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29篇
  免费   414篇
  国内免费   263篇
测绘学   127篇
大气科学   91篇
地球物理   260篇
地质学   1528篇
海洋学   18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29篇
自然地理   682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88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56篇
  2019年   99篇
  2018年   72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72篇
  2015年   92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28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19篇
  2010年   10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33篇
  2007年   111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91篇
  2004年   107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70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64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86篇
  1996年   61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33篇
  1992年   41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43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7年   1篇
  1946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3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1.
天津市湿地环境变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应用3S技术对天津湿地环境进行调查,结合地面采集的历史和现状数据,全面分析了天津湿地环境变迁的自然和人为因素。近一个世纪以来,天津湿地持续减少,天然湿地丧失殆尽,人为因素影响是天津湿地环境变迁的主要原因。城市拓展、经济开发对湿地的占用以及水环境污染是目前湿地面临的主要威胁。保护天津湿地要从搞好城市土地利用规划、调整产业结构、控制水污染、加强湿地保护区管理、尽快制定湿地保护法等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92.
王玮航 《地理教学》2004,(10):27-28
“中国的水系与河流”是中国地理教学中的重点章节,为加强学生“主动参与地理学习,发现问题、积极探究,逐步形成和发展学习地理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地图的能力,本节课确定(1)知识目标:即了解我国主要河流的分布,知道水系、流域、内外流河的概念,描述河流水文特征的基本内容。掌握秦岭-淮河南北河流的不同特征;(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深入研读地图的能力,训练综合运用不同类型地图推测地理特征的技能;(3)  相似文献   
93.
玛纳斯河流域50年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开发和经济发展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典范, 以不同时相的卫星影像、土地利用图和地形图为数据源, 借助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先进技术, 恢复了玛纳斯河流域过去50年来6个时期(1949, 1962, 1976, 1989, 1999和2001年)的绿洲分布格局和动态演化过程. 研究表明, 按照绿洲年扩张速率, 该流域的绿洲扩张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 1949~1976年为绿洲化阶段, 因人口急剧增加, 耕地面积急剧扩大, 绿洲总面积从1949年的156.385 km2扩张到1976年的3639.491 km2; 1976~2001年为城市化阶段, 耕地面积扩张速率减缓, 城市化进程加快, 2001年绿洲总面积为5042.440 km2. 随着绿洲耕地面积的持续扩大, 大量河水被引入到灌渠或平原水库中, 使进入尾闾湖泊的河水逐渐减少, 并最终导致尾闾湖泊干涸; 同时不合理的灌溉也造成绿洲内部低洼地带的大量耕地出现盐渍化现象, 部分耕地被撂荒. 分析可知, 过去50年来玛纳斯河流域绿洲扩张及生态环境演变是由高强度的人类活动造成的, 玛纳斯河下游河水断流以及尾闾湖泊干涸对近距离的沼生植被具有重要影响, 而对较远距离的荒漠植被并没有太大影响; 相比而言, 未来玛纳斯河流域的发展必须解决农牧业的结构调整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等关键问题, 这样才能抑制绿洲外部的荒漠化进程和内部盐渍化问题, 促进天山北坡绿洲经济带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4.
杨军义 《探矿工程》2005,32(12):52-53
马钢(集团)总公司南山矿业公司凹山露天采场泄水钻孔为全基岩超深大口径钻孔,介绍了其钻头、泥浆、钻进参数的选用及采取的一些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95.
松花江上游地区汞污染的化学生态效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宁  朱颜明  朴明玉  孟丹 《地理科学》2005,25(6):737-741
采样分析了吉林省东部松花江上游金矿开采区及其附近水、土壤、动植物及河流沉积物样品中汞的含量,发现河流沉积物中汞的污染相当严重;受其影响当地的植物和两栖类动物——中国林蛙体内总汞和甲基汞含量也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表明,林蛙内脏对汞的富集能力大于肌肉;秋季对汞的富集大于春季;河流沉积物中甲基汞的含量与林蛙体内甲基汞的含量有较好的正相关。汞污染的来源与区域内个体金矿的滥采滥排有直接关系,表明人类活动所产生的有毒重金属在地表过程中出现了化学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6.
远源细粒辫状河广泛发育于河流的中下游,其形成的致密储层是深入挖潜油气面临的挑战。结合现代远源细粒辫状河演变的遥感记录影像,运用基于泥沙水动力学的沉积过程数值模拟软件Delft3D正演远源细粒辫状河的生长演化过程,并探讨物源供给对远源细粒辫状河形态的影响,深入剖析和解释远源细粒辫状河心滩坝演化与河流分叉的交互作用和沉积过程,并进行了现代沉积验证。研究表明:①河道沿下游方向由窄变宽是触发远源细粒辫状河形成的主要地形条件。河流流速和河岸牢固程度是决定河流宽度的重要因素。②远源细粒辫状河心滩坝演化与河流分叉的交互沉积过程是心滩坝泥沙与河流流水交互作用的沉积演化过程。心滩坝泥沙与河流流水交互作用具体包括泥沙在河流中的沉积作用和河流对泥沙的侵蚀作用。③远源细粒辫状河心滩坝演化与河流分叉的交互沉积过程包括3种:河道内心滩坝加积导致河流分叉、心滩坝与河岸分离导致河流分叉、心滩坝的局部冲裂分解导致河流分叉。该研究丰富了远源细粒辫状河沉积理论,并且有助于分析远源细粒辫状河沉积相的储层空间展布规律并应用于油气的深入勘探开发。   相似文献   
97.
分析了内陆河流域点云数据的特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级网格模型的河流边缘提取算法。首先将目标区域按网格窗口大小进行逐级分层,并建立层级继承关系;然后计算网格的平均高程、平均反射强度、点云密度等参数,利用8邻域判决算法、面积阈值算法和河流连通性原则确定水体网格;最后对河流边缘网格的水体点数据进行提取,确定河流边缘。实验数据表明,该方法能够准确对河流进行提取。  相似文献   
98.
通过对发源于北祁连造山带北段、中段、南段河流沉积物地球化学与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组成的系统研究,确定河流沙、泥沙质微量元素平均组成与大陆上地壳平均值基本一致。一般沙质成分由于石英的稀释作用使其微量元素含量稍低于大陆上地壳平均值,泥沙质成分的微量元素含量一般稍高于大陆上地壳均值。北祁连造山带河流碎屑沉积物As、Sb、Cu、Zn等元素的平均含量明显高于大陆上地壳的平均含量,可能指示北祁连硫化物矿床成矿具有良好的前景。河流碎屑沉积物Sm-Nd同位素组成得到的Nd亏损地幔模式年龄为1.89~1.12Ga,平均为1.68Ga;北段、中段河流沙质部分的Nd同位素亏损地幔模式年龄比相对较细的泥沙质部分的老,说明河流近源古老地壳基底组分更多;而南段的部分河流则相反,说明近源有更多的新生地壳组分。锆石U-Pb年龄结果表明,北祁连造山带最强的岩浆作用发生于新元古代—晚古生代早期(650~400Ma),此期间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31%,它们主要记录了北祁连洋壳的俯冲消减、陆-陆碰撞及碰撞后的壳内岩浆作用过程。太古宙古老基底组分在北祁连造山带存在,但所占比例极低,它们可能以碎屑组分存在于古元古代的北大河岩群等变质基底中。新太古代到古元古代(2700~1700Ma)期间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34%,此期间是北祁连基底的主要形成阶段。古元古代末到新元古代(1700~650Ma)期间形成的锆石占全部锆石的17%,它们可能代表着古祁连洋盆的主要形成阶段。锆石Hf同位素组成确定的北祁连由亏损地幔增生物质到地壳主要发生于3.2~2.0Ga、2.0~1.0Ga这两个时间段,650Ma以后基本没有增生地壳组分的加入。不同地段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有些差别,北段的北大河中最老基底组分所占比例最高,而南段河流中的古老基底组分比例相对较低,印证了古祁连洋是从东南向西北拉开的过程,西北段在俯冲消减及碰撞过程中有较多古老地壳基底组分的参与。晚古生代晚期—三叠纪期间北祁连仍存在较弱的岩浆作用。由Nd同位素比值与Nd含量、Na_2O/K_2O比值之间的关系进一步证明北祁连河流沉积物是最古老的基底长英质组分、较老的基底镁铁质组分或其熔融产物、古祁连洋壳镁铁质组分或其熔融产物三者混合的产物。  相似文献   
99.
李小妹  严平  吴伟  钱瑶 《沉积学报》2016,34(4):615-625
通过对克里雅河、毛布拉格孔兑以及西拉木伦河三流域的河流-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7种常量氧化物以及15种微量元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流域之间或不同河段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均可以概括为较稳定的铁锰矿物、较不稳定的长石类和方解石(白云石)类等硅酸盐矿物以及稳定的稀土元素和重矿物等类别;河流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西向东三个流域沿河地表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富集与迁移程度呈递增趋势,化学风化程度增强;流域内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上游至下游,样点化学组成均愈变复杂,不同河段或不同河岸沉积物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与其物源、地貌格局以及水分条件等因素有关;自河床至阶地,不同地貌单元地表沉积物化学元素呈相异的递变规律,这与在距离河道远近不同,物源、动力因素的分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0.
侯家窑遗址位于泥河湾盆地西北部,自发现至今,历经40余年,但遗址年代和古人类生存环境问题仍悬而未决。本文基于地质地貌观测、电阻率测深、高程测量等工作,试图通过遗址区地层结构和古河流发育情况研究,阐释上述问题。结果如下:①伴随着泥河湾古湖的快速萎缩,在侯家窑遗址区发育了一条源自北部熊耳山、宽逾1 km的古河流。它形成于240 ka B.P.前,消亡于晚更新世初,发育历史贯穿了侯家窑古人类生存阶段的始终。②遗址古文化遗存不是埋藏在湖相泥河湾层中,而是埋藏于距今约224~161 ka的牛轭湖沉积层和壤化黏土层内,表明古人类在此倚河而居长达6万年。③遗址区面向东南的宽阔圈椅状地形,为古人类生存造就了相对温和舒适的地理环境;古河流既为古人类提供了水源,良好的流域生态环境也给古人类提供了富足的食物;熊耳山既是古河流源地,也是优质石料产地,古河流将石料搬运至遗址附近,石器制作便利。因此,在寒冷气候条件下生活的古人类,选择生境较好的侯家窑遗址区倚河而居势成必然。④遗址区古河流发育在易遭侵蚀的泥河湾湖相沉积层之上,河水泥沙含量高、浑浊,唯有遗址附近的牛轭湖区水流缓滞、清澈,而且植物繁茂,是各类动物优先猎食和饮水的地方。但牛轭湖独特的地貌特点,使动物们在急迫情况下难以逃脱,古人类此地围猎,远较他地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