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04篇
  免费   916篇
  国内免费   1352篇
测绘学   495篇
大气科学   702篇
地球物理   693篇
地质学   3023篇
海洋学   722篇
天文学   134篇
综合类   381篇
自然地理   422篇
  2024年   55篇
  2023年   182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11篇
  2020年   183篇
  2019年   216篇
  2018年   154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69篇
  2015年   202篇
  2014年   320篇
  2013年   261篇
  2012年   300篇
  2011年   330篇
  2010年   324篇
  2009年   357篇
  2008年   376篇
  2007年   378篇
  2006年   295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02篇
  2001年   143篇
  2000年   113篇
  1999年   131篇
  1998年   145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58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0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3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56年   1篇
  1942年   1篇
  1923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981.
2021年“21·7”河南特大暴雨打破我国大陆小时气象观测纪录,该极端天气事件位列2021年中国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第2位。已有研究使用气象地面站雨量观测资料对此次过程进行雨情分析和极值统计,但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单一来源资料存在不确定性。通过对比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资料,分析两套业务观测系统记录“21·7”河南特大暴雨过程的异同,发现气象站和水文站雨量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具有很好的一致性,两者不同等级的累积降雨落区、逐日和逐时降雨演变趋势均一致性强,但累积雨量和雨强极值的空间分布和数值存在差异,两套资料在暴雨中心(过程雨量大于600 mm)的系统性偏差小于1%。气象站和水文站的融合资料呈现比单一资料更细致的降雨分布、更全面的演变特征。此外,基于融合资料发现累积雨量排名前3位的城市(郑州、鹤壁、新乡)均具有累积雨量大、小时雨强极强、强降雨集中、雨强突然增长的特征,鹤壁和新乡最强降雨时段分别比郑州晚26 h和28 h。  相似文献   
982.
基于CMIP5中的5个全球气候模式统计降尺度的降水、最高和最低气温等数据,利用标准降水蒸发指数(SPEI)和强度-面积-持续时间(IAD)方法识别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亚地区干旱事件,结合30 m分辨率土地利用数据,探讨中亚干旱事件的演变及耕地暴露度变化。结果表明:相比基准期(1986—2005年),中亚地区的降水和潜在蒸发量均有所增加;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中亚地区的干旱事件频次、强度和面积均将增加,其中重旱和极旱事件的频次和影响面积大幅上升,而中旱事件的频次和影响面积持续下降;1986—2005年中亚地区年均干旱耕地暴露度约11.5万km2,全球升温1.5℃和2.0℃情景下,干旱耕地暴露度将分别上升到17.9万km2和28.6万km2,且暴露在极旱下的耕地面积增加最明显。全球升温1.5℃与2.0℃情景下,增加的干旱事件将会严重威胁当地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中亚地区需对干旱事件采取长期的减缓与适应措施。  相似文献   
983.
谢漪云  王建捷 《气象学报》2021,79(5):732-749
利用2019年夏季(6—8月)西南复杂地形区地面观测站逐时和逐日降水量观测数据,从降水量和降水频率入手,对同期GRAPES-Meso 3 km业务模式短期(36 h以内)降水预报性能,特别是在不同典型地貌区—四川盆地子区、云贵高原北部子区和南部子区、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子区的预报偏差进行细致评估与分析。结果表明:(1)GRAPES-Meso 3 km模式能合理地刻画出西南复杂地形区夏季日降水和日内尺度降水的主要特征,以及小时降水频次-强度的基本关系。(2)在各子区,模式日降水量(频率)预报表现为清晰的正偏差,正偏差在盆地子区最显著,为观测值的1.1倍(0.3倍);日降水量正偏差主要由强降水日降水量预报偏大引起,但频率正偏差在云贵高原南、北子区与其他两个子区不同,主要是中小雨日数预报偏多的贡献;强降水(中小雨)落区预报存在明显(轻微)偏大倾向,强降水预报落区偏大频率在青藏高原东缘山地子区最高,达82.8%,在云贵高原南部子区最低,为53.6%。(3)日循环上,各时次小时降水量(频率)预报整体偏大,且主要正偏差出现在观测的夜雨峰值时段,其中海拔1200 m以下区域的降水频率正偏差从夜间峰值区延续到中午,模式偏强的日降水量预报往往表现为日内偏长的降水时长或小时降水空报。(4)诊断分析显示,模式在四川盆地区突出的夏季日降水预报正偏差是模式对流层低层在云贵高原南-东南侧偏强的西南风预报与西南地区特殊地形结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84.
干旱区晚第四纪已有较多高湖面与湖泊演化的报道和研究,对于认识区域环境变化有重要意义,但高湖面出现的时间尚存争议,高分辨率的气候环境记录仍相对缺乏.本文通过青海共和盆地达连海湖岸地貌考察和AMS 14C年代学研究,讨论达连海古湖晚第四纪高湖面出现的可能时间;并通过达连海DLH99孔岩芯年代和高分辨率代用指标,讨论高原东北缘末次冰消期以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达连海周围存在6级高湖面岸线或台地,14C测年结果显示,最低的两级湖岸堤形成于全新世,其余湖岸台地年代均老于44cal.kaB.P.,当时在达连海地区形成一个较大的古湖泊.DLH99孔显示达连海近15cal.kaB.P.沉积了40.92m的湖相沉积物,平均沉积速率高达2.7mm/a.孢粉资料揭示出,现代干旱的共和盆地在末次冰消期以来存在两个山地针叶林发育阶段,分别位于末次冰消期和全新世早中期.全新世早中期是适合山地针叶林植被发育的气候最宜期,而晚全新世山地森林植被整体衰退.粒度分析结果显示,达连海全新世低水位时期对应于岩芯中部山地森林植被发育的晚期,出现较强烈干旱事件(岩芯深13~15m段),这种湖泊水位与植被所指示的气候变化不一致现象(即低水位时期盆地内耐旱植物和山地乔木花粉同时增加),可能揭示出干旱区山地与盆地环境对区域气候不同响应.达连海存在的系列高湖面和冰消期以来的完整气候记录,为理解晚第四纪季风边缘区气候变化过程及其机制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85.
安庆铜铁矿床系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中一典型矽卡岩型矿床.矿体产于月山岩体与下三叠统南陵湖组碳酸盐岩之间的接触带,外接触带矽卡岩中透辉石富集,以铁铜矿化为主;内接触带矽卡岩中石榴子石富集,以铜矿化为主.岩相学研究表明研究区含铜矽卡岩演化经历了矽卡岩期和热液蚀变期,其中,矽卡岩期包括早期矽卡岩阶段、磁铁矿阶段和晚期矽卡岩阶段;热液蚀变期包括早期热液交代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大规模的黄铜矿化发生于石英-硫化物阶段.矿物学研究表明,石榴子石均为钙铁榴石,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粒状石榴子石发育韵律环带,其FeO和Al2O3含量表现为振荡变化.与粒状石榴子石相比,晚期矽卡岩阶段脉状石榴子石的And组分更高.早期矽卡岩阶段的粒状辉石为透辉石,具有环带结构,由核部到边部MgO含量减少,FeO含量增加;晚期矽卡岩阶段的脉状辉石为钙铁辉石.空间上,从外接触带到内接触带,辉石的MgO含量与石榴子石的Al2O3含量分别减少,而FeO含量均分别增加.岩相学、矿物学,结合已有地球化学研究成果综合表明,安庆铜铁矿矽卡岩为岩浆热液接触交代成因,Mg来自碳酸盐岩,由外带向内带迁移;Fe来自岩浆热液,由内带向外带迁移,由于磁铁矿阶段的温压条件改变,Fe在外接触带以磁铁矿的形式沉淀富集.  相似文献   
986.
《岩土钻凿工程》2012,(3):30-30
福州建新一先农220kV线路工程是福建省福州市2011年架空高压线缆化改造重点工程之一,缆化管道φ3200mm是目前福建省内最大缆化管道,全长5600余米,敷设地段多种地层,地质条件复杂。该标段#10-#11顶管段424m(下水顶),#10工作井管顶覆土9.6m,#11接收井管顶覆土13.4m。  相似文献   
987.
王保君 《城市地质》2012,7(2):27-29
本文在依据郑州北郊地区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了其水源地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量和排泄量:中深层地下水补给量为7152m3/d,排泄量为7134m3/d,均衡差为18m3/d;开采条件下,中深层地下水的补给量为46301m3/d,排泄量为46320m3/d,均衡差为-19m3/d。  相似文献   
988.
本文介绍了苏门答腊(印度尼西亚)火山岩的时代、分布和产状。根据火山岩的岩石化学资料,应用PetroGraph和Minpet2.0岩浆岩地球化学作图软件对60多个中、新生代火山岩岩石化学分析数据进行处理,并对其地球化学-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的解释,探讨新生代火山岩盆地及其中生代-古生代基底的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根据这些判别图,认为苏门答腊新生代火山岩盆地基底为大陆边缘裂谷(初始裂谷),并在渐新世以后转化为大陆边缘火山弧。高钾橄榄玄粗岩系列和埃达克岩与苏门答腊火山岩体系共生,显示该区具有寻找斑岩-低温热液型铜-金矿找矿远景。  相似文献   
989.
针对大溶洞或裂缝漏失,利用研究的拦截式堵漏工具将堵漏浆拦截在一定位置,对大裂缝漏失地层、溶洞性漏失地层进行有效封堵,从而解决该类恶性漏失问题,提高钻探施工质量和钻探效率,降低钻探成本,为钻探工程特种漏失堵漏提供新途径。  相似文献   
990.
云南会泽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元素迁移和沉淀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南会泽铅锌矿床是扬子块西南缘川―滇―黔接壤区的铅锌银多金属矿集区已探明的唯一超大型铅锌矿床,矿床规模大(Pb+Zn探明储量超过500万吨)、品位高(Pb+Zn平均品位大于25%)、伴生元素多(Ag、Ge、Cd、Ga等),有很高的研究和经济价值。本文在总结该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基础上,探讨了成矿流体迁移和沉淀机制。研究表明,低温(150~200℃)条件下,Zn主要以硫氢化物络合物迁移,少量呈氯化物络合物形式;Pb主要以氯化物络合物,少量以硫氢化物络合物形式进行迁移;高温(300~400℃)条件下,Pb、Zn主要以氯化物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流体混合作用导致成矿流体温度降低,还原硫和Cl-浓度降低,pH值升高和氧逸度降低是成矿元素沉淀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