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9篇
测绘学   8篇
地球物理   6篇
地质学   164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71.
鲁北地区于2001年已陆续开始应用热泵技术开发浅层地热能,但区内的浅层地热能资源评价工作却严重滞后,制约了区内浅层地热能资源的开发和合理利用。为促进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开发利用,省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开展了鲁北地区浅层地热能的资源评价工作,前期在调查区域内开发利用现状和摸清地质条件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分别对地下水换热方式和地埋管换热方式进行了开发利用适宜性分区,采用热储体积法对该区的浅层地热容量进行了计算,得出鲁北地区浅层地热容量为29.386×10^15 kJ/℃;并根据适宜性分区结果,分别对地下水式和地埋管式地源热泵适宜区、较适宜区可利用换热量也进行了计算,得出地下水式地源热泵200 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0.8489×10^10kW·h,地埋管式地源热泵200m以浅可利用换热量为6.5261×10^12kW·h。  相似文献   
72.
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能源紧缺的巨大压力,CO2地质利用技术成为研究的焦点。为了实现CO2减排及资源化利用,提出了利用超临界CO2增强卤水提取和地热能开采的CO2地质利用集成系统的概念。通过建立CO2注入热卤水储层的质量平衡模型,分析了不同流量的卤水生产、CO2注入以及储层边界流对储层变化的影响,初步评估了该系统的CO2封存量、卤水提取量以及储层流体组成变化的时间尺度。研究表明,注入CO2提供了热卤水层的压力维持,促进卤水和地热资源的可持续开采,对于江陵凹陷研究区9×108 m3的储层有效体积,注入9.95×106 t CO2可提取17.12×106 t卤水,时间尺度超过30a。对于50~1 000kg/s的卤水生产速度,可以产生0.9~18.8 MW电力。同时,该技术增加了CO2的封存容量和效率,有利于CO2大规模安全封存,经济和环境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3.
可再生浅层地热能资源开发利用关键技术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骆祖江  金芸芸  张莱 《江苏地质》2011,35(4):401-404
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是一门多学科的综合技术,涉及地质、钻探、热交换、制冷、暖通空调、建筑材料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其关键技术问题是岩土体的热性能测试、地下换热器的优化设计、地下水渗流对地下管换热性能的影响、地下热交换场特征、浅层地热能分布规律及开发利用方式。只有在解决上述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化设计,才能使该行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74.
地埋管换热系统地温监测技术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布串列式地层温度测量与数字传输系统改进海洋层温测量传感的核心技术,克服了传统的测试引线多、不易调试、成本高、无法真实反映土壤地层温度的诸多弊端,综合考虑了测温精度、仪器稳定性、安装的可行性、价格及其他因素。且通过试验证实:置于换热PE管内、管外所测的地层温度相差一般在0.05℃~0.1℃,均能较好地反应地层温度的真实变化特征,实际应用时可采用具有更多优点的将测线从PE管内下入方式。这种地温监测技术方法已在多个换热系统工程中应用,其精度和稳定性均能满足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时地埋管群区域地下温度场动态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75.
共和盆地地热能分布特征与聚集机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处青藏高原北部的青海省共和盆地,是一个自中生代以来形成的断陷盆地,周界由深大活动断裂控制,其内堆积有大厚度的第四纪和新近纪地层,揭露厚度达900~1440m,基底由印支期花岗岩组成,调(勘)查资料显示,盆地内具有热流值较高的特征,基底花岗岩地热梯度大于5℃,热异常明显。青藏高原宽频地震探测资料显示,共和盆地所在的东昆仑地块上地幔存在着一条宽达150km的低速带,其与巴颜喀拉地块深地幔中以大型低速异常体为特征的地幔热柱相关联,该低速带延伸到地壳,在共和盆地及其周边一带地表以下1~40km的不同部位形成热流异常区,导致在盆地浅部形成丰富的以干热岩、地下热水为主的地下热能资源,其不仅在城镇供暖方面具有现实推广意义,而且在发电等能源利用中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76.
通过对敦化市玄武岩地区的含水层特征进行分析,结合本次抽水试验及回灌试验结果,对研究区浅层地热地下水换热方式适应性进行分析评价,计算得出地下水换热功率。  相似文献   
77.
杜建国 《江苏地质》2013,37(4):657-662
泰州地处江苏中部的长江冲积平原,浅层地热能资源丰富。通过对该市城市规划区第四纪岩土体地质结构、水文地质条件、地温场背景等调查研究和6个岩土体现场热响应测试,获取了该区域不同岩土体的热物性参数,查明了浅层地热能的赋存条件、分布特点及规律,评价了浅层地热能的可采资源量,并提出了可行的开发利用方案及建议。  相似文献   
78.
近日,在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共同主办的第二届中深层地热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研讨会上,近百名专家学者发出呼吁:要立足现有基础,大力开发油区地热资源,加快油区地热资源评价和直接利用步伐;完善配套技术,建设油区中低温地热发电、油—热—电联产示范项目;开展我国深部干热岩资源调查评价,积极探索干热岩发电技术,为我国开展地下高温岩体钻探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  相似文献   
79.
地热能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海南州境内地热资源比较丰富,开发潜力较大,发展前景广阔,现就共和县恰卜恰地区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问题谈谈自己的一  相似文献   
80.
陈跃康 《地球》2020,(2):12-17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一些新兴领域、新兴资源不断为人们所开发利用。浅层地温能便是近年来兴起的新类型资源,是新型的绿色清洁能源,前景广阔,大有可为。浅层地温能基本概念浅层地温能也称浅层地热能,是指地表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一般在地下200米深范围)、温度低于25℃、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下,具备开发利用价值的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