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41篇
  免费   572篇
  国内免费   791篇
测绘学   25篇
大气科学   129篇
地球物理   274篇
地质学   2252篇
海洋学   558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63篇
自然地理   199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82篇
  2021年   10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79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71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89篇
  2011年   196篇
  2010年   178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177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53篇
  2005年   134篇
  2004年   157篇
  2003年   109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7篇
  2000年   101篇
  1999年   102篇
  1998年   86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45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9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58年   2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7篇
  1943年   2篇
  1936年   1篇
  1927年   1篇
  192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62 毫秒
991.
苏北古潜山类型与油气藏形成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苏北地区古潜山油气藏勘探无重大发现的原因,主要是构造变动大、断裂发育、今构造不一定是古构造、圈闭落实程度低,储盖层条件具不确定性、对油气藏配套史认识不足等。尤其是古生界与新生界烃源岩之间夹了一套巨厚的中生界,从而形成了与任丘古潜山油气藏不同的特殊的苏北古潜山构造格局,为了避开这套地层,苏北地区古潜山的勘探方向,应以寻找新生界盆地箕状凹陷陡断裂带一侧的断块山为主:在断阶带的高台阶部位,古生界与新生界以断层方式直接接触,既有油源条件又有良好封盖效果,可形成较好的古潜山油气藏模式,主要有利地区有真武—许庄地区、荻垛地区、陈堡地区、杨村断裂带、龙岗次凹等。另外,至今仍为构造高的晚白垩世浦口期沉积地貌隆起或晚白垩世赤山期末构造隆起的古构造风化带,也会有较好的构造形成与油气运移的配套关系,并应处于晚燕山期“二次生烃”有利运移指向区,如盐城地区。  相似文献   
992.
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三角带及其油气潜力   总被引:6,自引:5,他引:6  
塔里木盆地库车褶皱冲断带克拉苏构造带在古近系膏盐岩之下发育克拉苏三角带。克拉苏三角带发育时代约在中新世中期,位于古近系膏盐岩和侏罗系煤系之间,为Ⅱ类三角带。上新世时,该三角带底部被突破,库车褶皱冲断带前缘扩展至秋里塔格构造。克拉苏三角带的发展与超压封套的发和有关;突破层位在伊-蒙混层向伊利石的转换边界。克拉苏三角带深层是有利的油气勘探目标。  相似文献   
993.
解启求  周中毅 《地球科学》2002,27(6):767-769
通过热解动力学模拟实验,对塔里木盆地塔参1井奥陶系干酪根的热演化过程进行了模拟,以此基础上利用KINETICS软件求取干酪根镜质体反射率(R0)的生成动力学参数,并结合塔参1井的沉积埋藏史,计算塔参1井寒武-奥陶系的古地温,这对于研究塔里木盆地下古生界高过成熟烃源岩的古地温是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994.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成藏年代与成藏特征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点,早期形成的油气藏普遍受到后期不同程度的调整改造,以晚喜马拉雅期调整改造最为强烈.目前发现的古生界海相油藏主要为晚海西期形成的原生油藏,而中生界海相油藏以及部分古生界海相油藏则主要为燕山期特别是晚喜马拉雅期古油藏发生调整而形成的次生油藏.造成塔里木盆地海相油气藏普遍出现晚期调整的原因,一是中新生代特别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构造变动和断裂活动,二是晚喜马拉雅期强烈的气侵作用,克拉通区圈闭幅度普遍较低也是其易发生调整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构造相对稳定的继承性古隆起和古斜坡区,是塔里木盆地寻找大-中型海相原生油藏的主要地区,其中以塔中隆起及其北斜坡、轮南凸起及其南斜坡和西斜坡、麦盖提斜坡以及哈得逊隆起最为有利.  相似文献   
995.
塔里木盆地阿瓦提—满加尔低梁构造特征和形成演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阿瓦提-满加尔低梁是介于阿瓦提凹陷与满加尔凹陷之间一个特殊的隆起构造,其在东西向上表现为宽缓的隆起形态,而在南北方向上则为凹陷面貌。该区沉积盖层可分为下、中、上3个构造层。下构造层由震旦系-泥盆系构成,所谓阿-满低梁主要即发育于该构造层。上构造层由白垩系-第四系构成,构造形态为-北西倾斜坡。由石炭系-三叠系构成的中构造层则是上、下构造层构造形态的过渡,总体上仍呈西北倾。阿-满低满自前震旦纪末塔里木运动以来经历了4大演化发展阶段:震旦纪-泥盆纪阿-满低梁形成发育阶段、石炭纪-三叠纪阿-满低梁改造阶段、侏罗纪-早第三纪北东倾斜坡发育阶段与晚第三纪-第四纪现今构造形成阶段。  相似文献   
996.
李毓芳  吴金跃等 《地质论评》2002,48(3):272,323-272323
1 新疆石油局根据地矿局叶城玉力群浅钻中轻质原油信息3年头口探井发现柯克亚高产油气田 椐《新疆通志》第九卷地质矿产志的大事记载,1974年12月,地质局二大队在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皮山—叶城普查自然硫,在玉力群构造上浅孔中采到油砂样品,经石油局分析确定为轻质原油。1975年3月28日石油局致函地质局,赞扬二大队对玉力群液态原油的发现,对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同年4月燃化部石油勘探开发组致函地质局,感谢提供玉力群普查钻孔的含油显示资料,为玉力群构造和叶城凹陷开展油气普查勘探提供了重要线索。据王秋明(1992)回忆,1975年石油局地质调查配合电测深,查明了该构造深部有隆起,1976年2月勘定柯参1号井,5月开钻至1977年5月17日钻至3783.1m新第三系中新统地层,地下高压岩石颗粒间饱和凝析油滴,在短时间内,突然释放发生特大油气井喷,井底高压油气流呼啸冲向天空,其声震耳欲聋,大地为之颤抖,原油跌落地面,防护不严,引起  相似文献   
997.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奥陶系大型油气藏形成条件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31  
林忠民 《地质论评》2002,48(4):372-376
塔河油田位于塔里木盆地北部沙雅隆起阿克库勒凸起的西南部,它是在长期发育的阿克加勒鼻状古隆起基础上形成的下奥陶统盐碉岩溶-缝洞型大型油气田。受区域构造-沉积背景控制,塔河地区下奥陶统属于碳酸盐岩开阔台地环境,一直处于继续性隆起状况,是油气运聚的长期指向区,并经历了多欠的构造运动。岩溶作用和成岩作用的叠加改造,形成了具强烈非均质性的岩溶-缝洞型储层,油气主要赋存于距风化壳不整合面200m范围内的岩溶缝洞系统中。勘探成果表明,长期发育的继承性古隆、丰富的多油源供给、强烈非均质性的岩溶-缝洞型储层及优良的储盖配置、多层次和多类型圈闭的广泛发育、以及由岩溶缝洞-断裂-不整合面组成的疏导体系,是形成塔河大型油气田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998.
叠合盆地构造变动破坏烃量研究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叠合盆地内源岩生成的烃量在运聚过程中只有1%-10%左右的油1‰-10‰左右的气能够富集成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资源。除源岩残留、储层内滞留、区域盖层形成前排失、地下水喾解和扩散外,构造变动是造成烃类损耗和破坏的重要原因;探讨构造戏量的研究方法对于油气资源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主要有三种形式:剥离区域盖层、切断区域盖层的连续性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构造变动破坏烃量随构造变动强度(剥区或盖层的面积、错断区域盖的距离和破坏圈闭的有效容积百分)增加、构造变动前研究区有效运移烃量以及构造变动过程中区域盖脆性增强而增大。本文探讨了构造破坏烃量的研究方法,建立了构造变动破坏烃量与上列三因素的定量关系模式,并将其成功地应用于塔里木分地。  相似文献   
999.
塔里木盆地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发现有大量运移沥青及有机包裹体。本研究应用地质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对该区沥青及有机包体进行了研究,探讨了其与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关系。结果表明这些沥青与有机包裹体可大致划分为三期 :这三期沥青反射率分别是 :1.2 0 %~ 1.35 %;0.80 %~ 0.95 %;<0.0 5 %;与之对应的三期有机包裹体特征是 :黄绿色荧光,共生盐水溶液包裹体均一温度为 80~ 90℃;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6 0~ 70℃;兰绿色荧光,均一温度 10 5~ 15 0℃。沥青与有机包裹体是油气生成与运移的直接证据。轮南低隆起早古生代地层中这三期沥青与三期有机包裹体的大量发现,说明在该区曾出现过三次较大规模油气生成与运移。结合该区埋藏史,受热史推断出这三期油气运移与聚集发生在晚志留世-早泥盆世,白垩纪-早第三纪及晚第三纪。本研究成果为该区油气藏的成因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000.
塔北地区化探遥感技术探测油气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油气藏上方烃类微渗漏,可引起附近地表物质的物理与化学性质变化,形成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异常,这为遥感技术直接探测油气藏提供了可能。作者在本文中以地物波谱测试、TM、NOAA卫星资料为信息,以石油地质理论和烃类垂向微渗漏理论为指导,阐述了塔里木盆地北部地区,应用化探遥感技术寻找油气藏的方法及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