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11篇
  免费   1255篇
  国内免费   2978篇
测绘学   279篇
大气科学   62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8287篇
海洋学   326篇
天文学   166篇
综合类   496篇
自然地理   153篇
  2024年   73篇
  2023年   290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322篇
  2020年   284篇
  2019年   313篇
  2018年   280篇
  2017年   307篇
  2016年   305篇
  2015年   345篇
  2014年   486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438篇
  2011年   480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34篇
  2008年   321篇
  2007年   308篇
  2006年   307篇
  2005年   266篇
  2004年   225篇
  2003年   220篇
  2002年   232篇
  2001年   200篇
  2000年   211篇
  1999年   204篇
  1998年   215篇
  1997年   231篇
  1996年   188篇
  1995年   219篇
  1994年   228篇
  1993年   206篇
  1992年   244篇
  1991年   204篇
  1990年   178篇
  1989年   187篇
  1988年   48篇
  1987年   63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9篇
  1982年   11篇
  1981年   15篇
  1980年   7篇
  1979年   8篇
  1975年   6篇
  1972年   6篇
  1950年   8篇
  1948年   10篇
  1943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东秦岭中部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汉奎 《地层学杂志》1996,20(3):165-174
东秦岭中部晚奥陶世和早志留世地层分布较广,化石较丰富,尤其是腕足类,分为寺岗组、石燕河组、刘家坡组和张湾组。曾庆銮等(1993)根据腕足类及其群落的更替,把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归於早志留世,因而引起较大争论。本文据岩性将寺岗组和石燕河组分别改称为石燕河组下段和上段,并据腕足类化石认为石燕河组和刘家坡组应归於晚奥陶世、张湾组为早志留世;另据上述地层生物群落的特征及群落的更替,认为从石燕河组到刘家坡组,以及刘家坡组至张湾组恰好反映了全球冰期引起的晚奥陶世海退和早志留世冰期结束引起的海侵,故本区奥陶系-志留系界线宜划在刘家坡组和张湾组之间。  相似文献   
82.
安徽董岭花岗岩类的构造特征及侵位机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安徽怀宁董岭花岗岩类底辟滑覆构造体系是长江中下游地域独特的构造形式。花岗岩底辟构造是在中生代华北地块与扬子地块碰撞背景下通过气球膨胀机制侵位至盖层内(燕山期),形成了围绕董岭几何中心的环状或半环状接触变质和韧性变形岩块。该花岗岩类其内部变形明显,岩相分带、分期清晰,围岩顶盖保存完好,围岩变质均匀,变形强烈,滑覆断层发育,糜棱岩典型等为特征,是一个罕见的盖层中花岗岩类底辟构造。后期在其北侧和东侧被月山—白子山冲断岩块所超覆。  相似文献   
83.
青藏高原东南缘是研究构造、地貌演化和气候变化相互作用的理想场所,前人研究主要揭示了晚始新世—早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以来的快速剥蚀事件,缺乏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地貌演化过程的研究。次林错花岗岩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覆盖了整个新生代时期,为探索该区域新生代早期的剥露演化历史提供了重要资料。该岩体新生代早期冷却事件是岩浆冷却单一作用的结果,还是受快速剥蚀作用的影响,目前仍然存疑,需要定量研究。因此,本文结合已有的岩石地化和年代学数据,对次林错花岗岩开展了锆石饱和温度和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研究。锆石饱和温度计算结果表明次林错花岗岩的岩浆结晶温度介于647~705℃之间,属低温花岗岩。一维岩浆冷却模拟结果显示岩体侵位时的最小围岩温度为160~120℃,对应深度约为3. 7~5. 0 km。结合锆石和磷灰石(U- Th)/He年代学数据,本文认为该岩体在晚白垩世—早新生代时期(67~40 Ma)经历了一期剥蚀量至少为2 km的快速剥蚀事件。已发表成果的综合分析表明,此次快速剥露事件可能是整个青藏高原地区广泛存在的构造剥蚀事件,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与印亚板块的初始碰撞可能是触发此次大规模区域剥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付伟  赵芹  罗鹏  李佩强  陆济璞  周辉  易泽邦  许成 《地质学报》2022,96(11):3901-3923
传统认为中国南方的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可划分为以“足洞式”为代表的重稀土型和以“河岭式”(或“花山式”)为代表的轻稀土型两种矿化类型。然而,近年来发现的许多矿床(如清溪、寨背和馒头山等)的赋矿风化壳中出现了轻稀土矿与重稀土矿并存现象,表现出特殊的“上轻下重”双层矿体结构。这指示了除重稀土型和轻稀土型之外,还存在着轻重稀土共生型的过渡类型。本研究通过对三种不同成矿类型的若干典型矿床系统对比,指出成矿类型的多样性与母岩性质密切相关,尤其是母岩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和稀土载体矿物属性是制约成矿类型变化的关键因素。统计数据表明,从重稀土型→轻重稀土共生型→轻稀土型,成矿母岩的全岩稀土总量变化不大(ΣREY: 200×10-6~450×10-6→200×10-6~500×10-6→200×10-6~800×10-6),但轻重稀土配分值出现较显著的区间性差异(ΣLREE/ΣHREY: 02~1→1~5→2~10)。与之同时,母岩中能为离子相稀土提供物源且具有重稀土配分属性的稀土副矿物类型和数量明显减少,这与全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中重稀土分量占比的降低趋势也互相匹配。该结果指示,以往认为重稀土配分母岩形成重稀土矿床、轻稀土配分母岩形成轻稀土矿床的传统观点需要外延,即一部分具有低度轻稀土配分属性(1<ΣLREE/ΣHREY<5)且含有丰富易风化稀土副矿物的母岩还可能形成轻重稀土共生型矿床,该认识可为今后离子吸附型稀土矿床勘查工作提供新的找矿依据。  相似文献   
85.
北京云蒙山地区花岗岩穹隆及伸展构造的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建新  曾令森 《地质论评》1997,43(3):232-240
北京云蒙山花岗岩为一中生代侵入的花岗岩穹隆,花岗岩穹隆的叶理普遍发育,叶理轨迹基本平行于穹隆的外部边界,并显示出从核部到边部逐渐增强,东南侧明显强于西北侧的特点。变形构造研究显示,花岗岩穹隆的边部及围岩中普遍存在不同层次及不同运动方向的伸展构造。东南侧以具河防口-水峪伸展型韧性剪切带为特征,剪切运动标志显示为从NW-SE的正剪切运动,有限应变分析估算其剪切位移量在10km以上,剪切带上部被河防口正  相似文献   
86.
溧阳震区地壳深部结构的探测与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天然地震转换波法所测得的漂阳震区地壳深部主要界面的构造图。简要地讨论了溧阳震区深部构造与震中分布的关系,认为溧阳两次中强地震都发生在较厚的花岗岩质层中,其深部构造特征表现为上地幔隆起、或界面埋深变化剧烈的梯度带,同时又处于两组以上深断裂交汇的特殊部位  相似文献   
87.
芙蓉超大型锡矿床与骑田岭A型花岗岩在成因上密切相关。研究表明,该矿床中几种矿石矿物的Pb同位素特征为正常铅,且具有同源性,与“南岭燕山期锡矿床”Pb同位素特征吻合。骑田岭岩体不同单元花岗岩的长石铅和全岩铅亦为正常铅,其特征与“南岭省含锡花岗岩”长石铅同位素特征相似。矿石铅和长石铅主要来源为上地壳,混有少量的下地壳和地幔源铅,且两者间也具有同源性。  相似文献   
88.
密坑山锡矿田位于江西省会昌县西南约40km处。该区为一晚中生代破火山,火山岩为上侏罗统鸡笼嶂组流纹质凝灰熔岩及火山碎屑岩,火山口周围环状及放射状断裂发育,火山口中心为浅成相的密坑山似斑状钾长花岗岩中央岩株侵入体所充填。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该岩体与流纹质凝灰熔岩的内外接触带相继发现了岩背、淘锡坝、苦竹岽、矿背、上湾等一批大、中型锡多金属矿床或矿点,表明这一岩体对成矿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89.
在基坑中对等截面单桩进行了抗拔静载试验,在桩身设置应变式钢筋计,成功测得桩身各截面的应变数据。分析试验所得数据,对试验抗拔桩抗拔系数的取值、侧摩阻力的发挥、混凝土桩身的开裂等进行了探讨,相应给出了抗拔桩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90.
在广西北部兴安县高尚镇金子山剖面下石炭统鹿寨组底部,新发现了长身贝类腕足化石,包括1新种、1个相似种、6个未定种和2个属种未定类型。这些长身贝类以Productellidae和Productidae科的分子为主,另有少量Echinoconchidae和Monticuliferidae科的分子。这些长身贝类全部属于生活在静水环境中的薄壳类型,无一与华南同期地层中已知类型相同。它们之间的差异可能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条件对腕足动物群属种的控制。在鹿寨组底部发现的长身贝类以及近年在桂林南边村和黔南睦化剖面腕足动物群的发现显示出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杜内阶中的腕足动物群具有极高的属种分异度,不但有大量见于世界其他地方同期动物群中的分子,也包含有不少原本认为只在维宪阶或更高层位出现的类型或全新的类型,说明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不但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腕足动物群之间存在密切的生物地理区系联系,而且华南台缘斜坡―盆地相区是杜内期腕足动物起源和辐射演化的重要策源地之一。许多属种可能是在这里起源,并迁移扩散到其他地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