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79篇
  免费   1934篇
  国内免费   3282篇
测绘学   925篇
大气科学   288篇
地球物理   2086篇
地质学   9585篇
海洋学   617篇
天文学   493篇
综合类   952篇
自然地理   649篇
  2024年   76篇
  2023年   330篇
  2022年   398篇
  2021年   518篇
  2020年   355篇
  2019年   495篇
  2018年   310篇
  2017年   299篇
  2016年   358篇
  2015年   385篇
  2014年   815篇
  2013年   580篇
  2012年   832篇
  2011年   818篇
  2010年   692篇
  2009年   779篇
  2008年   680篇
  2007年   592篇
  2006年   604篇
  2005年   557篇
  2004年   444篇
  2003年   420篇
  2002年   399篇
  2001年   407篇
  2000年   321篇
  1999年   301篇
  1998年   306篇
  1997年   332篇
  1996年   314篇
  1995年   322篇
  1994年   314篇
  1993年   291篇
  1992年   282篇
  1991年   162篇
  1990年   159篇
  1989年   126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7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5篇
  1978年   6篇
  1974年   5篇
  1958年   4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结构构造类型及其形成机理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塔里木盆地寒武-奥陶系白云岩度大、分布广,是重要的油气储集层.根据岩石学研究并结合地球化学特征将其分为4类,其特点如下:(1)泥晶-粉晶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小、晶形差,有序度在4类中最低(0.73);Na、K、Sr含量在4类中最高;δ13C值及Z值较高,分别为-0.94‰、122.3;Fe、Mn含量较低;阴极发光为亮桔红色;常呈纹层状,具暴露及成化标志.这些特征表明其结晶较快,形成环境蒸发强烈、盐度较高、氧化性较强,是在萨布哈环境中由浓缩海水发生白云石化所形成.(2)藻纹层白云岩,白云石晶体小,晶形较好,有序度较高(0.85);藻纹层基本保留了其原始微细结构;Na、K、Sr含量较低:δC值在4类中最高,平均为-0.50‰;含有较多黄铁矿.这些特征说明其可能形成于成岩作用的稍早期阶段且其成因与藻类活动密切相关,成岩环境盐度较低,可能是在藻类作用下,由富藻层浓集的镁与残留海水在浅埋藏环境中共同作用所形成.(3)雾心亮边白云岩,白云石普遍具雾心亮边结构,雾心含少量包裹体及灰质残余,亮边则少见或无;阴极发光下,雾心发亮桔黄色光,亮边发光暗或不发光;局部见此类白云石;呈星散状分布于亮晶颗粒灰岩或泥晶灰岩中;白云石晶体较大,晶形较好.此类白云岩的δ13C及Z值在4类中最低,K、Na、Sr、Fe含量相对较低,Mn含量最高;有序度较高,均值为0.83.这些特征表明此类白云岩中白云石的雾心可能是在早期浅埋藏环境中,由富镁孔隙水交代周围灰质所形成;亮边则形成于埋藏较深的环境,其所需镁可能来源于粘土矿物的转化.(4)重结晶白云岩:白云石晶体粗大且污浊,接触紧密;局部见白云石晶体具环带结构,局部见颗粒幻影结构;阴极发光较暗;Fe含量在4类中最高,Mn含量较高;有序度最高,平均为0.95;包裹体均一温度平均为110.2℃.这些特征表明其可能是在还原性较强的深埋藏环境中,由早期形成的白云岩经较强的重结晶作用所形成.  相似文献   
52.
拉昂错蛇绿岩位于西藏西南部雅鲁藏布缝合带(YZSZ)的西段,由地幔橄榄岩和侵入其中的基性岩墙组成.拉昂错地幔橄榄岩普遍发育碎斑结构及熔体注入和交代结构,尖晶石的Cr#值具有较广泛的变化(0.32~0.70),大多数样品富集LREE并伴随HFSE的明显增加,少数亏损LREE,前者部分熔融程度为15%~23%,后者为10%左右,这表明它们并不是地幔单阶段部分熔融的残余物,而是MORB型亏损橄榄岩在俯冲过程中再度部分熔融后熔体与残余地幔相互作用的产物,由于熔体不同程度的混合与交代,形成了各种再饱满程度不同的橄榄岩.对拉昂错地幔橄榄岩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为探讨YZSZ蛇绿岩带所代表的特提斯洋盆的形成和演化提供了新的证据.  相似文献   
53.
对阿尔金南缘构造带西段辉绿岩墙群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的详细研究表明,该区辉绿岩墙群为拉斑系列岩石,其主量元素以中等TiO2(1.19%~1.59%)、高MgO(5.51%~7.88%)、贫K2O(0.04%~0.84%)和P2O5(0.10%~0.20%)、Na2OK2O为特征;高场强元素(HFSE)丰度特征显示其为E-MORB型或过渡型玄武岩质岩石;稀土元素总量相对较高,轻重稀土元素分馏不显著[(La/Yb)N=1.93~3.61,LREE/HREE=3.01~4.10],在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上呈略富集型.结合玄武岩构造环境判别图解综合分析推测,它们可能形成于一种裂谷向MORB环境过渡的构造环境,即初始小洋盆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4.
南黄海中部沉积岩心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根据南黄海中部所取得的3个柱状样岩心资料,对该区域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反映了物源环境,为地层划分提供了有效的信息;相关分析表明,稀土元素与Ti,Co,Ni,Fe等元素呈正相关,而与Ca,Sr等元素呈负相关;球粒陨石标准化的稀土元素(REE)分布模式也表明了研究区沉积环境有一次较大的变化;稀土元素的富集因子和判别函数研究表明,该区域的物质来源可能与黄河的物质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55.
众所周知 ,将近 6 5 Ma前地球与一相当大的天体相撞。降落地点被认为是现在墨西哥南部的尤卡坦半岛沿岸区 ,那儿有一个碰撞时形成的吉格苏鲁巨形火山口。撞击的结果是大量地球的以及天体的物质被抛入大气圈中。这些物质被风带向地球上所有地区。这些堆积物 (在远离墨西哥地区的白垩系和第三系的界面上可以找到它们 )含有对地球岩石来说异常高浓度的铱。不久前 ,美国阿拉巴马州立大学的 T Wdowiak和同事们利用穆斯堡尔谱分析法研究了采自欧洲和中、北美洲边界最上层的标本 ,表明该层具有比下面的岩石更红的颜色及高含量的氢氧化铁和硫酸铁…  相似文献   
56.
本文对南海中部陆坡区和海盆区的5个岩芯中的 Si,Al,Fe,Mn,Ca,Mg 和 CaCO_3成分做了分析,并对其分布特征与有关影响因素进行了讨论。受沉积区环境差异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具有区域性特征;受海区特定地理位置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呈现出过渡性特征(浅海到大洋的过渡);受沉积过程中环境变化的影响,元素的分布展示了周期性变化或旋回性。根据岩芯中元素的分布特征,并参考有关古地磁,氧碳同位素和钙质超微化石的测试分析结果,将本区岩芯划分为14层地球化学层,并将本区划分为两个沉积地球化学区,揭示了早更新世以来本区沉积环境的变化和存在的两种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7.
本文对黄海中南部10个沉积物样品和东海北部24个沉积物样品用等离子光谱做了Ba,Be、Co、Cr、Ga、Li、Mn、Nb、Ni、P、Pb,Sr、V、Zn、Y和Yb的分析,并对该区沉积物中元素的丰度和不同类型沉积物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做了研究。通过对区内微量元素与主要元素的相关图解分析表明,大多数微量元素与主要元素Al、Mg、K呈正相关,其高值区与粘土沉积物相一致,低值区与粉砂质沉积物相吻合;Be、Sr、Mn的高含量与粘土沉积物无关、  相似文献   
58.
本文首次对我国石榴石橄榄岩类岩石进行系统的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研究。通过对大别山地区两个不同类型岩体中的石榴石橄榄岩的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化学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这类岩石属钙碱性系列超基性岩;与地幔成分相比,富集易熔元素,亏损难熔元素;利用矿物地质温压计估算其形成压力为2×10~9pa,成岩温度为600~700℃具有正铕异常和轻稀土元素富集特征 推测为地壳下部的超基性岩经深成变质而成。  相似文献   
59.
第一章 前言     
《海洋学研究》1989,(4):1-5
据1986年11月在杭州召开的“南海海洋地质、地球物理讨论会”的建议,在中国国家海洋局和联邦德国研究技术部的支持下,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与联邦德国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于1987年5月至7月在南海利用德国科学调查船“太阳”号(SONNE)进行了SO49航次的考察工作。该考察工作系两个研究所合作执行的“南海地球科学联合研究”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属于两国政府间海洋科学与技术合作协定中的一项近期计划。1988年5月至8月,双方科学家再度集中于德国汉诺威,在西德地球科学与自然资源研究所共同处理资料与分析样品和联合解释与研究。  相似文献   
60.
青海湖国际环境钻探信息系统(DI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背景位于亚洲内陆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其东邻黄土高原,西连荒漠和沙漠,处于东亚季风湿润区和内陆干旱区的过渡带上,对气候和全球环境变化十分敏感,是研究我国西部环境变化、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环境效应及它们与全球联系的极佳场所。以中国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