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19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312篇
海洋学   5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3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8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4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3年   2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4年   1篇
  192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色那金矿是西藏多龙矿集区内发现的一个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点,其成岩成矿时代一直缺乏精确的年代学约束。对该金矿石英二长闪长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定年、主-微量元素分析和Sr-Nd同位素组成研究,首次获得了多龙矿集区色那金矿赋矿岩石的成岩时代。石英二长闪长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为(122.0±1.8)Ma,代表岩浆的结晶年龄。石英二长闪长岩具低硅(57.26%~58.88%)、高铝(16.58%~17.50%)、富镁(2.65%~2.98%)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0.93~1.09,富集轻稀土元素(LREE/HREE=6.28~7.25),δEu为0.85~1.05,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U、La、Sr、Sm,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Zr、Hf等,相对于原始地幔具高Sr\[(87Sr/86Sr)i=0.705 023~0.705 453\]、低Nd\[εNd(t)=-0.18 ~ 2.43\] 的同位素组成和古老的Nd同位素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0.78~1.03 Ga),属于偏铝质-过铝质岛弧型花岗岩。多龙矿集区色那金矿早白垩世末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向北俯冲诱发洋壳物质部分熔融,并有少量俯冲沉积物(3.1%~5.1%)和幔源岩浆参与部分熔融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一定程度的分异结晶作用和接触交代作用而形成。  相似文献   
102.
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各壳色的形态分化及养殖效果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红壳色为目标性状,于2009年进行了文蛤(Meretrix meretrix)的群体选育研究,建立了红壳色选系子一代(Fl),对子一代壳色种类、分布频率及其数量性状进行了统计、测量和分析,并对各壳色的形态、生长速度做了研究.结果表明,文蛤壳色具有多态性,红色、黄色、白双、黄双、波纹的分布频率分别为75.58%、8.55%、0.53%、14.83%、0.50%.红壳色亲本的子代中出现红色∶花色=3∶1,符合孟德尔遗传模式.聚类分析与欧氏距离矩阵结果表明,文蛤波纹与黄色遗传距离最近,白双与黄双遗传距离相近,与红壳色的遗传距离最远.主成分分析显示白双文蛤与黄双文蛤在空间分布上相对重叠,波纹文蛤与黄色文蛤具有较高的重叠率,而红壳色文蛤相对分散,从而进一步说明5种壳色文蛤的遗传距离关系.经过1a同池养殖,子代壳长多数已达到10~30 mm,红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20%,花壳色文蛤的日生长率为0.18%,且红壳色文蛤的相对比较生长速度比花壳色文蛤快10.41%.红壳色文蛤选育子代的壳长与壳宽、壳高、粒重存在一定的回归关系.红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502 4x1-0.556 0(R2=0.992 0)、y3=0.8103x3+0.620 0(R2=0.995 6)、y5=0.000 3x25.9029(R2=0.991 9),花壳色文蛤壳长对壳宽、壳高、粒重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2=0.495 3x2-0.419 2(R2=0.990 9)、y4=0.798 5x4+0.793 5(R2=0.995 6)、y6=0.000 4x26.845 8(R2=0.993 4).研究结果为文蛤的红壳色定向选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3.
利用CALIPSO(Cloud-Aerosol Lidar Infrared Pathfinder Satellite Observations)卫星观测资料,结合气溶胶模式模拟,分析了2011年4月28—30日发生的强度较大的一次沙尘远距离输送过程中气溶胶的时空分布特征及输送特性。结果表明,此次沙尘过程有两个源区,分别为中国南疆盆地和蒙古国中南部,并在沙尘输送过程中交汇于内蒙古西南部和甘肃地区;源区一(南疆盆地)沙尘主要分布高度在1 km以下,退偏振比平均在0.35左右,色比值平均在0.6左右,且沙尘在输送过程中被抬升到自由对流层,并先后影响内蒙古西南部、甘肃、宁夏等地区,输送到内蒙古、甘肃地区时沙尘主要分布在2.5~3 km高度,退偏振比主要分布在0.3~0.5,色比值主要分布在0.5~0.9。源区二(蒙古国中南部)沙尘先后影响内蒙古中西部地区、甘肃、山西北部、内蒙古中东部地区、河北北部、北京天津和东北地区西部部分地区,沙尘输送到中国内蒙古东部、北京、河北等地区时主要分布在1~4 km高度,退偏振比值主要集中在0.3~0.5,色比值主要在0.7~1.2。  相似文献   
104.
本文所指内蒙古中部西起乌拉特中旗一带,东至化德县—苏尼特右旗一带,南起包头—集宁一带,北至中蒙边界,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本区以川井-白云鄂博-化德槽台断裂为界,分属两个不同的地质构造演化区,南部为华北地台北缘,北部为内蒙古中部地槽褶皱系,各自经历了长期而复杂、性质各异的地质构造演化过程,形成不同的铁矿成矿区带。鞍山式铁矿仅见于华北地台北缘。  相似文献   
105.
杨多  陈满  龚全德  陈天红  黄菲  吴昊  李昊璐 《地质论评》2017,63(5):1209-1225
内蒙古白音图嘎地区位于西伯利亚板块东南缘晚古生代陆缘增生带,地处二连—贺根山板块对接带西北侧,该区发育大量晚古生代花岗岩,主要岩石类型为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本文对该区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测年和岩石地球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斑状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锆石U-Pb年龄分别为302.8±1.3Ma(MSWD=1.4)和301.1±0.6 Ma(MSWD=0.84),属于晚石炭世;岩石地球化学数据显示,岩体属钾玄岩系,具有高硅(SiO_2=70.83%~75.01%),富碱(Na_2O+K_2O=11.58%~13.20%),贫钙(CaO=0.50%~1.22%)和镁(MgO=0.11%~0.33%)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0.81~1.01,为准铝—弱过铝质花岗岩。岩体整体富集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s),亏损Ba、Sr以及高场强元素(HFSEs)Nb、Ta、P、Ti;LERR富集,HERR相对亏损,具有明显的负Eu异常(δEu=0.11~0.43)。初始岩浆温度(759.33℃~801.81℃)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白音图嘎花岗岩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同时,低的Nb/Ta(7.38~19.50)、Zr/Hf(29.61~35.26)和Sm/Nd(0.22~0.32)比值指示其源岩为壳源。综合研究表明,白音图嘎花岗岩为陆壳变杂砂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形成于晚石炭世早期西伯利亚板块和华北板块后碰撞作用的板内伸展环境,为兴蒙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及古亚洲洋闭合的时限提供了新的约束和佐证实例。  相似文献   
106.
以黑、白、红、黄4种壳色马氏珠母贝选育系F6代为亲本,选取4种壳色最纯的雌雄个体各1个,采用解剖授精法和双列杂交的方法繁育子代,建立了6个杂交组合,包括4个自交组及12个正反交组。结果表明,马氏珠母贝壳色由背景色基因和前景色基因共同表达而成,位于不同的基因位点上;经过连续7代选育的4种壳色纯化度较高,壳色可以稳定遗传给下一代,其遗传规律比较复杂。黄色和白色为马氏珠母贝的背景色,白壳色贝存在母系遗传,若为隐性纯合含致死基因,黄色相对白色为显性;黑色和红色为马氏珠母贝前景色,相对无前景色为显性,黑色与红色共显。  相似文献   
107.
差不嘎蒿(Artemisia halodendron)是我国半干旱沙区特有的菊科蒿属半灌木,具有抗风蚀、耐沙埋、耐高温、耐贫瘠和兼性克隆繁殖等生物学特性,是重要的先锋固沙植物和珍贵的抗逆种质资源,具有较高的生态和生物学开发利用价值。从生物学特性、种群生态学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等几个方面较系统地评述了国内外关于差不嘎蒿的研究动态及其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差不嘎蒿研究的发展方向及需要进一步关注的关键科学问题,旨在为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这一濒临危境的乡土物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8.
章小明 《地理教学》2013,(3):60-61,56,2,65
正尼洋河,我心中的河我们沿川藏线318国道,向东开始了向西藏的江南——林芝八一镇的挺进。汽车出拉萨城,沿拉萨河东行,不知不觉就到了海拔5013米的米拉山口,此时,高原反应在我们身上已基本消失,大家兴致很高,胜似闲庭信步。米拉山口是西藏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高大的米拉山阻碍着印度洋的水汽向西深入,致使山口东西两  相似文献   
109.
分频解释技术已经越来越多的应用到地震储层预测和油藏描述中,成为地震解释的一种常规技术手段,分频解释技术中分频RGB颜色融合显示方法因其独有的视觉效果也开始受到关注.本文介绍了分频混色技术在高精度地震解释中的应用以及在应用过程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包括优选高精度频谱分解方法、RGB颜色融合技术应用中频率选择的原则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分频数据RGB混色方法能有效解决地震沉积学中地层切片精度不满足薄储层预测的问题.RGB颜色融合显示方法能充分发掘高精度地震数据宽频的优势,得到精度更高的储层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110.
随着数字正射影像(DOM)的应用日益广泛,匀光匀色已经成为影像处理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本文以实际生产项目为例,总结了基于Photoshop软件的数字正射影像图匀光匀色技巧,以期进一步提高数字正射影像图的色彩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