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24篇
  免费   1459篇
  国内免费   2712篇
测绘学   116篇
大气科学   1191篇
地球物理   500篇
地质学   10630篇
海洋学   48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61篇
自然地理   510篇
  2024年   93篇
  2023年   338篇
  2022年   348篇
  2021年   390篇
  2020年   336篇
  2019年   357篇
  2018年   264篇
  2017年   280篇
  2016年   293篇
  2015年   355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423篇
  2012年   531篇
  2011年   496篇
  2010年   467篇
  2009年   491篇
  2008年   445篇
  2007年   439篇
  2006年   408篇
  2005年   412篇
  2004年   308篇
  2003年   365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544篇
  2000年   438篇
  1999年   390篇
  1998年   415篇
  1997年   390篇
  1996年   399篇
  1995年   386篇
  1994年   383篇
  1993年   324篇
  1992年   436篇
  1991年   404篇
  1990年   321篇
  1989年   247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1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3篇
  1948年   2篇
  1946年   10篇
  1945年   4篇
  1943年   4篇
  1941年   6篇
  1940年   2篇
  193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21 毫秒
261.
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和南海季风爆发特征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使用1980 ̄1986年欧洲中期预报中心(ECMWF)格点资料和1980 ̄1992年日本地球静止气象卫星(GMS)观测到的黑体辐射(TBB)资料,分析了南海季风爆发和亚洲夏季风建立格局及其可能机制。发现亚洲夏季风建立征兆最早出现在中南半岛-南海地区,随后自该地区分别向西、向东扩展;中南半岛地区是东亚季风和印度季风的天然分界线,其两侧夏季风的建立特征和形成机制迥然不同。亚洲夏季风自东向西逐渐建立的格  相似文献   
262.
“96·8”河北特大暴雨成因初探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江吉喜  项续康 《气象》1997,23(7):19-23
运用常规气象资料和卫星云图,分析了1996年8月3—5日河北特大暴雨的成因。认为:它是出现在东亚特定的强经向环流形势下,由9608号台风低压与副热带高压两侧之间形成的强偏南风低空急流,将低纬度地区高温高湿水汽源源不断地向华北输送并与近地面层弱冷空气相互作用,诱发两个中尺度云团的形成和发展直接造成的  相似文献   
263.
张隐农  张玉兰 《四川气象》1997,17(1):20-23,19
由于特殊的地理环境及季风环流等因素,使四川盆中老旱区存在着降水偏少和降雨水适时的不利条件,加之风化剥蚀流失使不少旱地地始终处于幼龄化的发育阶段。而人口增长造成的过度垦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的严重程度,因此蓄水,改土、发展电能为基础的节水灌溉技术是制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64.
265.
五大连池药泉山矿水同位素与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耀德  王允鹏 《黑龙江地质》1997,8(4):108-113,122
  相似文献   
266.
康山“沥青脉”的成因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通过对康山固体可燃脉体产状、脉石矿物性质、构造发展史的综合分析,认为民因很可能是下寒武统荷塘组中的的软沥青和有机质,在加里东运动期间,由于区域应力体系的变化而爆炸运移形成的。康山脉石矿物是沥青和有机质,不是煤和无机物。沥青的源岩为下武统荷组富有机质的黑色泥岩、硅质泥岩、硅质岩。康山脉中的固体沥青和有机质,当初挤入时应呈塑性流动状态,康山沥青系由石油经热演化而成。  相似文献   
267.
次生孔隙是戴南组一段(E2d1)砂岩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其分布与油气聚集关系密切。本文在沉积、成岩作用研究基础上,探讨了次生孔隙成因机理,指出有机酸的溶解作用是形成戴南组一段次生孔隙的主要原因,并根据有机质成熟生烃和粘土矿物的转变导致的泥岩压实异常特征,进行次生孔隙的横向分布预测,取得了凹陷不同构造带次生孔隙分布与油气聚集规律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268.
黄河三角洲的边滩、心滩上发育了大量冲蚀沟槽(冲槽).这些冲蚀沟槽深数厘米至1m~2m,宽数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十几、二十余米,但以深数十厘米,宽数厘米至十余厘米,长数米者多见。形态多样,有直立板片状、直立楔状、“⊥”状、梯形状、“U”形状及树枝状等,其内有时被风成砂充填。经成岩作用后,它们便会转变成砂岩岩脉(岩墙、岩床)。因此,冲蚀沟槽的(砂)充填可能是一种砂岩岩脉(岩墙、岩床)的形成方式.  相似文献   
269.
王非  周新华 《地球学报》1997,18(Z1):126-128
本文通过对辽西及邻区中生代盆地火山岩稀土元素配分特征的研究及模拟运算,探讨了其岩浆成因及过程。结果显示南北岩区岩浆成因不同,南岩区岩源为MORB地幔和长期富集型幔熔融混合而成,北岩区为MORB和近期亏损型地幔熔融混合而成。  相似文献   
270.
长坑金矿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含矿复成因角砾岩带特征,金矿物,微量元素,,稀土,硫,氢,氧稳定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研究,确定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石炭统碳酸盐岩,滑脱断裂叠不合面为控矿构造,矿体主要赋存在复成因角砾岩带中,成矿流体以大气水为主,矿床成因属浅成低温热液矿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