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70篇
  免费   1416篇
  国内免费   2782篇
测绘学   914篇
大气科学   293篇
地球物理   1681篇
地质学   7821篇
海洋学   558篇
天文学   494篇
综合类   775篇
自然地理   632篇
  2024年   60篇
  2023年   259篇
  2022年   332篇
  2021年   424篇
  2020年   285篇
  2019年   420篇
  2018年   250篇
  2017年   249篇
  2016年   295篇
  2015年   326篇
  2014年   694篇
  2013年   473篇
  2012年   701篇
  2011年   668篇
  2010年   580篇
  2009年   640篇
  2008年   588篇
  2007年   524篇
  2006年   519篇
  2005年   519篇
  2004年   395篇
  2003年   370篇
  2002年   342篇
  2001年   334篇
  2000年   272篇
  1999年   253篇
  1998年   255篇
  1997年   282篇
  1996年   257篇
  1995年   272篇
  1994年   259篇
  1993年   251篇
  1992年   246篇
  1991年   144篇
  1990年   128篇
  1989年   108篇
  1988年   28篇
  1987年   22篇
  1986年   13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79年   13篇
  1978年   5篇
  1960年   4篇
  1959年   4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Satellite-to-Satellite Tracking in low-low model (SST-Ⅱ) is a new technique to resolve the series of problems met in the determination of the earth's gravity field. As the key technique of SST-Ⅱ, KBR can get SST-Ⅱ measurements directly. So the KBR performance analysis is the first step in SST-Ⅱ design. In this paper, assuming that the satellite pairs of SST-Ⅱ are in near circle polar orbits, the spectrum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earth gravity field and KBR is established using analytic method. And then some examples are analyzed, the suggestions and conclusions are drawn from these examples. The research results could be taken as a reference for future satellite gravity project of China.  相似文献   
152.
地磁场与气候变化关系的新探索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对地磁场与气候变化的统计研究早已表明,二者有很好的相关关系。本文的目的是对它们的关系给出一种可能的物理解释。利用近600年的地磁场模型资料和全球平均温度序列分析了两者变化的关系,发现它们有很好的对应,且地磁场变化超前于全球气温变化。从地磁场的变化来看,21世纪初全球变暖的趋势应该减缓。文中对地表浅层热场(地热带、火山和地温场)的分布特征与地球内部软流圈-岩石圈边界上焦耳热场的分布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表浅层热场与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分布有很好的对应关系,这可能暗示地表浅层热场是地球深层焦耳热的反映,地磁场通过焦耳热的不断释旋影响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153.
简述了GPS的组成及发展概况,以及如何利用地面GPS观测探测大气可降水汽量(PWV),从而可以得到高精度,几乎连续和实时的水汽序列,骤报降水量以及监测恶劣天气,为天气预报和气候分析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4.
王卫丹  贾朋群 《气象科技》2002,30(3):191-192180
文章简要介绍和分析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对1991-2001年10年间各国发表地球科学领域研究论文的统计结果。从发表论文总量和论文被引频次看,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位居前列;在期刊引文总量排名中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Atmospheres和Geophsical Research Letters位居前2位。  相似文献   
155.
1∶ 25万地球物理编图,属新一轮1∶ 25万区域地质调查的范畴.研究了一套用Surfer 7.0与ArcView 3.2软件编制1∶ 25万地球物理系列图件的方法技术.解决了成图软件Surfer 7.0与ArcView 3.2的数据转换、栅格图与1∶ 25万标准图框的边界不吻合问题,开发了绘制1∶ 25万标准图框的软件,实现了在GIS软件平台上编制符合出版要求的1∶ 25万地球物理系列图件.  相似文献   
156.
应用岩石化学元素丰度研究地球化学块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迟清华 《地质与勘探》2002,38(Z1):164-167
应用岩石化学元素丰度研究地球化学块体,探讨地球化学块体中元素组成的差异.对中国东部岩石地球化学块体研究表明,华南分布着的巨大的W, Sn, Mo, Bi, U, Th, Pb, Li, Rb, Cs, Be, Nb, Ta, HREE, Y及Tl, Cd, F, K岩石地球化学域,其中的岩石地球化学块体是形成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块体和大型矿集区的主要物质来源.该研究不仅丰富了地球化学块体理论,而且以新的视野从宏观角度上为勘查地球化学、理论地球化学、成矿学与找矿学、环境地学、大地构造学提供有价值的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157.
变化中的地球所面临的挑战:全球变化的科学理解(英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介绍了变化中的地球所面临的挑战 ,并在描述地球系统科学近年来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给出了全球变化的科学理解。同时也简要介绍了世界正在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描述了气候系统研究所达成的共识、面临的挑战及所取得的研究进展 ;并从大气、海洋和陆地间的CO2 交换、转换、不确定性等方面阐述了碳循环 ;然后 ,简单描述了全球水循环研究进展 ;最后 ,展望了在变化的地球中生存所要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相似文献   
158.
浅议学科交叉与地球系统科学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以整体系统的观念认识地球 ,强化学科间的交叉与渗透 ,是 2 1世纪初地球科学发展的主题。各国都十分重视推动学科交叉研究 ,并将学科交叉分为Modidisciplinary、Interdisciplinary、Transdiscipli nary三个层次。地球系统科学的两大前沿为“地球系统的联系”和“地球系统的演化” ,2 1世纪地球科学的突破在于地球系统变化理论的形成。笔者指出 :目前 ,我们的观念还跟不上地球科学的发展 ,尤其是“学科交叉”的理念不强 ,缺乏地球系统科学的思维 ,但我们有开展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159.
大兴安岭南段二叠系大石寨组发育两套火山岩,即林西地区拉斑玄武岩系列的细碧-角斑岩类和大石寨地区钙碱性岩石系列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细碧岩的主元素以富铁为特征,成分类似于N-MORB,微量元素表现为岛弧拉斑玄武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细碧岩类形成于大石寨裂陷槽强烈拉张的中心位置,是地幔源区较高程度部分熔融的产生。大石寨地区玄武岩和玄武安山岩类的化学成分表现为大陆缘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点,形成于大石寨裂隙槽拉张中心以外的环境,是地幔物质较低程度部分熔融和地壳物质严重混染的产物。大石寨裂隙槽中火山岩的这种独特的成分和组合特点可能反映了裂隙槽的形成是一个快速而短暂的强烈拉张过程。  相似文献   
160.
对滇西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主元素,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结果表明,主元素Al2O3,Fe2O3和K2O在红色粘土剖面中共迁移同沉淀,SiO2的变化却与它们相反,这揭示了上芒岗红色粘土型金矿的红色粘土层除了残积带红土化程度高外,总体上SiO2含量高,去硅作用不完全,红土化程度低;与地层,矿化蚀变岩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红色粘土是在加勐嘎组泥岩基础上经红土化作用形成的,红色粘土的微量元素表现为Au,Hg,As,Sb,Cu,Pb,Zn和Mo等元素的共生,在红土化好的残积带明显富集;红色粘土的大离子元素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嘎组的相似,红色粘土的稀土分布模式与矿化蚀变岩和地层的相似,表现为轻稀土富集的右倾型平缓曲线,稀土元素分蚀明显的地方金富集,以上分析揭示,此金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自矿化蚀变岩,红色粘土主要来源于勐嘎组和矿化蚀变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