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5篇
  免费   647篇
  国内免费   717篇
测绘学   38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91篇
地质学   1796篇
海洋学   315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128篇
自然地理   33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68篇
  2022年   69篇
  2021年   82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91篇
  2018年   57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03篇
  2012年   139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123篇
  2006年   107篇
  2005年   104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91篇
  2001年   109篇
  2000年   99篇
  1999年   94篇
  1998年   102篇
  1997年   92篇
  1996年   90篇
  1995年   77篇
  1994年   67篇
  1993年   81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50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7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5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4年   2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51.
152.
本文搜集江苏台网1982年-1987年2月间发生在江苏及其邻近地区103次地震的1047个P_n数据,经过静校正和质量分类,重新计算了震中距.选择灌云台为参考台,对一次地震的P_n数据,其它台均减去参考台的数据,成功地消除了与震源参数不确定有关的误差.处理中采用质量加权,获得了上地幔平均速度、大部分台P_n残差以及不同方位上P_n视速度估计值. 按Backus给出的波速各向异性的公式,求出江苏地区P_n速度与方位之间有2%左右的速度各向异性,最大方向和对称方向近南北,最小方向为北东东.推断其成因是由于白垩纪至第三纪期间壳下岩石圈北南向流变引起橄榄石晶体从优定向的结果.这为苏北盆地及下扬子碳酸盐岩地区地质构造形成发展动力学的建立提供了有利的深部依据.  相似文献   
153.
地台活化与层控铅锌矿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介绍大多数层控铅锌矿床是产在半封闭沉积盆地碳酸盐岩中,属同生沉积成因。在地台活化时期,由于扬子地台西南缘从稳定地块转向活化。在构造-岩浆作用时期,火山喷气导致了金属聚积。因此,所有的矿床均表现出受超壳大断裂控制,这些矿床可认为是同生沉积-火山喷气成因。  相似文献   
154.
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壳—上地幔的结构构造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以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讨论川西北龙门山—邛崃山地区地壳—上地幔结构构造特征。区内地壳分上、中、下三层。岩石圈西厚东薄。首次发现存在壳内低速—低阻层,推断由糜棱岩化花岗质层所引起,是区内主滑脱面。其上构造岩席,在断面上呈西厚东薄的“楔形”。提出彭灌杂岩属中地壳组分,由西北向东南逆冲达50余km。在区内西部,纵向上存在相互直交的“立交桥式”构造。在映秀断裂带东南侧,显示爆炸地震纵波三角形异常和大地电磁测深高阻异常,它们似由川中克拉通西北部前寒武纪岩浆杂岩所引起,对川西北高原隆升起了砥柱作用。 根据波速度、电性资料,结合区域地质、重磁和天然地震等特征,可将区内划分出4个构造单元。最后简述该区的构造演化。  相似文献   
155.
地台活化与层控铅锌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忻耕 《矿物岩石》1990,10(1):43-51
本文主要介绍大多数层控铅锌矿床是产在半封闭沉积盆地碳酸盐岩中,属同生沉积成因。在地台活化时期,由于扬子地台西南缘从稳定地块转向活化。在构造-岩浆作用时期,火山喷气导致了金属聚积。因此,所有的矿床均表现出受超壳大断裂控制,这些矿床可认为是同生沉积-火山喷气成因。  相似文献   
156.
157.
158.
中国38亿年古陆壳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相似文献   
159.
最近5-6年主要由于高质数字地震资料而使得对地球内部构造的了解有了很大的进展。应用地球体波、面波及自由振荡的各种研究阐明了不同深度上的三维构造。然而,任何构造研究都受到对用于探测构造的波长分辨力问题的限制。在这方面,比如由体波得到的模式代表着由面波或自由振荡获得的那些不同尺度的平均值,它应包括了更详细的结果。不过我们经常发现对于各种结果的解释就象它们给出的是对三维地球中地震速度进行的点估计。本文中我们回顾每种类型资料是如何提供给我们有关地球构造的信息以及如何依据其分辨力与误差进行解释。三维构造研究中出现的最明显的特点之一即为与地表地质相对应的近地表速度的变  相似文献   
160.
华北东部地区上地幔运动与盆地形成关系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春华  廖素琼 《地震地质》1991,13(3):276-282
在综合分析华北东部深部构造、盆地构造及其动力学特征等资料的基础上,运用离心技术讨论了该区盆地形成机制与上地幔运动的关系。这种离心技术采用物质密度差代替温度差是一种新的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表明,上地幔对流、上地幔隆起(或底辟)以及重力均衡作用产生了华北地壳的单向引张力,从而导致箕状盆地的形成。 作者认为,华北东部地区盆地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源与上地幔的运动和重力作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