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49篇
  免费   443篇
  国内免费   415篇
测绘学   192篇
大气科学   482篇
地球物理   298篇
地质学   1470篇
海洋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87篇
自然地理   1128篇
  2024年   36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117篇
  2021年   135篇
  2020年   103篇
  2019年   130篇
  2018年   104篇
  2017年   109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239篇
  2013年   164篇
  2012年   202篇
  2011年   193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78篇
  2008年   200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147篇
  2005年   115篇
  2004年   117篇
  2003年   108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4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51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44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1年   2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2年   1篇
  1941年   4篇
  1937年   1篇
  1936年   3篇
  193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太湖流域营养物质输移模拟评估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赖格英  于革  桂峰 《中国科学D辑》2005,35(Z2):121-130
基于以太湖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分布式机理性模型SWAT,对1995~2002年太湖流域营养物质输移进行了初步的模拟.模拟综合考虑了地形、土壤、气象、土地利用等流域自然特征并结合流域内工业点源排放、农业化肥流失、城镇农村居民生活与牲畜养殖排污等因素作为边界条件.利用2001~2002年流域的水文水质实测资料对模型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太湖流域入湖的营养负荷,总氮每年在40000t左右,总磷在2000t左右.湖西区是太湖营养物质的主要来源地.非点源(面源)污染是湖泊总氮总磷流域输入的主要形式,其入湖量分别占外源入湖的53%和56%左右.工业点源排放的总氮总磷分别占入湖总量的30%和16%;生活污水以点源和非点源的形式提供了总氮31%和总磷47%的外源输入.农业化肥流失和养殖排污是值得注意的非点源形式的营养来源.此外还表明,SWAT是流域尺度营养物质输移时空演化模拟和趋势评估的一个有效模型.  相似文献   
132.
图们江流域中更新世火山泥石流仅分布在残留的Ⅲ阶地上,碎屑物的粒级范围很广,具正粒序层理,分选差,是在冰川作用或冰雪融化作用下快速搬运、沉积形成的,具有浊积岩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33.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猫跳河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LUCC是当前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领域,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是国际LUCC研究中的薄弱环节。以贵州中部的典型喀斯特流域——猫跳河流域为例,通过详实的地面调查,以1973年的Landsat-MSS影像、1990年和2002年的Landsat-TM影像为数据源,在RS、G IS、GPS为核心的"三S"集成技术支撑下,应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转入率和转出率、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度以及土地覆被变化空间指数等指标,定量研究了该流域在过去30 a间的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区的土地覆被类型主要以耕地、灌草地、灌木林以及有林地为主;(2)197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剧烈,各地类之间的变化幅度存在较大差别,水田、灌木林、其他林地、灌草地等地类先减后增,旱地和裸岩地先增后减,有林地、水域、城镇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交通工矿用地等持续增加;⑶1973~1990年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度均比1990~2002年大,前一时期的裸岩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具有明显的不可持续性,进入1990年后,裸岩地缩减,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⑷伴随着分布面积在平面空间上的张缩,各地类的平均分布高程和坡度在垂直方向上也出现了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134.
金沙江下游云南小江流域山地灾害综合区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洪  钟敦伦  何一平  崔鹏 《山地学报》2007,25(5):622-628
在分别完成云南小江流域泥石流危险度区划、滑坡危险度区划和土壤侵蚀强度分区的基础上,对小江流域山地灾害进行综合区划。结果为,共分为三个不同等级的山地灾害综合区:(1)一级(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2)二级(次高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和(3)四级(低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无三级(中危险度)山地灾害综合区。其中一级(高危险度)区面积1 425.34 km2,有泥石流沟84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60.0%,有滑坡137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77.4%,土壤侵蚀强度以轻、中度为主;二级(次高危险度)区面积756.79 km2,有泥石流沟35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25.0%,有滑坡34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19.2%,土壤侵蚀以轻、中度为主;四级(低危险度)区面积863.20 km2,有泥石流沟21条,占区划区域泥石流沟总数的15.0%,有滑坡6个,占区划区域滑坡总数的3.4%,土壤侵蚀以轻度为主。  相似文献   
135.
千河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 《地下水》2007,29(4):15-16
千河为渭河左岸一级支流,地处宝鸡市西北部,流域总面积 3 493.9 km2,河长 152.6 km.干流建有段家峡、冯家山、王家崖三座水库.冯家山坝址以上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4.44亿 m3,全流域人均地表水量 1 100 m3,耕地亩均地表水量 510 m3.地下水资源量1.7 亿m3,可开采量 0.75 亿 m3.2005年流域内总用水量约 0.63 亿 m3,农业占总用水量的 80%.针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对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提出几点设想.  相似文献   
136.
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景保  常疆  李杨  周亮  喻小红 《热带地理》2007,27(4):311-316
以洞庭湖流域水生态系统为例,在明确河湖库塘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内涵的基础上,运用生态学与生态经济学方法对洞庭湖流域各类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全流域河湖库塘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总价值量为1106.19亿元,约占湖南省2004年GDP(5612.26亿元)的19.7%,其中,城镇和农村生活供水、工农业生产供水、水力发电、内陆航运等直接利用价值为415.698亿元;调洪、输沙、水资源贮存等间接利用价值为690.492亿元。可以认为,流域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对湖南省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维系生态环境健康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137.
沙量平衡计算是一种探讨侵蚀泥沙从坡面、沟道等处侵蚀起到流域出口输出这一复杂过 程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 该方法将流域内泥沙的侵蚀、输移、沉积和输出等过程进行综合考虑, 既 打破了流域泥沙研究的破碎性, 也可以有效地评价泥沙输移系统的有效性。近期国外泥沙平衡计 算研究在研究方法上有了很大的改进和提高, 对其进行总结和评价将有助于我国沙量平衡研究 的开展, 从而为流域水沙管理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138.
利用2003年小江流域的TM影像,结合实地调查,再根据流域地质分布和地貌发育情况,将流域地貌类型划分为岩溶地貌和非岩溶地貌两个一级类型景观,在此基础上,根据地貌发育程度结合高程情况,将岩溶区又划分为6个岩溶景观,非岩溶地貌分为两个二级类型景观。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并通过Fragstats 3.3软件在流域尺度上计算了一些相关指标。结果表明:岩溶区的景观生态特征总体上体现了其生态环境的特殊性和脆弱性,地表水资源溃乏,土层薄、土壤资源零星分布且易流失,造成未利用地面积大,石漠化现象严重,土地利用程度低的特点。非岩溶区景观生态由于耕地和林地占绝对优势,石漠化面积少,香农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低,景观的异质性较低,结构较为简单。  相似文献   
139.
水平分辨率对DEM流域特征提取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选取石质山地与黄土丘陵过渡区宛川河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1∶5万、水平分辨率10~100 m栅格DEM提取流域特征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DEM水平分辨率对数字河网的提取精度有影响,提取的流域面积差别很小,河流长度、河道总长、河道坡度以及河网密度有偏差,流域平均坡度变化明显,长度和坡度特征参数的变化导致流域汇流时间及滞时不一致。  相似文献   
140.
A "Watershed-Scale Sediment Information Network" (WaSSIN), designed to complement UNESCO’s International Sedimentation Initiative, was endorsed as an initial project by the World Association for Sedimentation and Erosion Research. WaSSIN is to address global fluvial-sediment information needs through a network approach based on consistent protocols for the collection, analysis, and storage of fluvial-sediment and ancillary information at smaller spatial scales than those of the International Sedimentation Initiative. As a second step of implementation, it is proposed herein that the WaSSIN have a general structure of two components, (1) monitoring and data acquisition and (2) research. Monitoring is to be conducted in small watersheds, each of which has an established database for discharge of water and suspended sediment and possibly for bed load, bed material, and bed topography. Ideally, documented protocols have been used for collecting, analyzing, storing, and sharing the derivative data. The research component is to continue the collection and interpretation of data, to compare those data among candidate watersheds, and to determine gradients of fluxes and processes among the selected watersheds. To define gradients and evaluate processes, the initial watersheds will have several common attributes. Watersheds of the first group will be: (1) six to ten in number, (2) less than 1000 km2 in area, (3) generally in mid-latitudes of continents, and (4) of semiarid climate. Potential candidate watersheds presently include the Weany Creek Basin, northeastern Australia, the Zhi Fanggou catchment, northern China, the Eshtemoa Watershed, southern Israel, the Metsemotlhaba River Basin, Botswana, the Aiuaba Experimental Basin, Brazil, and the Walnut Gulch Experimental Watershed, southwestern United Stat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