阿尔滕托亚副片麻岩包括黑云二长片麻岩和变斑状黑云斜长片麻岩,两套岩石中分选出来的锆石具有典型岩浆锆石特征,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这些锆石的207Pb/206Pb年龄相对集中,并分别获得了1459±11Ma(MSWD=3.3)和1458±3Ma(MSWD=0.13)的年龄。初步研究认为阿尔滕托亚副片麻岩的源区存在~1.46Ga的岩浆事件,这些副片麻岩形成时代稍晚于该期岩浆事件。嘎顺呼都格正片麻岩以角闪黑云二长片麻岩为代表,其锆石结晶年龄为1433±17Ma(MSWD=0.25)。锆石Hf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阿尔滕托亚副片麻岩和嘎顺呼都格正片麻岩具有一致的锆石εHf(t)值(+0.1~+11.9),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19~1.44Ga,反映了片麻岩原岩岩浆可能来自当时相对年轻的地壳物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宗乃山前寒武纪岩石可能主要形成于中元古代1.4~1.5Ga,而不是以往认为的中太古代-古元古代。截至目前,宗乃山-沙拉扎山构造带暂未发现类似阿拉善地块内部的太古代-古元古代基底岩石,因而其与阿拉善地块在早前寒武纪的亲缘性存有疑问。  相似文献   
992.
阿尔泰造山带广泛分布各种变质沉积岩并发育典型递增变质带,变质沉积岩变质之前的沉积时代与物源特征对于限定成岩历史以及造山带演化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采自阿勒泰组变质带中石英岩夹层样品进行了岩相学分析并采用LA-ICP-MS方法对其碎屑锆石进行了U-Pb年代学分析。共获得100个谐和或近于谐和的碎屑锆石年龄,表面年龄分布范围为(443±5)Ma至(2682±19)Ma。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寒武纪(486~540 Ma)并具有527~535 Ma的年龄峰值,可能源于区域内同时代的岩浆活动。新元古代年龄约占1/4,少量锆石具有古中元古代甚至太古宙年龄。结合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以及直接侵入该变质带中的英云闪长岩年龄可确定石英岩原岩的沉积时限为早志留世—早泥盆世,其后发生变质作用。古老碎屑锆石在该地区缺乏对应的岩石,可能源于区内隐伏的古老基底岩石或邻区古老陆块。  相似文献   
993.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白干湖钨锡矿田是认识中国西北地区钨锡矿床成矿规律的重要窗口。作者对采自含矿石英脉的2个白云母样品进行40Ar/39Ar定年,获得其坪年龄分别为(422.7±4.5)Ma和(421.8±2.7)Ma。2个样品的等时线年龄与反等时线年龄也在误差范围内一致,分别为(424±15)Ma和(418±24)Ma,表明分析数据可信。获得的白云母40Ar/39Ar坪年龄指示成矿作用发生在晚志留世,与原特提斯洋闭合事件密切相关,闭合后的陆陆碰撞使富含成矿物质的变质沉积物重熔而形成花岗岩浆;花岗岩浆侵入并析出含矿热液,导致钨锡成矿。  相似文献   
994.
内蒙古东乌旗宾巴勒查干分布有大面积三叠纪花岗岩,是研究中亚造山带中东部早中生代构造演化的有利地区。在区域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利用同位素年代学在该区识别出三叠纪两期侵入岩:中三叠世二长花岗岩类(238~230 Ma)和晚三叠世正长花岗岩类(223~215 Ma)。采用矿物化学、岩石地球化学等方法对两类侵入岩进行了研究:前者中黑云母为镁质黑云母,岩石以高硅、富钾、过铝、钙碱性为特征,稀土元素中轻稀土相对富集、具明显的负Eu异常,微量元素以相对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具明显的Ba负异常为特征,地球化学特征介于I型和A型花岗岩之间;后者中黑云母由镁质黑云母向铁质黑云母转变,岩石以高硅、富碱、富钾、弱过铝为特征,稀土、微量元素特征与前者相似,但稀土总量相对较低,Eu、Ba的负异常程度更大,属A型花岗岩。二者可能源于年轻幔源组分形成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结合区域资料分析,研究区三叠纪侵入岩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背景下,中三叠世时可能处于后造山伸展背景,晚三叠世可能为板内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95.
孙孝刚  卢忠友  张涛 《探矿工程》2016,43(11):15-20
在岩心钻探施工过程中,钻遇岩(矿)心脱落需要补取岩心,或钻具脱落、埋钻和烧钻需要绕障时,人工造斜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钻孔较浅,造斜孔段刚好在变径后的位置,且上部孔壁稳定,易于扩孔和下套管,宜选用异径偏心楔人工造斜;钻孔较深,不能改变口径,造斜孔段岩层硬度较大,宜选用同径偏心楔人工造斜;钻孔较深,造斜孔段岩层硬度不大(如煤系地层中的煤层、泥岩等),宜选用同径自然造斜。选用偏斜楔造斜时,偏斜楔长度、偏斜角大小和导斜槽直径的合理选择,偏斜楔下入钻孔过程中的正确操作;选用同径自然造斜,水泥浆灌注孔段位置确定、水泥浆凝固后达到一定的强度和造斜过程中合理的钻进参数,是造斜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6.
在西藏1∶5万塔惹增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工作中,通过剖面测制及路线地质调查,于仲巴县隆格尔乡西侧爬杆荣勒一带,发现了中—上侏罗统仁多组呈角度不整合于下伏二叠系下拉组地层之上,该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的发现,证实了冈底斯造山带中中生代与晚古生代之间存在一次明显的造山运动,对进一步探讨冈底斯造山带的地史演化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7.
商旭造山型金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成矿带中部,矿体受NWW向断裂构造控制,呈脉状、透镜状产于木噶岗日群中-下侏罗统木嘎岗日群浅变质复理石中。为探讨商旭金矿外围的找矿潜力,本文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对商旭-达则地区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了分析,提取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因子,绘制出地球化学分区图及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并讨论了各分区与其地质背景的对应关系。结合研究区地质特征认为,Au-As-Sb元素组合为商旭-达则地区的最佳地球化学标志元素,外围找矿工作的重点应放在研究区东部的作布地区以及研究区西部的达则地区,同时齐隆、陆任、热木隆等地区也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998.
东北地区是中国显生宙花岗岩极其发育的地区,构造演化复杂。研究大兴安岭东北部塔河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是解决大兴安岭地区中生代岩浆演化及构造背景的重要突破口。塔河地区早白垩世侵入岩的岩性主要有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花岗闪长斑岩。运用LA-ICP-MS测年方法对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进行测年,锆石U-Pb年龄分别为131±1Ma(MSWD=0.73)和130±1Ma(MSWD=2.2)。早白垩世侵入岩SiO_2含量为61.32%~71.68%,为中酸性岩类。Al_2O_3含量为13.53%~15.62%,显示为准铝质或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花岗岩。∑REE为(152.28~253.85)×10~(-6)。地球化学特征可分为高Sr低Yb型和低Sr高Yb型两类侵入岩,起源于地壳的不同深度。研究区早白垩世侵入岩形成于蒙古-鄂霍次克洋洋盆自西向东的剪切式收缩闭合作用,可能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陆-陆碰撞导致下地壳加厚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999.
马廷英 《地质论评》1948,13(Z2):261-262
高雄一带上更新统二十公尺台地堆积中多含造礁珊瑚化石,率为二次堆积,由其保存之完好看起来,原生处离堆积地点应甚近。共检定得二十五属四十六种,种类如下表:  相似文献   
1000.
关于震旦运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汲清 《地质论评》1947,12(Z1):95-100
距今八十余年前美国地质学者庞培烈氏调查中国东部地质,发现各处地层摺曲走向以东北西南向者为最普遍,因名此种构造为“震旦上升系统”(Sinian System of elevation)。惜调查未详,庞氏对于所谓震旦系统之生成及其时代并未加以说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