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6篇
  免费   1273篇
  国内免费   989篇
测绘学   289篇
大气科学   328篇
地球物理   2361篇
地质学   2583篇
海洋学   335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385篇
自然地理   147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116篇
  2022年   161篇
  2021年   162篇
  2020年   122篇
  2019年   166篇
  2018年   147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14篇
  2015年   169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94篇
  2012年   227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82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23篇
  2007年   211篇
  2006年   207篇
  2005年   210篇
  2004年   192篇
  2003年   206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83篇
  2000年   164篇
  1999年   151篇
  1998年   169篇
  1997年   188篇
  1996年   205篇
  1995年   200篇
  1994年   169篇
  1993年   182篇
  1992年   196篇
  1991年   155篇
  1990年   124篇
  1989年   104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4篇
  1986年   14篇
  1985年   16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25篇
  1981年   10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7篇
  1974年   5篇
  1965年   6篇
  1954年   10篇
  1943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The Hengshan complex forms part of the central zone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and consists predominantly of ductilely-deformed late Archaean to Palaeoproterozoic high-grade, partly migmatitic, granitoid orthogneisses, intruded by mafic dykes of gabbroic composition. Many highly strained rocks were previously misinterpreted as supracrustal sequences and represent mylonitized granitoids and sheared dykes. Our single zircon dating documents magmatic granitoid emplacement ages between 2.52 Ga and 2.48 Ga, with rare occurrences of 2.7 Ga gneisses, possibly reflecting an older basement. A few granitic gneisses have emplacement ages between 2.35 and 2.1 Ga and show the same structural features as the older rocks, indicating that the main deformation occurred after -2.1 Ga. Intrusion of gabbroic dykes occurred at -1920 Ma, and all Hengshan rocks underwent granulite-facies metamorphism at 1.88-1.85 Ga, followed by retrogression, sheafing and uplift. We interpret the Hengshan and adjacent Fuping granitoid gneisses as the lower, plutonic, part of a late Archaean to early Palaeoproterozoic Japan-type magmatic arc, with the upper, volcanic part represented by the nearby Wutai complex. Components of this arc may have evolved at a continental margin as indicated by the 2.7 Ga zircons. Major deformation and HP metamorphism occurred in the late Palaeoproterozoic during the Luliang orogeny when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blocks of the North China Craton collided to form the Trans-North China orogen. Shear zones in the Hengshan are interpreted as major lower crustal discontinuities post-dating the peak of HP metamorphism, and we suggest that they formed during orogenic collapse and uplift of the Hengshan complex in the late Palaeoproterozoic (〈1.85 Ga).  相似文献   
992.
利用青藏块体东北缘1993——1999年、1999——2001年和2001——2003年3个时段的GPS水平运动速度场成果,通过研究建立的弹性块体边界负位错模型反演,给出该区构造块体及其边界断裂运动与变形差异、构造应变场时空分布、高应变能积累部位以及强度的定性分析和定量描述. 在充分考虑区域构造及块体应变的前提下,研究与该区6级左右及6级以上地震地点预测相关的背景性前兆的共性特征.   相似文献   
993.
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地区泊松比分布   总被引:28,自引:13,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泊松比做为了解地球内部介质一个非常重要的参数,在地震学上可以通过P波和S波速度的比值来确定.利用远震P波波形记录中包含的壳-幔速度间断面的Ps转换波及其多次反射/转换波信息,采用在地壳厚度-波速比平面上对接收函数转换波能量的叠加搜索方法,可以测定台站下方区域内地壳的平均厚度和泊松比.我们对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地区68个宽频带台站近两年的远震记录资料进行了处理研究,得到了该区域的地壳厚度以及泊松比分布.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北西盆山边界的泊松比值分布横向变化复杂, 山区侧与盆地侧存在明显差异;山区侧泊松比值分布相对均匀,盆地侧变化剧烈,但存在小区域范围内(100~200km)的一致性,与地表出露岩石的对比表明:形成渤海湾盆地的新生代伸展作用在下地壳深度有明显的响应,从地震学上获得的泊松比分布对于了解该地区地壳物质组成可起到很好的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994.
宽角反射地震波走时模拟的双重网格法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研究地壳结构的人工源宽角反射地震资料解释中,常规宽角反射波走时和射线路径计算大都假定地壳模型为层状块状均匀介质.为了逼近实际地壳结构模型,要求模型尺度较大,为了提高地震资料解释的可靠性,须减小模型离散单元的尺寸,但同时计算量大大增加,使资料解释的效率较低.为此,本文尝试同时提高宽角反射地震资料解释效率和可靠性的方法,即使用双重网格计算宽角反射地震波走时和射线路径的最小走时树方法.双重网格法在均匀介质内部仅计算大网格节点,在速度变化点、震源点和检波点区域,同时计算小网格节点;在界面边界点使用比介质内部节点更大的子波传播区域.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对于大尺度的层状块状均匀介质模型,在保证精度的条件下,本文所提出的双重网格射线追踪方法的计算效率比单网格方法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995.
为了对青藏高原东北缘海原断裂带和香山-天景山断裂带的现今走滑及逆冲运动状况进行更加精细的观测研究,我们沿甘肃兰州至宁夏中卫一线布设了1条由12个站点构成的跨断裂GPS加密测线网。该测线网的站点在空间分布上与“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已有站点相互补充,共同构成了1条平均点距约22km的密集型GPS跨断裂剖面。在第1期观测中,考虑到测区周围存在2个“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观测基准站(西宁XNIN、盐池YANC),我们尝试采用了各观测组未必同步的“自由观测方式”,而在数据处理中采用了GIPSY先进的“精确单点定位”策略。结果表明,由“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的连续基准网作为支撑平台,在局部区域的GPS加密监测中采用灵活的“自由观测方式”和简易的“精确单点定位”数据处理策略,能够在满足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更加有效地实施  相似文献   
996.
王绳祖 《地震地质》2005,27(2):260-272
根据“网状塑性流动”大陆动力学模型,岩石圈的变形方式由浅层脆性向深层延性的转变以及岩石圈下层网状塑性流动的控制作用,导致板块内部的多层构造变形。GPS方法或断层错动反演方法所测定的只是浅表地壳。多震层的应变速率可用“地震复发间隔法”,根据先后两次地震的复发间隔和后发地震的发震概率予以估计。基于岩石圈下层塑性流动网络共轭角与挤压变形之间的关系,可运用“共轭角法”估计该层的应变,并结合对于变形时间的估计,进一步推算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文中给出了亚洲中东部地区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等值线图,其数量级为10-15~10-14/s。控制多震层地震活动的主要是塑性流动网带,其应变速率大于网络的特征应变速率,除此以外,多震层的应变速率还受到驱动边界的直接作用、塑性流动波和上下层之间非连续分布软弱层的影响。根据青藏高原至华北平原11个潜在震源区所在地段多震层应变速率与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的对比分析,除临汾盆地1处偏差较大外,其余10处两者间表现出显著的线性相关,其比值β平均为1.75,分布范围为1.25~2.25。文中建议在进行中长期地震预测时,可根据岩石圈下层特征应变速率等值线图,结合比值β的引入,粗略地估计各潜在震源  相似文献   
997.
李伟  吴智平  周瑶琪 《地质论评》2005,51(5):507-516
在采用各种地层剥蚀量的计算方法对济阳坳陷中生代各主要不整合面地层剥蚀厚度恢复的基础上,结合钻井及地震资料,对中生代各主要构造层的原始地层厚度进行了恢复。以此为切入点,对济阳坳陷区中生代盆地原型进行了初步探讨,将其划分为5期盆地原型:早-中三叠世为一大型内陆坳陷盆地;晚三叠世整体挤压抬升剥蚀;早-中侏罗世为弱挤压背景下的山间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为受正断层控制的断陷盆地;晚白垩世为断陷后的坳陷盆地。  相似文献   
998.
张传龙 《安徽地质》2005,15(1):29-31
穿层斜距与真厚度之间换算关系公式的推导及应用。地质学基本概念,包括岩层的产状三要素:走向、倾向、倾角;真倾角、视倾角、方位角,穿层斜距及穿层真厚度等。  相似文献   
999.
GPS基线快速计算与跟踪方法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减少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提供的GPS最终解的滞后时间,及时跟踪地壳形变的动态,利用提取的GPS长期运动背景外推GPS每日最终解;同时以松弛解H文件中的协方差矩阵为约束条件,对松弛解H文件中的坐标进行7参数转换,得到ITRF2000框架下的GPS当日坐标;用外推的GPS当日解、GPS最终解和H文件分别计算基线长,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然后,为了从大量的基线中找出变化幅度较大的基线,利用经验正交函数分析(EOF)方法对活动地块内基线的空间特征进行分析,实现对GPS基线的动态跟踪与监视。  相似文献   
1000.
黑石—大山盆地赋煤特征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收集整理物探、钻探资料,分析了黑石—大山盆地煤层赋存规律,认为在盆地的斜坡地带煤层赋存较好,总结出含煤岩系及煤层的变化规律,指出下一步找煤方向——在黑石东—塔拉站区域及官地镇—大山林场区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