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79篇
  免费   122篇
  国内免费   100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61篇
地质学   451篇
海洋学   49篇
综合类   83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7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38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56篇
  2013年   37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5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3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2篇
  1979年   1篇
  1950年   1篇
  1948年   3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5年   2篇
  193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3 毫秒
151.
湖北省钟祥市汉江河谷平原区浅层孔隙水的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MAPGIS为工作平台,以地下水类型、盖层岩性、地下水埋深为评价指标,利用国际上广泛应用的GOD模型开展了湖北省钟祥市第四系浅层孔隙水的脆弱性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区内浅层孔隙水的脆弱性评分值在0~0.7间,其中极低脆弱性区(评分值=0~0.1)、低脆弱性区(评分值= 0.1~0.3)、中等脆弱性区(评分值=0.3~0.5)、高脆弱性区(评分值=0.5~0.7)和极高脆弱性区(评分值=0.7~10.0)的面积分别占评价区总面积的0.3 %,0.0 %,64.1 %,35.6 %,0. 0 %.换言之,钟祥市汉江河谷平原区浅层孔隙水总体上具有中等脆弱性和高脆弱性,且脆弱性最高的地段几乎全部分布在汉江沿岸.为解决钟祥市工农业发展带来的高污染风险性与地下水具有较高脆弱性这一对明显的矛盾,应加强汉江河谷平原区的地下水资源的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52.
孙超  田西昭  张娜娜 《地下水》2012,34(6):88-89
为了查明邯郸平原深层地下水水质现状,在分析邯郸平原深层地下水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通过选取十一处具有代表性深层地下水井进行取样化验,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十一眼取样井中水质良好、较差、极差井数分别为5眼、5眼、1眼,影响水质的物质为pH、总硬度、氟、铁、锰、溶解性总固体、硫酸盐、氯化物。  相似文献   
153.
介绍了安徽淮河流域平原区第四纪地质与水文地质概况,通过对所采集的1362组地下水水温数据空间分布特征的分析,认为本地区地下水水温西高东低;蒙城、凤台—寿县—长丰一带和界首—亳州、砀山等地是寻找面源型地热资源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154.
内蒙古河套平原高碘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内蒙古河套平原西北部的高砷地下水分布区为研究区,通过对区内22组地下水和2组地表水中碘含量的测试和分析可知,研究区地下水中碘含量在27.30~1 638.00μg/L,其中,约50%的地下水样品中碘含量超过我国饮用水的标准限定值150μg/L,约84.6%的高碘地下水为高砷地下水。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研究区北部地下水水流相对滞缓的平原中心地带,以Cl-Na、Cl·HCO3-Na和HCO3·Cl-Na型水为主。研究区地下水中碘的富集有两种机制:浅层地下水的蒸发作用和深部富含有机质的、偏还原的地下水环境中的微生物作用。两种机制相比,后者对地下水中碘的贡献更大些,但前者更普遍些。  相似文献   
155.
黄河冲积扇平原浅层地下水中氮循环对砷迁移富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冲积扇平原浅层地下水砷含量超标情况严重,豫北平原的主体是黄河冲洪积扇平原.全面了解豫北平原浅层地下水氮循环驱动下砷的富集模式,对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居民健康至关重要.本文采集豫北平原513组浅层地下水样品,采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砷含量,原子吸收光谱和离子色谱等方法进行全分析及微量元素分析,对该地区高砷地下水的水...  相似文献   
156.
平原河网地区河流曲度及城市化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流曲度是河流平面形态的重要表征指标,以平原河网地区典型区域——上海为例,分析了20世纪50年代中心城区高密度河网的河流曲度特征,诊断了近60年以来快速城市化对区域河网及河流曲度的影响。研究认为:①近60年来上海中心城区河网密度下降幅度达67.22%,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区域河网水系分枝结构与自然规律完全相反;②平原河网地区是顺直型河流的典型发育区域,研究初期上海中心城区顺直型河流占85.40%,进一步分析表明曲度小于1.1的河流比例高达70.57%,河流形态接近于直线型;③上海中心城区消亡河流以顺直型为主,其消亡速率约为较高曲度河流的12倍,采用加权平均曲度指标描述区域河网萎缩对河流曲度的影响具有更好的直观性和科学性;④上海城市河流综合整治实践中,工程水利的倾向性强于生态水利,60.9%的河流整治项目开展了裁弯取直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57.
郭健  郭琳  张兵 《地下水》2011,(4):46-48
根据孔雀河流域下游平原灌区自然地理特征,分析盐碱地形成的原因,探讨实施治理盐碱地改良利用应遵守的原则,提出以水利土壤改良为先导,配以农艺改良和生物改良等治理综合措施。以期达到盐碱地标本兼治的目的,从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8.
在对汶泗河冲洪积平原水文地质条件和污染源现状进行阐述的基础上,对不同含水岩组无机组分指标进行了分析,表明浅层孔隙水和部分地区岩溶裂隙水无机组分含量大幅增高,深层孔隙水无机物含量则变化不大。在有机污染方面,浅层孔隙水有机物检出率26.8%,但含量很低,远未达到饮用水标准限值;岩溶裂隙水有机物检出率46.7%,检出率相对较高,局部地段有机物超标;深层孔隙水有机物基本未检出。该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结果表明,浅层孔隙水和岩溶裂隙水无机污染呈面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较重,而有机污染则呈现点状污染特征,且污染程度总体较轻。对研究区地下水污染现状,提出了地下水安全供水对策。  相似文献   
159.
《河南地质》2011,(7):18-18
滑县位于河南省东北部,地处豫北平原,县域面积181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198.81万亩,总人口127万,其中农业人口116万,是全省第一产粮大县,曾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标兵“八连冠”,属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  相似文献   
16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1000156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mploying the Unit Soil Carbon Amount (USCA) approach, soil carbon storage was calculated across the Northeast Plain of China based on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conducted in 2004 – 2006 (MRG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soil organic carbon (SOC) storage in topsoil (0 – 0.2 m), subsoil (0 – 1 m) and deep soil (0 – 1.8 m) was 768.1 Mt, 2978.4 Mt and 3729.2 Mt with densities of 3327.8 t/km2, 12,904.7 t/km2 and 16,157.5 t/km2, respectively. These values were consistent with national averages, whereas the soil carbon densities showed a clear increasing trend from the southern area of the Northeast Plain (Liaoning), to the middle (Jilin) and the northern Plain (Heilongjiang) — particularly in terms of topsoil carbon density, which increased from 2284.2, to 3436.7 and 3861.5 t/km2, respectively. In comparison to carbon data obtained from the Second National Soil Survey in 1984 – 1986 (SNSS), the topsoil SOC storage values from the MRGS were found to have decreased by 320.59 Mt (29.4%), with an average annual decline of 16.0 Mt (l.73%) over the 20 years. In the southern, middle and northern areas of the plain, soil carbon densities decreased by 1060.6 t/km2, 1646.4 t/km2 and 1300.2 t/km2, respectively,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1389.0 t/km2 for the whole plain.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at the decrease in soil carbon density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different ecosystems and land use types. Therefore, ratios of soil carbon density were calculated in order to study the carbon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ecosystems, and to further explor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s well as the sequestration potential of SO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