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26篇
  免费   438篇
  国内免费   404篇
测绘学   1690篇
大气科学   237篇
地球物理   171篇
地质学   1185篇
海洋学   262篇
天文学   24篇
综合类   1640篇
自然地理   2159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42篇
  2022年   146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170篇
  2019年   205篇
  2018年   152篇
  2017年   190篇
  2016年   194篇
  2015年   196篇
  2014年   507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476篇
  2011年   495篇
  2010年   419篇
  2009年   466篇
  2008年   491篇
  2007年   334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305篇
  2004年   291篇
  2003年   327篇
  2002年   229篇
  2001年   142篇
  2000年   100篇
  1999年   87篇
  1998年   59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0年   1篇
  1960年   3篇
  1959年   1篇
  1958年   2篇
  1954年   1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991.
研究以遥感解译的东北地区2000年、2010年、2015年的土地覆被变化为基础,充分考虑自然和社会因素对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分别通过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对东北地区2015年和2030年土地覆被格局进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与遥感解译的2015年实际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对比验证,CLUE-S模型和Markov-CA模型模拟结果的总体Kappa指数分别为0.970 0和0.964 9,结果表明2种模型的模拟结果较为理想,CLUE-S模型的模拟精度较Markov-CA模型更高。2015—2030年东北地区草地、耕地、湿地、其他用地和水体面积呈现下降趋势,林地、人工表面面积呈现增加趋势,人地关系越发紧张。东北地区作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区域需警惕不可持续的土地覆被变化,需权衡生态保护、粮食增加与基础设施建设的用地需求和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92.
黄河三角洲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在全球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其质量变化尤能反映人类开发活动的环境效应。运用遥感信息土地分类和植被指数提取、土壤定点采样实测和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黄河三角洲地区数年至20余年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质量变化。其在区域总体上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在内部地段间存在着差异和不平衡。盐渍土改造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地力下降的隐患不可忽视。进而分析了变化的驱动力并提出土地持续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993.
以2011年6月和8月在长江口邻近海域采集的沉积物和间隙水样品为研究对象,讨论了沉积物中生物硅(BSi)和间隙水中溶解硅(DSi)的分布情况和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了生物硅的循环和保存。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较低,且均小于1%。柱状沉积物中BSi的含量范围为0.34%~0.52%。C3、D1站位柱状沉积物中BSi的记录主要是由早期成岩过程控制,33#站位的分布特征主要是由水动力等变化控制。沉积物间隙水中DSi的浓度范围为101.6~263.9 μmol/L,低于纯BSi的溶解度;间隙水的pH值越大,沉积物的含水率越低,还原性越强,间隙水中DSi的含量越高。3站位生物硅的埋藏效率均较高,表明长江口邻近海域是潜在的硅的汇。沉积通量的分布与沉积速率和埋藏效率的分布一致,均有近岸高于远海的趋势。  相似文献   
994.
30年来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象山港海岸带为研究区域,利用1985年,1995年,2005年和2015年4期TM遥感影像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分为8大类,通过计算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土地利用结构信息熵以及土地开发利用强度综合指数4种指标模型,分析了象山港海岸带1985-2015年土地开发利用的速度、结构、程度以及时空变化。结果表明:(1)1985-2015年象山港海岸带养殖用地及盐田扩张速度最快,动态度最高可达11.97%,建设用地扩张速度次之,但面积增幅最为显著,滩涂缩减速度最大,耕地面积明显减少;(2)30年间土地类型主要转变方向为耕地转为建设用地,其次为林地转变为耕地;(3)信息熵逐时期增加,土地利用结构均质性不断加强,区域发展在逐渐走向成熟;(4)各时期土地利用强度指数变化率均大于零,象山港海岸带土地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995.
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影响已经得到了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肯定,但是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一直是学术界没有解决的问题。目前中国已经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粗放式增长逐渐结束,集约式增长越来越受到重视。文章基于海洋产业,研究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将海洋产业结构变动具体量化,分为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其次运用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海洋经济增长效率,通过从海洋生产函数中剔除初级要素带来的海洋经济增长效率得出海洋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同时计算出海洋产业劳动和资本的生产效率;最后收集了1996—2015年全国沿海11个省、市、自治区的数据,运用混合面板数据模型来研究海洋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海洋经济增长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级化对海洋经济增长具有正面影响,对于未来发展海洋经济提出了提高海洋产业技术来提高海洋产业结构优化,从而使得海洋经济发展走上集约式增长之路。  相似文献   
996.
文章对唐山市沿海地区1991—2015年土地利用和结构变化及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核算分析和量化评估。结果表明:1991—2015年唐山市海岸带主要地物类型涉及耕地、公路用地、河流水面、建设用地、坑塘水面、盐田、填海用地和裸地,其中坑塘水面占地最多,海岸带开发利用总面积不断增大,用地类型有所转化且向海域扩张,新增用地主要来自围填海且以填海造地为主;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以2006—2010年变化最为明显,主要原因为海水面积减少。在充分认识填海造地活动双面性的基础上,建议慎重开展填海造地,集约节约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合理科学规划填海区域,提高海洋资源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997.
王世明  杨志乾  田卡  吕超 《海洋工程》2017,35(3):119-124
针对潮流能双向来流的特点及当前潮流能发电轮机的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双向直驱式发电轮机。叶片基本翼型为S型,并对其进行受力分析,得到相应的计算公式,结合叶片翼型厚度和形状约束,求解出各个截面的形状,并三维建模形成一种新型"S"翼型轮机。轮机两端安装具有防水性能的永磁发电机,外侧增设双向导流罩,构成双向直驱式发电轮机装置模型。在水槽实验中,首先找出不同的模拟流速下获取功率的最佳负载阻值,在此基础上收集了转速及功率数据,绘制尖速比-获能系数关系曲线图和流速—获能系数关系曲线图,可以论证尖速比的取值对获取最佳功率的重要性,同时该翼型轮机具有良好的空载启动性能及双向吸收来流的能力,2 m/s流速下获能效率最大值接近40%。  相似文献   
998.
从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土地利用变化的角度来分析浙江省海岸带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损益情况,将ESV的估算引入海岸带开发决策,对浙江省海岸带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1990、2000、2010年遥感解译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快速城镇化背景下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并通过构建ESV估算模型,估算了1990~2010年间浙江省海岸带ESV变化.结果表明:1990~2010年间,由于城镇化速度不断加快,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主要表现为城镇建设用地大量增加,林地和耕地面积减少.期间浙江省海岸带ESV总量不断减少,从352.78亿元降至299.64亿元,降幅达15.06%.浙江省海岸带ESV空间分布不断由高价值区域向低价值区域转变.各土地利用类型价值系数(CS)均小于1,价值总量对价值系数弹性不大,所设置的ESV系数原始值较为合适.浙江省海岸带土地利用强度不断上升,其空间分布与ESV变化率空间分布具有一致性,无序增加的城镇建设用地占用林地和耕地而引起的土地利用结构转变是海岸带ESV不断减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新疆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耕地与建设用地扩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基于20世纪80年代末、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5期中国土地利用数据集(NLUD)中的新疆部分,以耕地与建设用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为对象,从土地利用动态数据中提取其扩张图斑,分析了近30 a来新疆耕地与建设用地扩张的时空特征。结果表明:(1)南北疆耕地及建设用地扩张具有明显的时空差异。持续增长、南快北缓、重心南移是新疆耕地扩张呈现的总体特征;提速增长、南缓北快、城市扩张为主是建设用地扩张的基本特征。南北疆耕地面积差距逐渐缩小,建设用地面积差异加大。(2)对比近30 a来不同绿洲区内耕地与建设用地的扩张数量及趋势,可将耕地的扩张模式归纳为双峰型、减速型及阶段增长型,将建设用地的扩张模式归纳为指数增长型、双峰型、缓降型及缓降陡增型。(3)各绿洲区耕地及建设用的扩张特征十分显著。北疆耕地除阿勒泰绿洲区依然保持加速扩张外,其余绿洲区耕地扩张规模均出现下降,而北疆各绿洲区建设用地均呈持续加速扩张趋势,其中天山北坡城市扩张尤为突出;南疆各绿洲区耕地扩张均呈加速态势,建设用地扩张规模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000.
王莺  张强  王劲松  张雷 《中国沙漠》2017,37(1):175-185
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是流域水资源发生变化的重要原因。以洮河流域为研究区,通过模型率定得到适宜于洮河流域的分布式水文模型(SWAT),在综合考虑流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特征的基础上构建多种情景模式,并对不同情景模式下的水文特征进行模拟,得到以下结论:(1)校准后的SWAT模型,R2ReEns分别达到0.83、-8%和0.68,说明该模型在洮河流域径流模拟中具有较好的适用性。(2)与1976-1995年相比,气候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增加1.30 mm,土地利用变化使流域产水量减少0.77 mm。土地利用变化对水文特征的影响小于气候变化,但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管理的作用却是不可忽视的。从极端土地利用变化情景可知,与1985年土地利用情景相比,林地、草地和耕地情景中产水量分别变化了18.1%、-7.4%和-10.1%。从气候变化情景可知,当降水量不变,温度分别变化2 ℃、1 ℃、-1 ℃和-2 ℃时,流域产水量的变化量分别为-4.23%、-2.56%、3.08%和6.70%;当温度不变,降水量分别变化20%、10%、-10%和-20%时,流域产水量的变化量分别为56.32%、30.88%、-23.66%和-45.94%。(3)在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共同作用下,地表径流增加的区域主要位于下游的广河县、和政县和康乐县以及上游的碌曲县和夏河县等地,地表径流增加地区的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3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