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4篇
  免费   360篇
  国内免费   447篇
测绘学   59篇
大气科学   47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418篇
海洋学   256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118篇
自然地理   159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89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65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85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99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07篇
  2010年   101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84篇
  2007年   89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9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8篇
  2002年   49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37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1年   1篇
  1946年   2篇
  1944年   3篇
  1942年   1篇
  1940年   1篇
  1939年   1篇
  1931年   1篇
  192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102.
103.
104.
松辽分水岭东段白土山组成因与时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王庆  杨景春 《地层学杂志》1995,19(4):287-290
综合考虑松辽分水岭东段地区白土山组的地层分布、沉积特征、地貌部位及第四纪以来松辽分水岭的演化过程、松辽水系的变迁,认为其为河流冲积物,形成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105.
56化工厂于1978年建厂,整个生产线的防雷设计不可能完全和现行有关的国家标准相符,本依据该厂所处的地理位置及雷暴日数,存放的物品、生产工艺等特点,探讨了防雷电装置的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6.
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的地质证据   总被引:26,自引:1,他引:2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国内外学者普遍认为,地壳缩短增厚是青藏高原隆升的主要原因,青藏高原隆升对环境变迁和东亚季风具有重要影响,但对青藏高原隆升时代存在不同认识。通过统计分析青藏高原中段新生代不同时期的地层倾角,表明区域褶皱变形主要发生于古近纪,中新世湖相沉积地层产状平缓,挤压构造变形微弱,说明地壳缩短增厚主要发生于中新世前。湖相沉积地层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青藏地区热带亚热带阔叶林植被自始新世中期开始逐步减少,至中新世早期濒临消亡;暗针叶林植被自渐新世早中期开始逐步增加,至中新世早中期达到繁盛程度甚至居主导地位。根据这些地质证据,结合全球气候变化、古气温及年代学资料,综合推断青藏高原渐新世晚期隆升高度达到海拔4000m左右。  相似文献   
107.
王国灿  向树元  王岸  张克信 《地球科学》2007,32(5):605-614,680
针对东昆仑及相邻地区研究较薄弱的中生代—新生代早期时段的构造过程提供了系列新的热年代学资料.不同热年代学方法综合揭示了东昆仑及相邻地区在中生代—新生代早期至少存在3次明显的热事件记录.第一次大约启动于200Ma的晚三叠世晚期,并可能一直延续到早中侏罗世之交,是一次具有广泛影响并奠定造山带区域构造格架的构造热事件.区域动力背景可能和南部羌塘地块与昆仑地块的碰撞、松潘—甘孜—巴颜喀拉浊积盆地闭合相关.第二次发生在大约130~150Ma的早白垩世,并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末,主要表现为系列区域性NWW-SEE向的挤压性断裂活动,可对应于白垩纪时期拉萨地块沿班公湖—怒江缝合带与欧亚大陆的增生拼贴事件.第三次为大约56~45Ma的古新世,表现为一期伸展抬升.热年代学记录与零星保存的地质记录具有良好的匹配性,并对构造过程提供了更确切的时间限定.  相似文献   
108.
通过对惠民南坡前中生代断裂的平面分布和三维地震剖面特征的分析,识别出了一组在平面上相互平行,在剖面上具有负花状构造的北北西向走滑断裂带。通过对负花状构造的形态及其卷入地层特征的分析,认为该组断裂带经历过两期不同性质的走滑运动,在中生代经历了较强的左行张性走滑,在新生代经历了较弱的右行压性走滑。其演化过程与鲁西地块上北北西向走滑断层的演化过程一致,均属于郯庐断裂区域性走滑作用所形成的帚状构造体系的一部分,郯庐断裂在中生代的左行走滑和新生代的右行走滑是控制其发展演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9.
O.  G.  Lockwood  H.  Kanamori  郑建常 《世界地震译丛》2007,(3):19-27
试图利用小波变换在地震图开始部分检测长周期成分。分析了2004年12月6日苏门答腊—安达曼M_w9.2级地震和2005年3月28日尼亚斯M_w8.7级地震的位移地震图。小波分析能够在S波到达台站前清楚地区分两次地震的长周期W震相的振幅。结果显示,2004年地震W震相的振幅明显更大。这一方法可以用于快速识别具有引发海啸可能的巨大地震。  相似文献   
110.
重庆市区高切坡治理工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重庆属于山城.在旧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过程中由于山区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工厂地质水文地质条件,危岩、滑坡、高切坡等地质灾害大量存在。其产生机理、稳定性判断、治理方法引起各方面的高度重视。人们采用的治理措施从重力挡土墙、悬臂抗滑桩等被动受力结构向以预应力锚索抗滑支挡结构为代表的具有主动受力机制的轻型支挡结构发展。文章以重庆两路口港天大厦地基工程、重庆市双脾电信局危岩滑坡治理工程、重庆鑫渝花园C区挡墙加固工程为例,介绍 预应力锚索抗滑结构新技术在治理高切坡工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