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9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46篇
测绘学   1篇
地球物理   17篇
地质学   177篇
海洋学   5篇
综合类   7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141.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地质力学学报》主编,我国著名的区域地质与构造地质专家,崔盛芹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1年11月2日7时2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他的不幸辞世,令人倍感伤感和惋惜。  相似文献   
142.
《西部资源》2011,(4):34-39
李四光(1889年10月26日-1971年4月29日),蒙古族,字仲拱,原名李仲揆。1889年10月26日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今湖北省黄冈市团风县回龙山镇)的一个贫寒人家。李四光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地质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是中国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工作的奠基人之一和主要领导人。他  相似文献   
143.
<正>2月11日,中国地质学会第十四届青年地质科技奖评选揭晓,评出金锤奖10名、银锤奖40名。金锤奖获得者分别是: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副教授王庆飞、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张拴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教授左仁广、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山东正元地质勘查院工程师赵冬冬、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袁顺达、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朱东亚、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实验中心高级工程师倪云燕、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教授王旭升、南京大学副教授唐  相似文献   
144.
正2014年8月13日是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日。谷德振先生是"岩体工程地质力学"理论体系的创始人,中国科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研究室第一任主任,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IAEG中国国家小组第一任主席,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届时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工程地质与水资源研究室、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以及《工程地质学报》编辑部将联合举办"谷德振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暨学  相似文献   
145.
青藏滇缅印尼歹字型构造体系是地质力学中最为典型的反"S"状(或"Z"状)旋扭构造体系,其中各构造部位之间在运动学与动力学方面具有密切的成生联系,并且现今活动性非常显著,属于典型的活动构造体系。梳理分析该构造体系中M≥6.8历史大地震的活动状况发现,与其运动学方面的整体性与协调性相对应,其头部、中部与尾部之间的大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联动效应,即当头部与尾部发生大地震序列后不久(大致为几个月、几年或十几年尺度),中部(尤其是我国的川滇强震区)随即也会发生大地震。但在1997年以来的最近一次大地震活动序列中,构成该构造体系中段的川滇地区却出现了长达15年之久的"异常平静"状态,这无疑意味着该区未来发生大地震的危险性将显著增加。进一步结合西南地区川滇弧形旋扭活动构造体系研究的最新成果,依据活动断裂带上大地震危险性判定的离逝时间、地震空区和强震连锁反应等"三准则",初步认为该区当前存在至少9个比较明显的大地震危险区带,包括:鲜水河-小江断裂带上的安宁河段、巧家段和南端的澄江-建水段,理塘-大理-瑞丽弧形活动构造带上的畹町断裂带和南汀河断裂带、滇西北裂陷带中的鹤庆-松桂断陷盆地区和程海-宾川断裂带期纳-宾川段,澜沧-景洪断裂带的景洪段,以及近南北向的保山断陷盆地和元谋断陷盆地。这一研究结果将有助于进一步全面认识我国西南地区当前的大地震形势,进而科学部署开展地震地质与地震预报预测工作。  相似文献   
146.
苏占东  王鸷文  孙进忠  张建勇  梁金平  牛耀  张之泰  曾扬农  李梦园 《地质论评》2023,69(5):2023050008-2023050008
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作为一种便捷高效、成本低廉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将工程的破坏过程直观地呈现出来,而且可以作为了解工程整体力学特征、破坏模式和稳定情况的重要研究手段,在各类岩土工程问题的研究中有着广泛应用。由于地质力学模型材料的变形模量较低,同等应力条件下应变极其敏感,因此模型实验中变形测量显得至关重要。为了提升地质力学模型实验中变形量测的便捷性和准确性,对目前地质力学模型中对变形测量的主要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表明:目前对于模型变形量测的方法主要分为电测式测量方法、光学测量方法和机械式测量方法,其中电测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电阻式应变片法和位移计法,光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纤类传感器法、数字图像相关法、光弹性贴片法和云纹干涉法,机械式测量方法主要包括百分表测量法和经纬仪观测法。通过对各种方法工作原理、主要应用案例及优缺点的阐述对比,得出不同方法的主要区别是测量范围和适用范围的差异,其中百分表法适用于测量小区域变形;测量内部变形可选择电阻应变片法及光纤传感器法;较大区域的变形可选择位移计法及光纤传感器法;指定点位移可选择经纬仪观测法;全场观测可选择数字图像相关法、云纹干涉法以及光弹贴片法。该成果可为相关地质力学模型实验的变形测量提供实验参考。  相似文献   
147.
148.
本文介绍基于真实非均质岩土材料的数值方法与研究进展.这些方法运用新发展的数字图像技术,获取真实岩土和混凝土材料的细观非均质分布,再进行定量细观结构研究,采用数值计算程序,定量分析它们的物理力学响应,为解决限制岩土和混凝土力学进一步发展的非均质材料假设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本文介绍该方法的研究背景和三项主要内容.包括真实细...  相似文献   
149.
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佳 《地质与勘探》2012,48(1):102-109
[摘 要]地质力学矿田构造研究秉承李四光教授构造体系的理论和方法,研究地质构造对成矿区带、矿田、矿床及与成矿有关的岩层、岩体、脉体的形成、改造、分布的控制规律和内在作用机理,实现矿产资源找寻和勘查突破,这是矿田构造研究的基本任务。本文归纳总结了地质力学矿田构造在内生矿产资源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和进展,指出了地质力学矿田构造预期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该门学科将在指导矿产资源调查评价和勘探开发中,为国家矿产资源的寻找和勘查作出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50.
为加快"中国重点海域地应力观测及综合研究"项目实施进度,使地调成果有效地服务大型央企、服务社会,全面完成2012年度科研目标任务,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湛江分公司进行交流,双方达成了战略合作意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