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77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35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43篇
地球物理   272篇
地质学   1029篇
海洋学   3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50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4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41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50年   6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8篇
  1940年   6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四川冕宁某铅锌矿床中的锌黝铜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盛林 《矿物学报》1990,10(3):232-234
本文锌黝铜矿产于四川冕宁某铅锌矿床中。铅锌矿床为原生沉积成因。后受低级区域变质作用。对锌黝铜矿作了电子探针分析和X射线粉晶分析。两个锌黝铜矿颗粒的电子探针分析结果(wt%)是:Cu 36.95—37.63,平均37.29,Ag 0.58—1.39,平均0.99;Zn 7.08—7.53,平均7.31,Fe 0.22—0.26,平均0.24,Sb 27.19—27.69,平均27.58;As 2.37—2.51,平均2.44;S 24.35—24.67,平均24.51。相对平均化学成分的晶体化学式为,(Cu_(9-84) Ag_(0.16))_(10.00)(Zn_(1.90)Cu_(0.14) Fe_(0.07))_(2.11) (Sb_(3.85) As_(0.55))_(4.40) S_(13),简化式为Cu_(10) Zn_2Sb_4S_(13)。  相似文献   
912.
李产林 《现代地质》1990,4(2):98-104
本文描述了四川晚三叠世煤变质的特征,并据此对四川晚三叠世煤变质问题作了全面分析。阐明了以深成变质作用为主,而后叠加多种变质作用及多种热源,从而形成现今煤变质状况的新见解。并在研究煤变质的基础上探讨了煤变质模式。  相似文献   
913.
四川华蓥山三叠系含膏盐段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牛井泉 《岩石学报》1990,6(4):67-74
对四川华蓥山地区两条三叠系部面中五类碳酸盐岩的碳氧同位素组成研究表明:①白云岩属交代成因,白云岩化通过蒸发咸化和混合水两种作用进行;②脱白云石化作用和重结晶作用发生在表生期,与淡水的掺入有关。碳氧同位素的纵向演化特征表明:①δ~(18)O的变化反映了古环境的盐度变化,而δ~(13)C的变化则可能反映古环境的氧化还原程度和水深;②嘉四至雷一段总体仍属海相沉积,而不应是陆相环境;③有两个主要的成盐期,但不具备形成大型钾盐矿床的所有条件。  相似文献   
914.
915.
四川南部古宋下二叠统的双切尾虫(三叶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润业 《地质科学》1989,16(3):302-304
本文研究的双切尾虫Ditomopyge是一个新种,定名为四川双切尾虫Ditomopyge sichuanensis (sp.nov),标本产自四川南部古宋下二叠统铜矿溪组。该组过去很少发现三叶虫化石,故四川双切尾虫的发现,不仅对铜矿溪组的划分、对比提供了可靠的三叶虫化石依据,而且对研究双切尾虫的地质地理分布,提供了新的化石资料。  相似文献   
916.
四川近五十年降水、旱涝特征分析及未来十年趋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了四川本世纪30年代以来纪录年限最长的33个气象观测站降水资料,统计分析了近五十年四川降水、旱涝变化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十年变化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17.
四川石棉县大水沟独立碲矿床地质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敏川  杨百川 《地质科学》1994,29(2):165-167
碲在地壳中的丰度极低,仅为0.0006ppm(黎彤,1976),主要作为伴生元素出现于斑岩铜铝)矿床、铜镍硫化物矿床、某些金矿床和块状硫化物犷床中。目前尚未见有独立成型碎矿床的报道。  相似文献   
918.
四川铜街子绿鳞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等手段,研究了取自四川省铜街子某地凝灰岩和火山碎屑岩浅沼湖相堆积物夹层中的绿鳞石。对该矿物的化学组成进行的研究表明,它是一种比较典型的低镁型绿鳞石。  相似文献   
919.
四川地区综合预报判据和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一、概论四川地区地震活动频度较高,强度较大.自公元前111年至1988年6月10日,境内共发生7.0~7.9级地震13次,6.0~6.9级地震42次,5.0~5.9级地震143次.其中1970年以来就发生了7.0~7.9级地震3次,6.0~6.9级地震9次,5.0~5.9级地震63次.1970年以来6级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如图1所示。1970年大邑6.3级地震以后,四川省成立地震监测机构,陆续布设了一批地震前兆观测台网。至1984年底,共建成专业地震台30个(其分布见图1),具有包括测震、视电阻率、地磁、水氡,地倾斜,定点重力,电感应力等共计73项前兆观测项目。还建有15个  相似文献   
920.
川甘边陲热泉分布特征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川甘边陲热泉发育的特征,分析其形成机制,认为它们是放射性衰变热和居里面隆起热以及构造热的综合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