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126篇
  国内免费   413篇
测绘学   9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71篇
地质学   868篇
海洋学   26篇
综合类   30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30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9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51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35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2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4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6年   2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1篇
  1948年   2篇
  1943年   1篇
  194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阿尔金江尕勒萨依榴辉岩及其直接围岩——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锆石的阴极发光图像、微区原位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研究表明,榴辉岩锆石内部结构比较均匀,少数颗粒保留斑杂状残核;位于锆石斑杂状残核测点的重稀土相对富集,Th/U比值多大于0.4,为岩浆锆石的特征;位于锆石边部与内部结构均匀颗粒上的测点显示HREE近平坦型或弱亏损型的稀土配分模式,显示了与石榴石平衡共生的变质锆石特征;而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的锆石具有核-幔-边结构,核部为碎屑锆石,幔部则为与石榴石平衡共生的变质锆石。LA-ICP-MS微区定年获得榴辉岩的变质年龄为(493±4.3)Ma,其原岩形成年龄为(754±9)Ma;石榴子石黑云母片麻岩的变质年龄为(499±27)Ma。榴辉岩的变质年龄滞后于其原岩的形成年龄约250Ma,并且榴辉岩与其直接围岩副片麻岩的变质年龄几乎完全一致,充分表明该超高压榴辉岩的形成是陆壳深俯冲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2.
超高压榴辉岩通常显示了强塑性变形和地震各向异性特征. 对实验和天然变形超高压榴辉岩中主要矿物的地震波速性质及其变形晶格优选方位(CPO)与榴辉岩地震波速和各向异性之间的成因关系研究结果表明: (1) 除石榴石表现为近地震波速各向同性外, 榴辉岩中其他矿物都具有强地震各向异性(AVp = 23.0%~40.9%, Max. AVs = 18.5%~47.1%), 是造成榴辉岩地震各向异性的主要来源矿物, 石榴石和金红石的平均地震波速相对较高, 绿辉石和柯石英中等, 石英最小; (2) 变形榴辉岩最大纵波波速(8.33~8.75 km/s)方向近平行变形线理或面理, 最小纵波波速(8.25~8.62 km/s)近垂直线理或面理, 纵波波速各向异性1.0%~1.7%, 平均横波波速4.93~4.97 km/s, 其各向异性在同时与线理和面理成近45°方位接近最大(0.73%~1.78%), 在面理面上接近垂直线理方位达到最小, 横波快波极化取向近平行面理. 超高压峰值变质条件(3~5 GPa, 900~1100℃)下榴辉岩地震纵波和横波波速预计比常温常压下分别高出3.4%~7.2%和6.3%~12.1%; (3) 绿辉石矿物组分主导了榴辉岩各向异性基本特征, 而石榴石矿物组分则起到了降低榴辉岩各向异性程度和增加地震波速的作用, 石英矿物组分对榴辉岩地震各向异性影响不大但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榴辉岩的地震波速, 金红石矿物组分的作用基本可以忽略; (4) 榴辉岩地震波速在纯石榴石岩中最大但各向异性接近于零, 随绿辉石含量的增加, 地震波速逐步降低, 各向异性逐步升高, 纯绿辉石岩比纯石榴石岩地震波速低6%~8%, 而各向异性则达到3%~4%. 根据榴辉岩组成矿物的单晶弹性性质和变形CPO计算的榴辉岩地震物性与前人实测结果基本相当. 研究成果获得了超高压变形榴辉岩的三维地震物性资料和相关的矿物物理成因解释.  相似文献   
103.
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中低温榴辉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北祁连俯冲-增生杂岩带中的低温榴辉岩以透镜体形式产于蓝片岩和多硅白云母片岩中。根据稀土元素、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研究,可将本区低温榴辉岩分为两类:Ⅰ类榴辉岩以轻重稀土分异不明显和具有Eu正异常为特征;Ⅱ类榴辉岩的轻稀土富集,有轻微的Eu负异常。Sm-Nd同位素研究显示,I类榴辉岩样品的εNd(t)值为2.5~6.9,平均值为4.5;Ⅱ类榴辉岩εNd(t)=-3.3~1.4。这些研究成果表明,Ⅰ类榴辉岩的原岩来源于长期亏损的地幔源区,可能形成于大洋环境;而Ⅱ类榴辉岩的原岩在形成过程中很明显混入了陆壳物质,据此推断其原岩形成于大陆边缘或洋陆过渡环境。  相似文献   
104.
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中锆石Lu-Hf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11,他引:2  
对大别山超高压榴辉岩和花岗片麻岩进行了锆石Lu-Hf同位素分析,结果为原岩来源提供了制约,表明扬子陆块在Rodinia超大陆裂解时的裂谷岩浆活动中发生了显著的陆壳生长。对这些锆石的不同区域进行的U-Pb和Lu-Hf同位素分析和比较表明,不同成因的锆石在~(206)Pb/~(238)U年龄、初始Hf同位素组成、Th/U及Lu/Hf比值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与年龄较老的岩浆核部和幔部相比,年轻的变质增生边具有低的Th/U和Lu/Hf比值但高的ε_(Hf)(t)值。不同成因锆石的Th/U和Lu/Hf比值存在着正相关性,表明变质作用对锆石的U-Th-Pb和Lu-Hf同位素体系有着相似的影响。高级变质作用有时能够引起岩浆锆石增生边~(176)Hf/~(177)Hf比值的显著升高,导致变质新生颗粒或增生边类似于新生地壳的高ε_(Hf)(t)值假象。对榴辉岩和片麻岩锆石核部的分析发现,镁铁质和长英质原岩在大约750Ma左右形成一个双峰式火山岩套,另外包含少量的年龄约为2.15Ga的陆壳。初始Hf同位素组成可分成两组:第一组具有正的ε_(Hf)(t)值,为5.9±0.9~12.9±0.7;第二组ε_(Hf)(t)值在零左右,为-4.3±0.5-2.3±0.3。正的ε_(Hf)(t)值与较年轻的模式年龄相对应,负的ε_(Hf)(t)值与古元古代模式年龄相对应。前者表明,在扬子陆块北缘裂谷岩浆作用将亏损地幔物质加入到大陆地壳中,同时在新元古代中期的裂谷构造带中存在同时期的壳-幔相互作用。因此,在扬子陆块北缘新元古代中期裂谷岩浆活动中,既有新生地壳生长和即时再造,也有古老地壳再造。  相似文献   
105.
本文以中国大陆科学钻探主孔0~2000m岩芯中的榴辉岩为对象,运用EMPA和LA-ICP-MS技术,系统测定了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的主量与微量元素组成,并据此讨论了它们的成岩成矿意义.研究结果表明,CCSD主孔榴辉岩中石榴石富重稀土和Sc、Y、Co,而绿辉石则富中稀土和Pb、Sr、V,石榴石和绿辉石的高场强元素(特别是Nb、Ta)含量均很低.石榴石存在不同程度的Ce负异常,指示榴辉岩的形成过程中卷入有地表氧化条件下形成的风化沉积物.石榴石具有低的Zr/Y比值,绿辉石普遍具有高的Sr含量,这些特征说明榴辉岩(特别是高钛榴辉岩)的原岩可能为遭受过壳源物质混染与交代的富集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高钛与低钛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在主量及微量元素组成上存在一定差别,总体而言,高钛榴辉岩中石榴石具高的MgO含量和较高的MgO/TFeO比值,以及较高的稀土和Sc含量,而绿辉石则相对富TFeO、MnO,并具有较高的Sr、Zr、Hf含量.高钛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常出现不同程度的Eu正异常,Cr含量均显著低于低钛榴辉岩.综合分析表明,高钛榴辉岩的原岩最可能为富斜长石的辉长质侵入岩,原岩组成的差异应是导致二类榴辉岩中石榴石和绿辉石矿物化学组成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6.
本文利用多接收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进行了同位素稀释法Lu-Hf年代学研究,建立了全岩Lu、Hf的分离条件.  相似文献   
107.
通过对山东高压超高压变质带的考察,初步认为:榴辉岩的最后隆升时代为燕山期;含硬玉石英岩+榴辉岩+(透辉石)大理岩组合说明表壳岩经历了高压超高压变质作用;该带晋宁期长英质片麻岩花岗岩广泛出露;在其北部麻粒岩和榴辉岩密切伴生。  相似文献   
108.
榴辉岩中绿辉石的测定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宝贵  曹文涛 《岩矿测试》1998,17(4):249-253
通过对某地榴辉岩中伴生的有用矿物的纯矿物物质组成的研究,发现Na可作为其中绿辉石的特征性成分,且Na2O含量与其纯度呈正相关。因此,推荐用测定Na2O量并以求得的换算系数计算榴辉岩中绿辉石含量的化学物相分析方法。经合成样品验证,方法的相对误差<1.7%,用于生产样品分析,所得结果的重现性好,平均偏差<0.5%。  相似文献   
109.
岩石标本压力实验中自然电位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4×4×8厘米的岩石标本抽真空浸水,使之水饱和,沿长轴方向加压,用JC-A型电子自动补偿电测仪测电位(平行电位Va,横向电位Vb,对穿电位Vc),用Y5D-2型动态应变仪测标本的纵横向应变ε1和ε2以及压力F,用压电晶体测标本的微破裂,全部七个量由SC-16型光线示波记录仪自动记录,详见文献[1]、[2]。 文献[1]曾指出:(1)凡有引起压力降的破裂发生,同时就有电极间电位差(以下简称电位)的突变;在这样的破裂发生之前,几乎所有标本至少在一个方向上出现电位变化  相似文献   
110.
深处岩浆分异与某地花岗伟晶岩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西京 《地球化学》1976,(3):213-229
Two stages of intrusion have been recognized for Paleozoic pegmatites in this district. The pegmatites occur as several thousands of dikes, with 84 per cent of them distributed within three “thickly concentrated areas”. Similar horizontal zoning, i.e.,from the parental granite outwards the pegmatites vary from type K through type Na to type Li, is observed within these “thickly concentrated areas”, which consist of pegmatites of different stages. Temporally, the pegmatites also evolve in the same sequence of types K-Na-Li, with a series of mineralized dikes produced during this process. The occurrence of this phenomenan is not accidental but a strong indication of deepseated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In nature, not all granitic magmatism can bring about pegatite emplacement,nor all the pegmatite dikes are of the same petrological character. These differences indicate that deep-seated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 must be controlled by some factors.It‘s development is believed to be dependent largely on the amounts of both parental and residual magmas and on the extent to which the pressure at their source region has been lowered by the intrusion of granite. The constant movement of the crust results in the continuous upward migration of differentiated magma, so as to promote the differentiation to a greater extent, thereby providing new source materials for subsequent intrusive activity. Such a continuous movement of opposite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of a complete series of pegmatites, i.e., from biotite-microcline pegmatite to lepidolite-albite pegmatite, giving rise to the “thickly concentrated areas” as well as a series of mineralized vei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