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7篇
  免费   140篇
  国内免费   6篇
地球物理   528篇
地质学   46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3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4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22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2篇
  1974年   4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71.
1999年震情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全球地震活动概况据我国地震台网测定 ,1 999年全球发生 7级以上地震 2 1次 (表 1 ) ,最大地震为 8月 1 7日土耳其 7.8级地震 ,其次为 9月 1 6日台湾南投 7.6级和 1 0月 1日墨西哥南部沿海 7.6级地震 (图 1 )。  表 11999年全球 7级以上地震目录序号月日时 分 秒纬度经度地点     震级0 10 2 0 70 5 47 49.7 12 .1°S 16 7.0°E新赫布里底群岛北 7.20 2 0 30 82 0 2 5 48.45 2 .2°N 15 8.2°E堪察加 7.30 30 32 0 18 47 48.2 5 1.4°N 177.9°W阿留申 7.00 40 40 5 19 0 8 0 3.80 4.8°S 15 0 .7°E巴布亚几内亚 7.…  相似文献   
472.
天山地震带的地壳结构与强震构造环境   总被引:60,自引:9,他引:5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西北地区的地震层析成像为基础,研究了天山地震带深部结构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地震带的地壳中部为低速的韧性滑脱层,南天山的断裂深度超过莫霍面,北天山的断裂深度一般只到地壳中部;天山莫霍面的深度一般大于50km,壳-幔边界由宽而缓的速度过渡带构成,中强地震主要位于盆山边界地壳中下部位波速变化较大的区域.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存在一个北北东方向的低速带,乌恰和伽师地震分别位于该低速带东、西两侧的梯度带附近.推测帕米尔、南天山和塔里木之间的相对运动是导致低速带内部物质发生形变并在边界附近产生破裂的主要原因,地幔热物质的侵入对该地区的构造活动起到了重要的动力学作用.  相似文献   
473.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地震带图像识别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滑动窗口”的方法将离散的地震点分布转化为反映其密度分布的灰度图像,再以数学形态学中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地震带位置。首先对地震分布密度的灰度图像进行连通分析,认为主要的连通成分即对应了地震密集分布的地震带所处位置,之后对主要连通成分通过Fourier滤波来平滑图像内部及边缘的噪声,对经过Fourier滤波的图像运用数学形态学骨架提取方法来提取出骨架,以识别地震带的位置。本方法在使用模拟数据检验方法的有效性之后,应用于大华北地区的地震记录,对提取出的骨架采用GIS中的缓冲分析方法进行统计检验,同时结合地震专家划分的地震带进行比较,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474.
刘萍  曲延军  向元 《内陆地震》2019,(2):113-120
运用RBF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结合中国震例,通过对1976年以来新疆天山地震带MS≥4.7地震前异常参数研究分析,筛选出15个地震异常指标使其作为RBF神经网络的输入样本,经过31组样本集的训练和5组检验样本的检验,建立了基于RBF神经网络地震震级预测模型,通过对实际震例的检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预报效果。  相似文献   
475.
利用2000年7月-2017年6月地震资料,计算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地震活动性参数b值、a值和a/b值。基于沿断裂带的b值空间分布,结合多地震活动参数值组合、历史强震背景分布特点,分析张渤地震构造带中西段不同段落的强震危险性。研究结果表明,河北涿鹿及山西大同一带具有低b值、低a值、较高a/b值的参数组合,反映该区域具有高应力积累,未来具有强震发生的危险。  相似文献   
476.
通过反演由大量的纵、横波地震数据组成的综合数据集,获得了南北地震带地壳的多参数三维精细结构,探讨和分析了南北地震带的高地震活动性和强震频发的原因.成像结果表明,尽管1976年松潘一平武地震(M7.2)与2008年汶川地震(M8.0)以及2013年芦山地震(M7.0)均发生在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区域,并且在其震源的下方均有一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区域.我们认为,上述三个地震的触发与流体侵入导致的地壳形变之间有密切的联系.1955年炉霍地震(M7.4)和1973年康定地震(M7.1)均发生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其震源中心区域表现为低速、高泊松比异常,可以解释为下地壳中的流体沿断层面上涌.在震源区的周边区域兼有高速、高泊松比异常,低速、高泊松比异常以及高速、低泊松比异常,可能分别与含流体的岩石、沿断裂带发育的变质岩以及坚硬的克拉通块体对应.流体的侵入不仅能够改变断层面上的应力情况,还能降低岩石骨架的岩石力学强度,进而触发地震.1970年云南通海大地震(M7.1)发生在哀牢山一红河断裂带附近的曲江断裂上,其震源处于高速度、低泊松比异常与低速度、高泊松比异常之间的边界区域,被认为是流体挤压后的应变能积累,最终导致脆性破裂,以至于发生地震.根据本次研究获得的多参数结构图像,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南北地震带地壳强烈形变与流体侵入是造成该区域地震活动性较高及强震频发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77.
南天山强震前小震活动的有序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李莹甄 《内陆地震》2005,19(1):36-43
小震活动有序图像是一种重要的以小震报强震的预报方法。通过对南天山西段强地震前小震活动有序图像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图像与构造、与地震发生的时间、位置以及震源机制之间的联系。认为有序图像是区域应力沿构造快速调整、分布的结果,既可能反映发震构造带的活动,也可起到控震作用,图像受地震的断错性质影响,具一定的中期前兆意义。  相似文献   
478.
应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地震预报分类系统”,建立祁连山及海原地震带3个区的以预报未来3个月最大地震为目标的地震短期综合预报模型。结果表明,能预测出5级以上地震,给出的有效重叠震级区间的模型在祁连西段、祁连中东段检验情况较好,而在海原断裂带应用检验较差。另外对较低震级的检验情况一般要好于较高震级。对2003年lO月25日甘肃民乐、山丹间6.1、5.8级地震进行了实际的应用检验。  相似文献   
479.
天山与阴山─燕山造山带的深部结构和地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天山与阴山-燕山是中国北部两个重要山系,它们几乎位于同一纬度。天山造山带是一个著名的地震活动带,而阴山-燕山断隆带历史上不但没有大地震发生,小地震也不多见,是一个地震空白区。这两个造山带地震活动性的差异与它们在时、空域中的构造环境相联系:中国的西部处于强烈的挤压环境,而东部为一伸展与走滑环境。天山造山带是中、新生代造山带,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高;而阴山-燕山造山带新生代以来已经成为东北稳定块体的一部分,其构造活动的鼎盛期已经过去,目前构造活动水平较低。地震的孕育、发生与深部构造环境密切相关。天山地震带的地壳内部,发育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地壳结构复杂;阴山-燕山造山带下面没有发现壳内高导层与低速层,整个地壳结构比较简单。壳内低速层、高导层的存在表明地质构造活动强烈,是地震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地震孕育、发生的深部动力学条件。  相似文献   
480.
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47年复发周期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石绍先  李光泉 《地震研究》1999,22(2):116-12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分别进行了系统计算,发现云南各地震区大震复发周期随着各自与板块缝合线的距离增是呈现规律性增加:澜沧-耿马地震带,因东、西两邻区大震复发周期分别为46-47年,故确认其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该47年大震复发周期的确定,超越了本带历史地震记载缺乏、近30年来地震活动高度平静、前人经验和前兆台网十分薄弱等难以逾越的障碍,对1988-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