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63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27篇
测绘学   51篇
大气科学   143篇
地球物理   271篇
地质学   1009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3篇
自然地理   117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22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47篇
  2010年   75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40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3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37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38篇
  1995年   27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50年   6篇
  1947年   3篇
  1946年   3篇
  1945年   2篇
  1944年   5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4篇
  1941年   8篇
  1940年   6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mpact of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n tourism in Sichuan, China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An intensive earthquak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f 8.0 on the Richter scale, struck western Sichuan, China on May 12, 2008. The earthquake has tremendously affected all industries in the quake-hit areas, with no exception :of the local tourism. The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earthquake on tourism enriches the theory of tourism, and more importantly, it well serves as the foundation for policy making.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outline for readers the empirical findings on the various ways that the earthquake affected the operations and viability of tourism in the quake-hit areas. This paper is mainly divided into 3 parts. The first part is to discuss the importance of tourism in the quake-hit areas. The second is to analyze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ourism. The third is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the earthquake on tourism in Sichuan in different seasons.  相似文献   
992.
杨高  周春山 《地理科学》2019,39(10):1570-1580
基于社会空间辩证法视角,运用质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分析方法,以深圳“四川村”为例,对中国“同乡村” 的空间生产和社会融合进行研究。研究表明:政府、当地村民、社区组织(流动党支部)和外来农民工共同作用于“四川村”的空间生产,政府和本地村民利用手中的行政权力和资本权力成为“四川村”物质空间生产的主体,追求聚居区的经济效益和和谐优美的社区环境;社区组织依靠跨地域投资、就业机会的供给及纽带作用,成为聚居区和谐环境建设和乡土社会重构的重要辅助力量;外来农民工展现出“扩散-竞争模式”为主的空间聚集,是物质空间实践的驱动力,寻求着自身文化符号的乡土社区,以实现文化认同和传统社会网络的异地构建。“四川村”为农民工提供了就业机会、职业培训和向上社会流动的路径,“四川村”农民工社会融合度相对较高,尤其体现在社区融合、社交融合和心理融合。  相似文献   
993.
四川杨柳坪Cu—Ni—PGE富矿体的成因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Cu-Ni-PGE矿床绝大多数赋存在基性超基性岩岩体内部,在成因上主要与岩浆结晶分异熔离作用有关,岩浆期后或者独立的热液对于矿床的形成往往起叠加富集的作用。但在四川杨柳坪矿区,除了一般岩浆结晶分异熔离作用形成的Cu-Ni-PGE矿体之外,新近还发现存在独立的完全由热液形成的Cu-Ni-PGE矿体,矿体赋存在基性超基性岩体之外的大理岩片岩中,与基性超基性岩没有直接的关系,矿石品位很高,而且已经成为首要的开采对象。考虑到这样的富矿体在国外文献中鲜有报道,本文介绍其地质概况及初步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994.
四川沭川地区含铜砂岩型钼铼(锇)矿床中发现了铅的硒化物。该矿物呈它形粒状,主要见于胶硫钼矿、蓝辉铜矿中,其共生矿物为黝铜矿和辉铜矿。Pb、Se的X射线分布像和化学成分分析表明该矿物为硒铅矿。  相似文献   
995.
四川省的金矿资源储量较为丰富,产能有极大提升空间.通过对四川金矿勘查、开发现状进行调查和研究,对四川金矿的发展思路进行了探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鼓励对未在保护区的区域进行勘查开发,为"边远山区"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贡献力量;扶持1~2家黄金企业上市融资,为四川黄金事业发展插上腾飞的...  相似文献   
996.
长枪穹隆体是扬子地台西缘四川丹巴—木里一带具有代表性的穹隆状变形变质体之一.通过对该穹隆体变质岩主要变质矿物及变质特征的研究,可将其划分四个变质作用阶段.根据穹隆核部出现点状锰铁铝榴石带、递增变质带分布与穹隆构造分带不完全重合、主期变质地热梯度较高等特征,认为长枪穹隆体具有构造-热穹隆性质  相似文献   
997.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8.
二郎山地区横跨康滇地轴、龙门山造山带2个二级大地构造单元,地处3个不同构造带的交汇部位,区内地质背景复杂,褶皱、断裂比较发育。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物化探技术及遥感测量技术等地质填图手段,将研究区按沉积建造、变形型式、地质演化等方面将其划分为东部沉积盖层变形岩块和西部基底变形岩块2个构造单元,并进一步划分为8个次级单元。阐明该地区的构造变形特征及成因,不仅有利于更好地认识研究区及周边的形成与演化,而且能够更好地指导区域内的地质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999.
龙门山造山带以发育飞来峰构造为国内外地质学者所瞩目,前人对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果,但是对飞来峰的性质、成因机制和形成演化等重大地质问题仍存在较大争议。本文基于广元三堆地区区域地质调查、室内资料分析整理,对飞来峰构造进行研究。认为三堆地区飞来峰构造是由NW向SE方向逆冲推覆岩片形成。飞来峰具有"多层楼式"结构,其中三门垭下层飞来峰体以谢家沟断层(F3)为主滑动面的推覆体为根带,形成时代明显比上层飞来峰体更早,发育时间应该在前燕山期,并经历后期喜山运动的改造。以泥盆系等地层组成的飞来峰体根带被梨树坝断层(F1)掩盖,形成时间为喜山期,与山前磨拉石(大邑砾岩)堆积时期同期,即上新世(N2)-早更新世(Q1)。  相似文献   
1000.
上二叠统长兴组分别与飞仙关组、吴家坪组整合接触,在元坝地区为一套稳定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有利于开展层序地层学研究。通过地震地层学方法、岩石岩相地层学方法以及Daubechies小波分析方法对元坝地区长兴组层序界面、体系域进行识别及特征研究,共划分出2个Ⅲ级层序(旋回)。进一步在单井上进行米兰科维奇旋回的划分及对比,通过岩石学及Daubechies小波方法解释结果可知db5曲线,由此识别出的36个旋回与人工解释的米兰科维奇旋回良好对应。将解释结果绘制Fischer图解,进一步对所得图解进行元坝地区长兴组地层可容空间演化特征分析,再次证实元坝地区长兴组存在的2次可容空间周期变化。最后以本实例为基础对Fischer图解形态特性、影响因素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