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06篇
  免费   535篇
  国内免费   1534篇
测绘学   39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9篇
地质学   4335篇
海洋学   23篇
综合类   182篇
自然地理   36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95篇
  2022年   131篇
  2021年   119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149篇
  2018年   148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73篇
  2015年   162篇
  2014年   232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30篇
  2011年   265篇
  2010年   172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17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18篇
  2002年   107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92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02篇
  1995年   103篇
  1994年   87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67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72篇
  1989年   55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4篇
  1972年   2篇
  194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61.
东准库布苏南岩体LA-ICP-MS锆石U-Pb测年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时代为(287±2)Ma,MSWD=0.15,包体年龄为(286±3)Ma,MSWl3=0.22,两者在误差范围内完全一致,表明花岗闪长岩和暗色微粒包体是同时代形成的.包体是岩浆混合作用的产物.是过冷的镁铁质岩浆混入到中酸性岩浆中经快速冷凝的结果.在岩浆混合过程中,基性的包体岩浆和中酸性的寄主岩浆通过化学扩散发生成分交换,使包体受到了花岗闪长质岩浆的改造和同化.这可能就是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及其包体LA-ICP-MS锆石U-Pb年龄相同的原因所在.库布苏南花岗闪长岩形成的时代属于东准噶尔后碰撞深成岩浆活动的范围330~265Ma,略晚于东准噶尔乌伦古河碱性花岗岩和卡拉麦里碱性花岗岩的形成时代(300 Ma左右),均为准噶尔周边地区后碰撞岩浆活动的产物,其形成和演化标志了准噶尔地区后碰撞幔源岩浆底侵作用导致大陆地壳垂向生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962.
广西王社铜钨矿床的Re-Os同位素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蔺志永 《地质学报》2008,82(11):1565-1571
广西王社铜钨矿床主要类型是斑岩铜钼矿,叠加有石英脉型黑钨矿,Cu、Mo和W都可利用,其中Cu的平均品位在0.3%以上。本文利用ICP-MS测试技术获得高精度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年龄值,结果表明,王社铜钨矿化模式年龄为94.9~96.3Ma,等时线年龄93.8±4.6Ma,属燕山晚期。与成矿有关的昆仑关岩体以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及后期花岗斑岩墙穿插,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黑云母花岗岩SiO2含量68.6%~72.1%,花岗斑岩脉为73.8%;Al2O3含量前者为14.16%~14.75%,后者14.07%;全碱含量前者6.78%~8.15%,后者8.1%;且均显示出K2O>Na2O的特征。初步推断该成矿带燕山晚期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为岩石圈伸展。  相似文献   
963.
在云南个旧地区发育大量与成矿时空密切相关的侵入岩.个旧东区的老厂-卡房花岗质岩体为-隐伏的花岗岩体,侵入于三叠统个旧组碳酸盐地层中,岩性主要为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是个旧地区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花岗岩体之一.岩石的ACNK值大多在1.0以上,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U、Th含量较高,应归属于HHP花岗岩,岩石类型属于S型花岗岩,但经历了高度的分异和演化;Rb/Sn-Rb/Ba与CaO/Na2O-Al2O3/TiO2图解均暗示岩石的源区性质为由粘土岩所派生的岩浆.锫石LA-ICP-MS定年结果表明,老厂-卡房岩体形成于85土0.85Ma.相当于晚白垩世.根据区域地质和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暗示个旧地区燕山晚期处于伸展构造背景.  相似文献   
964.
渗透变形或渗透破坏是由潜蚀强烈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特有的不良地质作用,本文结合某大型水电工程坝基存在的软弱夹层,在现场取样试验,研究了这些软弱夹层在渗透水流作用下发生渗透变形的方式和程度,并以试验成果为基础,根据水工建筑物的布置以及上下游水头差等条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模拟软弱夹层的水力梯度分布情况以及软弱夹层与上下两盘基岩中的水力梯度分布,为坝基防渗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65.
浒坑花岗岩侵入体位于武功山复式背斜东南翼,发育有大型的浒坑石英脉型钨矿床,其是武功山钨、铜、铋、钼多金属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浒坑白云母花岗岩精确的锆石LA-ICPMS U-Pb测年,测得其成岩时代为151.6±2.6Ma,属晚侏罗世,对应于华南中生代第一次花岗岩侵位事件(164~153Ma);其花岗岩岩浆的形成温度为676~695℃.通过浒坑花岗岩主微量元素结果的分析,认为浒坑白云母花岗岩属于高钾钙碱性系列,为准铝质-弱过铝质的分异S型花岗岩,其源岩为富粘土的泥质来源,形成于岩石圈伸展减薄环境.  相似文献   
966.
岩体冻融过程中水热耦合非线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程地质和岩土工程中所涉及到的冻害问题,在质能平衡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冻结岩体的热传导、水和岩体存在的热交换以及水热梯度共同作用下水分的迁移与转化,建立了水热耦合的非线性控制方程;对寒区大阪山隧道围岩的温度场和水分场进行数值模拟,并分析其水热耦合迁移规律.模拟结果表明:隧道围岩水分受冻结抽吸力和温度梯度的作用发生迁移,在隧道边墙处渗流速度最大;在考虑水分场时,隧道围岩的冻结圈将变薄,而且随着水分场中渗流系数的增大将更加变薄,水分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温度场的分布;为了减少冻害对寒区工程的破坏,应采取良好的保温措施.模拟结果与现有研究成果和工程经验类似.  相似文献   
967.
铁路设计施工中,铁路沿线危岩体的情况对铁路线位的走向及施工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对铁路沿线危岩体的监测,是铁路勘测中相当重要的工作。但山区的危岩体的监测工作难度大,且危险性高,传统测量方法无法完成。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出现,以其高效性、高精度、远距离非接触测量等优势弥补了传统危岩体监测方法的缺点。本文探讨了如何应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铁路沿线的危岩体进行监测分析的方法。  相似文献   
968.
内蒙古哈沙图北超镁铁杂岩体成因的地球化学制约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哈沙图北超镁铁杂岩体位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具小规模多岩相的特征,主要由蛇纹石化橄榄岩、橄榄二辉岩、角闪辉石岩、异剥辉石岩及石英闪长玢岩等组成的铁质超镁铁杂岩。岩体由两大系列岩石组成:第一系列岩石结晶粗大,具平坦型稀土元素分配模式,亏损Nb、Ta、Ti等高场强元素(HFSE)和Rb、Cs、Ba等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富集U和Rb,Zr,Hf及HREE等元素含量变化较大,为大陆地壳拉张环境下富集型岩石圈地幔较高程度熔融形成的岩浆经小规模分异后分期侵入原地结晶形成的,在每期岩浆结晶初期存在一定程度的堆晶作用。第二系列岩石呈致密太,磁铁矿含量较高,岩石风化表面呈黄褐色,亏损Rb、Cs、K、Ti,富集Nb、Ta、Pb、LREE,∑REE高,为初始洋壳下富集地幔较低程度熔融形成的岩浆结晶的产物。Nd同位素组成变化较小(^143Nd/^144Nd=0.5122-0.5124),两个系列岩石中分配系数相等的微量元素比值分别分布在两个区域,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该岩体为一长寿命的岩浆通道中不同源区、不同构造环境中不同期岩浆的堆积物,岩浆源区为EM1型富集地幔;表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在古元古代以来存在长期的陆壳增生事件,经历了拉张减薄、初始洋壳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69.
王刚  金峰  徐艳杰 《岩土力学》2001,22(3):343-346
建立适用于离散元方法的岩体构造面流变模型,在传统的离散元基本框架的基础上,引入积分型流变本构方程和粘性等效接触力增量并嵌入到离散元的计算流程中,成功地模拟了离散介质结构面的流变性质,通过对一个简单算例计算值和理论解的对比,验证了本模型有良好的精度,具有应用于岩质高边坡和离散块体系系统流变分析的重要前景。  相似文献   
970.
汉南超单元组合就位机制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汉南超单元组合是扬子陆块晋宁期同构造侵位的巨大岩基,其内部结构、构造、分布、形态极有规律,与区域构造一致。晋宁期区域近EW向走滑斜冲机制派生的NE向延伸的拉张环境为岩浆侵位提供了潜在的空间,深成岩体的就位机制是构造位置、构造运动量、岩浆脉动量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反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