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4篇
  免费   249篇
  国内免费   307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25篇
地球物理   135篇
地质学   1050篇
海洋学   156篇
综合类   86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5篇
  2018年   52篇
  2017年   43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6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65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77篇
  2010年   76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66篇
  2006年   69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7篇
  2001年   3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4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8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23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4年   3篇
  1943年   1篇
  1939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雅泸高速公路青杠咀特大桥泸沽岸桥台与岗子上隧道进口衔接段位于大渡河右岸上部冰积扇上,由于瀑布沟水电站的蓄水将使岸坡前缘约1/4部分没于水下。对整个岸坡影响较大的岩土体主要是由上-中更新统冰积、冰水沉积层组成的冰水堆积物,这类岩土体在水的作用下,其物理力学性质和强度将会发生显著变化,弱化工程性状,从而影响岸坡的稳定性及桥台布置。可以预见,对岸坡起主要影响作用的外部条件就是水的作用,库岸再造将是影响岸坡稳定性的控制性因素。本文以岗子上隧道进口岸坡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岸坡工程地质条件、岩土体结构及物理力学特性、岸坡影响因素的分析,深入研究了瀑布沟电站水库蓄水后引起的库岸再造对岸坡稳定性的影响。并采用卡丘金法、两段法(多段法)、极限平衡分析法对库岸再造影响宽度进行预测。3种方法的预测结果表明:瀑布沟电站蓄水后该段岸坡各个不同部位均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塌岸破坏。根据该库岸岸坡的结构特点和3种方法的适用条件,提出对库岸岸坡不同梯段需要采用不同的预测方法综合预测,即对于水下岸坡可按两段法预测,而对于水上岸坡可综合考虑卡丘金法和极限平衡法的计算结果。对于类似库岸岸坡的稳定性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综合利用钻井、地震、岩心及区域地质资料,对渤中西环Bz3区的古沟谷和坡折带类型及特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重点分析了不同坡折带类型在基准面旋回变化中对沉积体系的控制作用.并对有利的储集相带和区带进行了初步预测.研究表明,BZ3区存在U、V、W三种类型的沟谷和高位、低位、挠曲3种类型的坡折带,发育于Ⅰ台阶上的三角洲前缘相和Ⅱ...  相似文献   
993.
东海陆坡海底峡谷-扇体系沉积特征及物质搬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多波束和高分辨率地震资料,分析了东海陆坡广泛发育的海底峡谷-扇体系的沉积地层结构,讨论了海底峡谷-扇体系内部主要的沉积物搬运方式、沉积特征和典型沉积环境.结果表明,海底峡谷是上陆坡沉积物质向下搬运的主要通道.海底峡谷段上部以侵蚀作用为主,局部堆积具丘状或透镜状外形的滑塌体或滑坡体;海底扇沉积开始于海底峡谷的出口,地...  相似文献   
994.
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微地貌特征及其海床侵蚀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旁侧声纳图像和多波束水下地形测量清晰地揭示了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4种微地貌形态,分别为冲沟、凹坑、沙波、光滑海底。金山深槽内海底扰动、切割十分强烈,微地貌以冲沟、凹坑为主,局部成沙波片发育。深槽外缘的水下平地微地貌特征主要表现为光滑海底和冲沟交替出现,局部也有沙波分布。旁侧声纳图像和底质综合分析表明杭州湾北岸水下地貌面貌是水动力和泥沙来源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冲沟、凹坑和沙波代表的水流方向与涨潮流方向一致,指示了强劲的潮流对海床的侵蚀和改造;另一方面,由于底流水动力较强、底质沉积物粒径较细,冲沟得以普遍发育,而沙波仅在局部的砂质海床中出现。水下岸坡微地貌分布显示了海床侵蚀与地貌格局和水深条件密切相关,表现为主槽内冲刷和改造后再沉积作用较强,主槽外缘的水下平地冲刷作用明显变弱,出现弱能条件下的光滑海底;水下平地中,浅水区冲沟较为发育,深水区则以光滑海底为主。总体而言,杭州湾北岸水下岸坡侵蚀性微地貌广泛分布,海床处于侵蚀状态。  相似文献   
995.
现有的3D-GIS空间数据结构在构建地下数据及地上-地表-地下三维空间对象一体化表达方面存在不足.本研究扩展了传统GIS三维空间数据结构,提出了地上-地表-地下三维空间对象一体化表达模型,并在关键技术研究基础上,用C#+OpenGL实现了模型可视化,并实现了地上-地表-地下三维空间对象浏览,查询、剖面分析等功能.此研究...  相似文献   
996.
针对黄土高原梯田可视化问题,以往的相关研究基本解决了水平梯田的三维可视化,但关于坡式梯田的研究尚为空白。坡式梯田因其具备更加突出的人工微地形特性,难以通过传统的DEM可视化方法实现其三维可视化。该文提出了多尺度DTM叠加法,利用偏移线法、高程增量法等方法提取田埂坡度特征,将研究区的低分辨率格网DEM(G-DEM)、坡式梯田分布区的高分辨率坡度DTM及G-DEM融合为一体,对坡式梯田进行三维叠加可视化。与传统G-DEM可视化方法相比,多尺度DTM叠加可视化法不仅所需数据存储量更小,而且具备更加逼真的坡式梯田三维可视化效果,能够有效显示坡式梯田的平坦田面和陡直田埂,是对基于DEM的梯田地形三维可视化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997.
目的 研究枸骨Ilex cornuta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凝胶等柱色谱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对枸骨叶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谱数据结合理化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了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R,3S,4S)-4-(4-hydroxy-3-methoxybenzyl)-2-(5-hydroxy-3-methoxyphenyl)-3-hydroxymethyl-tetrahydrofuran-3-01(1)、大黄素甲醚(2)、11-酮基-α-香树脂棕榈酸酯(3)、羽扇豆醇(4)、30-醛基羽扇豆醇(5)、乌索醇(6)、3β-羟基-乌索-11-烯-13β(28)-内酯(7)、乌索酸(8)、β-谷甾醇(9)、胡萝卜苷(10)、坡模酸-28-O-β-D-葡萄糖苷(11)、长梗冬青苷(12).结论 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冬青属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1和12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98.
格尔木河小干沟坡积沉积特征与古环境重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格尔木河小干沟坡积剖面的地质地貌环境、宏观沉积构造、石英砂SEM结构特征及年代学研究揭示出该区坡积的沉积特征和坡地环境演化过程.格尔木河流域普遍存在坡积上覆风尘堆积,下部坡积代表坡面片流过程盛行,反映较湿润的气候环境,上部风尘堆积则代表风沙过程盛行,反映较干旱多风的气候.小干沟坡积物石英砂SEM结构特征组合不同于其它沉...  相似文献   
999.
李桂宣  薄天利 《中国沙漠》2011,30(3):661-664
 采用FLUENT软件对沙丘迎风坡风速加速过程进行计算,研究沙丘高度、来流风速、迎风坡角度和曲率对迎风坡加速因子的影响,结果显示,来流风速和沙丘高度对加速因子的影响不明显,迎风坡曲率和迎风坡角度对加速因子有明显的影响,并给出加速因子随曲率和迎风坡角度变化的拟合公式。  相似文献   
1000.
南海中沙群岛以北至陆坡表层沉积物碳酸钙含量的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南海北部(16°―20°N、114°―116°E)区域、285~4 175 m水深范围内78个表层样进行了碳酸钙含量分析。表层样碳酸钙含量变化范围是1.3%~87.8%,平均约25.6%;碳酸钙含量具有随水深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北部陆坡和中沙北海岭,碳酸钙含量突然变小的界面分别位于水深约3 000 m、3 250 m处。中沙北海岭碳酸钙含量40%等值线水深变化介于2 500~3 900 m之间,北部陆坡碳酸钙含量20%等值线水深范围约为2 180~3 515 m;碳酸钙含量10%等值线水深变化相对较小,在16°~17.5°N和17.5°~20°N范围内平均水深分别约4 009 m、3 551 m。研究区碳酸钙溶跃面可能位于水深约3 000 m处。18°N以北区域比18°N以南区域的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且二者间陆源物质稀释作用强度的差异随水深从2 000 m增至3 000 m而逐渐减小,在水深超过3 000 m后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