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61篇
  免费   1008篇
  国内免费   1386篇
测绘学   231篇
大气科学   534篇
地球物理   610篇
地质学   4052篇
海洋学   776篇
天文学   43篇
综合类   374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48篇
  2023年   174篇
  2022年   189篇
  2021年   224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27篇
  2018年   161篇
  2017年   178篇
  2016年   200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341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315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69篇
  2009年   225篇
  2008年   233篇
  2007年   231篇
  2006年   200篇
  2005年   202篇
  2004年   175篇
  2003年   172篇
  2002年   182篇
  2001年   205篇
  2000年   175篇
  1999年   155篇
  1998年   151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64篇
  1995年   173篇
  1994年   177篇
  1993年   114篇
  1992年   140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108篇
  1989年   80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4篇
  1977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3篇
  1950年   2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91.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 m,1.6 m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分析了近45年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倾向率为(0.58~0.69℃)/10a;0.8 m和1.6 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秋季最小;3.2 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冬季最小;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地温增幅更大;20世纪60-90年代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0.8 m,1.6 m和3.2 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 m土层上,时间为1963年;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冬季0.8 m 和1.6 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1999,2002-2005年冬季3.2 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夏、秋季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出现在1986年,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相似文献   
892.
利用最小二乘法分别计算贵州夏季气温、降水以及全国夏季气温和降水的气候倾向率,寻找其空间分布变化特征,并进一步对贵州各站夏季气温和降水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贵州夏季气温呈弱上升趋势,其上升幅度不及全国平均上升幅度,约为0.0l℃/lOa;贵州夏季降水呈增加趋势,其增加趋势比全国同期降水增加趋势要明显,约为16.4mm/l0a;省之中东部夏季气温和降水具有较好的反相关关系,尤其是在东北部和东南部这种相关关系更为显著;而在省之西部,气温和降水关系则不明显。  相似文献   
893.
近45年拉萨深层地温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61—2005年拉萨0.8 m, 1.6 m和3.2 m逐月平均地温, 采用气候倾向率、累积距平、信噪比等气候诊断方法, 分析了近45年拉萨深层平均地温的变化趋势, 以及异常、突变等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近45年拉萨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极显著的增温趋势, 倾向率为 (0.58~0.69 ℃)/10a;0.8 m和1.6 m平均地温倾向率春季最大, 秋季最小; 3.2 m平均地温却以夏季升幅最大, 冬季最小; 与同时期平均气温的增温幅度比较, 地温增幅更大; 20世纪60—90年代0.8 m和1.6 m年平均地温呈明显的逐年代升高趋势; 季平均地温20世纪60—70年代均偏低, 80年代大部分季节仍略偏低, 90年代都表现为正距平; 0.8 m, 1.6 m和3.2 m年平均地温均在1999年出现了异常偏暖, 异常偏冷现象仅发生在1.6 m土层上, 时间为1963年; 夏季深层平均地温异常偏暖均发生在1999年; 冬季0.8 m和1.6 m平均地温多异常偏冷年份, 主要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 1999, 2002—2005年冬季3.2 m平均地温异常偏暖; 夏、秋季和年平均地温的气候突变都出现在1986年, 冬、春季发生在1983年。  相似文献   
894.
选用2个典型的由地形导致香港国际机场地区出现扰动气流的个例,对天气雷达的谱宽数据与激光雷达的涡流消散率的立方根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对两组数据作点对点比较时,两者基本上没有相关性,其相关系数小于0.10;其空间平均值之间的相关性较好,相关系数为0.39~0.46。最后,通过对多普勒天气雷达谱宽数据监测香港国际机场邻近地区湍流强度可行性的探讨,提出了多普勒天气雷达的谱宽数据用于监测飞机航道上湍流强度的具体方法与构想。  相似文献   
895.
利用1971-2006年许昌地区逐日、逐月、逐年雷暴资料,通过数理统计和小波变换,分析许昌地区雷暴气候特征,结果表明:许昌地区雷暴目数年际变化幅度大,且雷暴目数年代际趋势变化阶段性显著,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年雷暴日数变化呈略微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01个/10a;年平均雷暴日数年际变化存在着准4a和10a左右的周期。  相似文献   
896.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时钟漂移补偿的时间同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时间同步算法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协议(TPSN)中同时考虑节点时钟偏移和频率漂移率的改进算法。该算法利用连续两次同步过程中所记录的时间信息来估算节点时钟的偏移和频率漂移率,并进行补偿。同传统算法相比,此算法通讯成本较低、精度较高。最后通过数学分析和仿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改进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897.
在对地观测卫星ASTER传感器的15个波段中,有5个(10~14波段)是热红外波段,特别是其中的第13和14波段可以被用来反演地表温度.文中把针对TM影像的单窗算法改进成适应于ASTER传感器的单窗算法,即先对ASTER的13波段(10.25~10.95 μm)和14波段(10.95~11.65 μm)的Planck方程进行线性简化,然后用单窗算法分别对ASTER的第13和14波段建立方程,从而形成了针对ASTER传感器的单窗算法,并对参数的获取做了简要的介绍.最后分析了算法的有关应用.  相似文献   
898.
新疆巴楚地区金伯利质角砾橄榄岩物质组成及含矿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鲍佩声  苏犁  翟庆国  肖序常 《地质学报》2009,83(9):1276-1301
本文讨论出露于新疆巴楚瓦吉里塔格地区的一种角砾状超镁铁岩,其结构、成分复杂,由超镁铁岩包体、斑晶(或捕晶)及基质三部分构成。超镁铁岩包体常见单辉辉石岩、纯橄岩,其次有少量橄榄辉石岩。研究表明均属基性岩浆结晶岩,本次研究未见幔源橄榄岩包体;斑晶主要为橄榄石,次为金云母,基质由微晶(10~40μm)单斜辉石、钙铁榴石、钙钛矿、磁铁矿(或含钛磁铁矿)、蛇纹石、碳酸盐及金属硫化物等组成;捕晶包括单斜辉石、褐色角闪石、磷灰石、含钛磁铁矿等。多种地球化学判别图均指示其属金伯利岩类,但低MgO和低Mg#比值、高TFe2O3和CaO等区别于世界典型金伯利岩。与典型金伯利岩有相似之处,该类岩石均具有向右陡倾的REE配分型式,但(La/Yb)n比值略偏低;微量元素蛛网图也与典型金伯利岩基本一致,仅显示更加富集不相容元素,具有更显著K, Ti负异常,且部分样品出现Rb, Zr, P负异常,指示其源区地幔交代程度偏低。鉴于岩石的产状、结构构造、矿物组合和地球化学性质近似于金伯利岩,但缺少高铬铬铁矿、镁铝榴石、镁钛铁矿等金伯利岩指示矿物,故不属典型的金伯利岩,可称之为金伯利质角砾橄榄岩。就少量研究样品所示信息,该类岩石不具有寻找金刚石的潜在远景,但鉴于巴楚及邻区尚有许多角砾状超镁铁岩岩墙和岩脉出露,该区金刚石成矿条件有待更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899.
对土壤中14种有机氯农药的超声提取技术和磺化、固相萃取小柱两种净化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结果表明,超声提取节省提取时间,提高分析效率;磺化法和固相萃取小柱法都有净化作用,但磺化法使样品中的艾氏剂、狄氏剂和异狄氏剂全部损失;固相萃取小柱净化当丙酮-正己烷淋洗液体积比为1∶9、淋洗液收集8 mL时回收率>90%,干扰最小。方法检出限为0.63~2.59μg/kg,精密度(RSD,n=7)为1.17%~14.66%,基体加标平均回收率为82.78%~106.94%。方法用于生态地球化学调查评价批量土壤样品的实际分析,检测结果满足评价工作需要。  相似文献   
900.
青藏高原班公湖一怒江成矿带上的超基性岩型硫化镍矿化是近年来在西藏地区发现的矿化新类型.文章根据成矿带西段班公湖地区含镍超基性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和Sr、Pb同位素分析结果,论述了含镍超基性岩浆的源区性质及生成条件,并根据锆石U-Pb LA-ICP-MS年龄测定结果,探讨了藏西北地区的基底背景.研究发现,班公湖地区的含镍超基性岩体以富集大离子不相容元素Rb、Th、U、Sr、Pb,亏损Ba、K为特点,高场强元素亏损Nb、Ti,富集Ta;稀士元素相对球粒陨石亏损强烈,但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这些特点一致反映出含矿岩浆产生于受俯冲沉积物熔体交代的富集型岩石圈地幔源区.岩浆的生成深度较浅,为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相,源区部分熔融程度较低,大体在10%左右.岩石中集中出现一批24.79亿年的残留锆石年龄,标志着当时班公湖中特斯洋盆沉积物的物源区较为单一,主要来自太古代末-元古代初的古老基底,并且推测太古代与元古代之交(25亿年)有可能是藏西北的一个古陆壳快速生长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