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219篇
  国内免费   45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993篇
海洋学   477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2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69篇
  2013年   38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79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78篇
  2006年   68篇
  2005年   66篇
  2004年   55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51篇
  2001年   48篇
  2000年   38篇
  1999年   40篇
  1998年   43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77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17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31.
在压力3 GPa, 温度1450~1600 K, 应变速率10-4~10-5 s-1条件下, 对深俯冲带和上地幔中两种重要岩石(榴辉岩和方辉橄榄岩)的流变性质进行了实验研究, 获得了榴辉岩在超高压条件下的流变参数, 应力指数为3.4, 活化能为480 kJ/mol, 活化体积为12 cm3/mol. 实验结果表明具有中等石榴石含量榴辉岩的流变强度与方辉橄榄岩的流变强度在上地幔浅部条件下基本相当, 是多晶绿辉石岩强度的2~3倍和多晶石榴石岩强度的一半. 随榴辉岩中石榴石含量的逐步增加, 岩石的整体流变强度也不断增大. 在实验研究基础上, 计算了不同板块汇聚速率条件下深俯冲大洋岩石圈在不同深度层次上的流变强度, 以及橄榄岩和榴辉岩上地幔流变强度随深度的变化. 研究表明, 俯冲洋壳从下覆的上地幔拆离出来最有可能发生在缓慢俯冲的热俯冲带中; 而快速俯冲的冷俯冲带, 俯冲地壳与上地幔之间在强度上是耦合的, 发生拆离的可能性不大. 过渡带是上地幔中除岩石圈地幔外的高强度和高黏度层.  相似文献   
132.
位于新疆北部富蕴县库尔提一带的晚古生代变质玄武岩和辉长岩系含有似岛弧火山岩(arc-like)和似洋中脊玄武岩(MORB-like)成分的两种组分,岩石以出现不同程度的LREE亏损和Nb、Ta等元素的负异常为特征,在成分上非常相似于现代弧后盆地(Mariana和Okinawa弧后盆地)的玄武岩。我们厘定这套变质的镁铁质火成岩为弧后盆地蛇绿岩,它们很可能代表了晚古生代古亚洲洋北侧的一个洋内岛弧的弧后盆地系统,表明晚古生代早期新疆北部地区处于与古亚洲洋俯冲有关的岛弧环境,该古洋在晚石炭世-二叠纪消减消失后,两侧西伯利亚和哈萨克-准噶尔板块才开始碰撞和造山。  相似文献   
133.
东特提斯板块会聚边缘与岛弧造山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重点简述了特提斯构造域内古,中,新三个演化阶段的蛇绿混杂岩与岛弧带的时空展布及其沟-弧-盆体系,所识别出的蛇绿混杂岩,洋中脊拉斑玄武岩,大洋沉积物的岛弧带等地质记录,提供了东特提斯早期大洋岩石圈板块运动的有力证据。同时,与岛弧有关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各种弧前盆地,弧间盆地和弧后贫地成为造山带板块会聚边缘特征的标志。  相似文献   
134.
海洋碳循环模式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瑞芝  张学洪 《大气科学》1992,16(4):494-501
本文综述了两类近年来国外使用的海洋碳循环数值模式.一类是国外通常使用的比较简单的箱模式;另一类是基于大洋环流模式的三维无机碳循环模式,以及在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了海洋生物群作用的海洋碳循环模式.后者是目前比较完整的模式,也是本文重点介绍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5.
136.
137.
Г—分布与地壳灾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仲平 《地球科学》1992,17(1):55-62
  相似文献   
138.
深海钻探计划(DSDP)和大洋钻探计划(ODP)实施以来促进了地层学的发展。通过对大洋沉积物的研究,利用生物属,种的始,末现面事件建立起了晚中生代-新生代高精度的钙质超微化石,有孔虫,放射虫以及沟鞭藻的化石带,综合利用这些基准面事件,可使地层划分精度达10万年以内。使用液压活塞取心技术,建立起了完整,连续的中,新生代磁性地层剖面,加之放射性年龄的测定,确定了数百个生物属,种始,末现面的绝对年龄值,  相似文献   
139.
海洋在第四纪全球气候和环境的变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海洋沉积记录了大量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的信息,特别是可提供古球变化中高分辨率的短期气候事件的记录,另一方面,无论是全球性大洋环流,生物和化学的变化,还是区域性西太平洋边缘海浅水陆架的出没,这些海洋事件都可能是许多第四纪古全球变化现象的原因之所在。因此,从海洋角度研究第四纪古全球变化,已成为当前古全球变化和国际古海洋学研究的重点。在这方面,深  相似文献   
140.
通过对红井子地区石炭纪人山岩岩石学、岩石化学、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等特征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火山岩具岛弧火山岩和裂谷火山岩两种不同属性,其形成构造环境也存在明显差异。该区火山岩分别形成于三个不同的构造环境,即准噶尔岛弧带、博格达裂谷带及喀尔力克岛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