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7篇
  免费   86篇
  国内免费   103篇
测绘学   5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30篇
地质学   520篇
海洋学   96篇
综合类   23篇
自然地理   1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1篇
  196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规则球粒堆积体的孔隙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郭仁炳 《地球科学》1994,19(4):503-503
以椭球堆积体为模型,求出圆球、扁球、长球、椭球4种堆积体的理论孔隙度极值相同,并导出了政府孔隙度的通式。认为理论孔隙度的大小仅与规则球粒的排列方式有关,当某一规则球粒堆积体受压而使该规则球粒变形为另一种规则球粒时,只要排列方式不变,其理论孔隙度也不变。  相似文献   
52.
陶一川  姜鹏 《地球科学》1995,20(3):314-321
从地质固体系统与流体系统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能量流、物质流的观点,系统地论述了建立烃类运移主要控制方程,即烃水两相拉格朗日型异常地层压力方程和饱和度方程,研制了开发了烃类运移数值模拟系统,阐明了该耦合系统的要素功能和求解方法,提供了改善系统模拟精度的措施,最后介绍了该模拟系统在松辽盆地东南隆起某测线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53.
戴联其  王家映 《地球科学》1995,20(5):589-593
在GIS支持下,本文设计了“分层建模,逐层评价,综合预测”的新思路,新方法,研究和建立了物、化探数字异常模型、多因素直接加权模型,多因素模糊综合评价预测模型。这对全面揭示各种异常分布特征与隐伏油气田和地质构造的,对指导生产、辅决策、确定油气田远景提供了很有前景的手段。  相似文献   
54.
本文介绍的油气勘查中的放射性测量,是一种油气普查新方法。它是利用油田上出现的负异常(或叫偏低场),反映了油气田的大体轮廓的基本原理进行的。前人及作者都取得了一定的工作成果。虽然取得了初步效果,但对机理等问题仍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相似文献   
55.
姜平 《福建地质》2005,24(1):25-32
在平潭—东山构造带南段深变质的东亚带和浅变质的西亚带的过渡带.出露一套变质变形特征极其复杂的动力变质岩系。其主体是一个由早侏罗世、晚侏罗世及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等组成的坑北复式岩体。该岩体可划分6个基本单元,并与区域上同时代侵入岩的谱系单位划分进行对比,归并为东山序列、古美山、漳浦超单元。该区发育三期韧-(脆)性变形及动力变质作用。据R1-R2图解及巴尔巴林岩浆构造分类.坑北复式岩体中各超单元(单元)侵入岩分别形成于不同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6.
从已发现的油气田看中国海相油气勘探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中国海相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是古生界碳酸盐岩,在漫长的演化历程中它的主要成藏类型是准原生型。对形成保存至今的工业油气藏来说,碳酸盐岩中有效烃源岩的总有机碳含量下限应≥0.5%,滨海相或海陆交互相煤系可对生烃作出重大贡献。碳酸盐岩中的储集体受裂缝—岩溶发育程度的控制而分为三种基本类型:(1)以孤立的缝洞储集体为主者称纳溪型,各储集体内的流体性质、压力均可有不同;(2)各储集体间相互连通从而有统一的压力和气、油、水界面,若其似块状者称任丘型,若其似层状者则称威远型;(3)居于这两个端元间的过渡类型为塔河型,其各部分之间的流体性质和压力可有一定差别,无统一油水界面。应注意对似层状储集体的勘探研究,保存条件的好坏对海相油气田有决定性的意义。在分析复杂的多期成藏史中,要注意古隆起和晚期成藏的辩证关系。我国的海相油气勘探有难度,要重新评价有效和高效烃源岩,从较浅部和次生油气蒇入手逼近油气源,寻找主力油气藏,要重视岩性圈闭和各构造(形变)层间的不吻合性。中国的海相油气勘探方向可分为优先勘探、立争突破、劣中选优三个层次。  相似文献   
57.
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层序地层与油气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立  付荣 《古地理学报》2001,3(1):71-77
辽河盆地为中国东部大陆裂谷渤海湾裂谷系的北延部分,是中、新生代发育起来的断陷盆地。 东部凹陷北段是辽河盆地的一部分,也有人将其称为裂谷段,具典型的裂谷盆地的发育特征。经过多条横切构造走向的剖面研究,证实了东部凹陷北段为复式断陷,断陷的走向与盆地走向基本平行。所谓的复式断陷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半地堑以某种方式组合而成,在一定时期内,相邻的次一级半地堑各有独立的沉积物供给系统,但当各个次级半地堑充填满以后,相邻的次级地堑具有统一的物源供给系统和水系联通特征,以较大的整体断陷形式继续发育。在控盆断裂一侧的断陷内层序发育较全,而斜坡及边缘地带层序发育不完全,通常缺失低水位体系域或水退体系域。复式断陷不同断陷内的层序,主要受旋回内不同级别幕式构造运动和气候周期性变化的控制,两者的共同作用影响着湖平面的升降和可容空间的变化。由于相邻断陷对物源侵入的阻挡作用,在一定的时期内,各断陷发育独立沉积体系和构造部位的差异,导致了层序地层格架内生储盖层及其组合的发育差异。厚度最大的密集段发育在TST与HST之间,是区域性的生油岩; LST,TST底部,HST顶部、RST通常构成有利储层;密集段也通常成为较好的盖层。在上述因素的作用下,东部凹陷北段复式断陷湖盆中的油气,主要富集在有利构造岩相带的水退体系域、水进体系域和低水位体系域中。层序地层格架内油气藏类型及发育规模存在一定的规律:在缓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地层超覆型油气藏、地层不整合遮挡油气藏;在陡坡一侧的断陷内,易形成透镜状油气藏、背斜油气藏,起决定作用的是生储盖层的发育状况及其与有利的构造圈闭条件的配置关系。  相似文献   
58.
生物礁与油气田、金属矿床的相互关系讨论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生物礁因其高孔渗特性而往往成为高产油气井、大型油气田的极好储集体。生物礁与礁硅岩套形成的地质背景、岩石、矿物、生物组合均有很多相似之处。礁—白云岩化—膏盐—油气矿床—金属矿床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与生物礁有关的油气藏、金属矿床赋存的盆地有一个共同的地质背景:均是拉张的裂谷环境,盆地基底破裂,深部物质(包括上地幔物质)大量涌入盆地,这种深部流体一方面携带大量金属成矿元素形成热水沉积矿床;另一方面,富含CO_2,CO,H_2,CH_4的流体与生物礁中的有机质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油气田。生物礁与油气藏、金属矿床不仅仅存在空间联系,可能有成因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59.
油气田古岩溶与深岩溶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项目来源: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专题 起止时间: 1996年—2000年 项目负责人:夏日元 主要完成人:夏日元唐健生罗伟权邓自强关碧珠 承担单位: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 古岩溶是指地质历史时期而非现代营力环境下形成的岩溶;深岩溶则为不受地表侵蚀基准面控制环境条件下的深埋藏岩溶作用。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渤海湾盆地及塔里木盆地等深埋藏碳酸盐岩中的油气勘探相继取得了重大突破,在埋藏深度大于2000~3000m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产古岩溶储集层。由于储集空间主要为岩溶孔洞、裂缝等,非均质性明显,空间分布规律复杂,加之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漫长的岩溶作用过程(既有地质历史时期近地表环境下的古岩溶作用,又经历了长期逐渐被埋藏过程中深岩溶作用的叠加与改造),造成油气储集规律十分复杂,给勘探、开发带来了一定难度。为此,从1996年起,国家“九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中国大中型气田勘探开发研究(96—110)”特设立了油气田碳酸盐岩古岩溶与深岩溶专题研究。 专题研究采用古水文地质综合方法、溶蚀作用地球化学物理和数学模拟、岩石地球化学测试、岩溶储层介质结构定量评价和预测等技术手段,系统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和渤海湾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古岩溶和深岩溶的形成条件、影响控制因素和发育特征,揭示了不同时期岩溶作用的机制、发育演化特征及其与油气富集关系,识别出多种多样的古岩溶成因类型: (1)鄂尔多斯盆地古岩溶包括早期“层状岩溶”、中期“膏溶”和晚期“断裂系统岩溶”三个发育演化阶段。“膏溶”作用起关键作用,古岩溶地貌形态对油气富集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2)深岩溶包括压释水岩溶和热水岩溶两种类型。压释水岩溶是指在压力差驱动下,上覆煤系地层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来的酸性水,通过渗流窗口侵入古风化壳产生对流循环而形成的岩溶。具有“水平渗流”、“侧向渗流—对流循环”、“纵向对流循环”三种发育模式,与烃类运移、聚集的关系为:早期为烃类改善运移通道,中期改造贮存空间,晚期对储集体形成封闭; (3)热水岩溶为奥陶系古风化壳深埋藏后,受燕山运动构造热事件影响,古地温梯度明显增高,呈承压状态向上运移的具有溶蚀能力的深循环热水对可溶岩所产生的溶蚀作用。热水岩溶主要经历了深循环对流热水形成、溶蚀与白云岩化作用两大阶段,对油气藏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 (4)渤海湾盆地黄骅坳陷奥陶系碳酸盐岩岩溶发育主要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①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裸露古岩溶;②印支—燕山早期裸露和浅埋藏古岩溶:③燕山晚期—喜山期埋藏深岩溶。通过研究,建立了向斜翼部侵蚀洼地排泄型、向斜轴部山间洼地排泄型、山前浅埋藏断陷盆地型等三种古岩溶发育模式,以及倾斜垒式断块压释水作用、深埋褶断凸起构造压释水作用、深大断裂带高位掀斜断块热水作用等三种深岩溶发育模式。 (5)建立了各类古岩溶和深岩溶发育演化模式,提出了岩溶型油气储层定量评价和预测的模拟勘探技术,预测了三处有利勘探块区,取得了一定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0.
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区控矿构造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区主要构造活动可分为3期:早期,发育以透入性的剪切劈理为特征的复式褶皱及倒转翼的逆冲剪切减薄拉断作用;中期,伸展作用;后期,脆性的挤压剪切破碎作用。通过详细地质构造剖面测制。建立了区内的主要构造格架:总体为一复式向斜一汪洼向斜,以杨柳岗组中上段为两翼,以琅琊山组为核,二级褶皱总体表现为向斜开阔,背斜紧闭,向南东倒伏的特征;二级褶皱的转折端为主要的控矿容矿构造,矿(化)体主要赋存于复式向斜的核部、背斜转折端。二级褶皱背斜转折端的拉张垮塌破碎角砾岩及翼部特别是近倒转翼的剪切破碎带是最重要的控矿容矿构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