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4篇
  免费   110篇
  国内免费   138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636篇
海洋学   10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32篇
  2012年   29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36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21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29篇
  2001年   26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91.
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岩溶岩及岩溶相模式   总被引:22,自引:2,他引:20  
陕甘宁盆地中部奥陶系风化壳天然气储集层的形成,是不同期次古岩溶长期作用的结果。根据古岩溶发育的形迹,可将古岩溶产生的岩溶岩体系划分为两大类八个亚类,并以岩溶岩为宏观标志,结合其稀土元素,碳、氧、硫同位素,矿物包裹体及生物化学等地球化学特征,建立了该区不同岩溶类型的岩溶相模式,从而揭示了古岩溶储集层形成的水文地质环境及发育规律。   相似文献   
692.
习科1井是位于黔北习水县良村镇的一口科研勘探井,该钻井由志留系石牛栏组钻至奥陶系涧草沟组。通过对习科1井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页岩中的笔石进行系统鉴定和生物地层划分,判断该井奥陶纪—志留纪之交地层序列完整连续。该钻井五峰组中可识别出Paraorthograptus pacificus带(WF3),之上见富含腕足类的观音桥层,再向上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其中自下而上可识别出Metabolograptus?persculptus-Akidograptus ascensus带(LM1—LM2)、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LM3)、Cystograptus vesiculosus带(LM4)、Coronograptus cyphus带(LM5)和Demirastrites triangulatus带(LM6)。习科1井奥陶纪—志留纪之交笔石生物地层序列基本完整,可与桐梓凉风垭、韩家店对比;而与桐梓红花园、戴家沟不同,后两者缺失了Metabolograptus?persculptus带至Parakidograptus acuminatus带。同时其龙马溪组顶界符合从桐梓向北经习水—綦江,至四川华蓉山依次升高的规律,进一步验证了黔渝地区龙马溪组黑色页岩的"阶段性渐进展布模式"。  相似文献   
693.
本文分析轮南油田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灰岩生物多样性、沉积序列和时空展布,显示水深加大是控制地层分界上下岩相-生物相变化的主要因素。中奥陶统一间房组台地相沉积期,水体深度多在正常浪基面附近,岩性以中-高能滩相的砂屑生屑灰岩、砂屑灰岩为主并伴有小型台缘礁。从一间房组上部到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生物相-岩相有明显变化,总体表现为水体加深。吐木休克组发育深水缓斜坡型灰岩沉积,向南连接满加尔凹陷,红色灰岩岩性变化小,生屑和内碎屑含量少,灰泥含量显著增加。轮南油田中-晚奥陶世经历了一次从浅海台地演变为沉没台地的持续性海进过程,其岩相转换的时间节点基本与塔里木板块西北巴楚露头区一致,均发生在整合接触的中奥陶统一间房组-上奥陶统吐木休克组界线附近。  相似文献   
694.
在岩溶缝洞储层精细描述过程中,利用钻井校正地震的方法恢复岩溶末期的岩溶地貌,发现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区内东西两侧发育由走滑断裂形成的地貌高带(分水岭),其间为一向南开口的喇叭口状洼地,南接岩溶盆地;利用钻井、测井与地震综合解释方法,发现洼地北部较陡(坡度为2.9°左右)、南部较缓(坡度为1.5°),发育由众多支流汇聚的2条岩溶水系,西侧一条在北部以地表河为主,在南部转入地下河,东面一条地表河与地下河交替发育,由3段地表河和2段地下河组成。由于强烈的侵蚀与溶蚀作用,形成了不同规模及充填物的5种地表河,但多数地表河内没有发现河流砂岩充填,只有岩溶湖泥灰岩沉积;而地下河溶洞内充填了大量的砂岩和泥岩,成为重要的油气储层。地表河原本是有砂泥沉积的,当下游发育地下河时,洪水把原有的砂泥岩冲入地下河,形成了溶洞砂泥岩沉积,除少数下游地表河残留砂泥岩外,塔河地区奥陶系岩溶地表河基本不存在砂质储层。   相似文献   
695.
桩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山储层发育规律与发育模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桩海地区位于济阳坳陷渤海湾南部极浅海地区。下古生界包括寒武系和下、中奥陶统,主要由海相碳酸盐岩构成。古潜山主要发育风化壳岩溶带储层和内幕储层。下古生界碳酸盐岩裂缝-溶蚀型储集层的发育特征以有无上古覆盖是岩溶发育的前提;古地貌、古水系控制岩溶发育强度。其发育规律为:岩溶作用是下古生界储集层发育的基础;岩性和断裂作用决定内幕储层的形成与发育。主要以岩溶作用产生的背景与条件、发展或消亡过程为主线,辅以断裂与裂缝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分2个层次建立了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的发育模式。经钻采实践检验,储层发育规律与建立的储层发育模式均得到证实。  相似文献   
696.
周衍  饶莹 《地球物理学报》2018,61(1):284-292
塔里木盆地塔河地区的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埋藏深,其深度超过5000 m,储集体类型以裂缝、缝洞为主,储层的纵向和横向上都具有极强的非均质性.这些特点导致反射地震数据的信噪比低、分辨率低,从而使得碳酸盐岩储层特征描述的难度增大.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运用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对塔河地区的三维地震数据进行提高分辨率处理,同步实现地震振幅补偿和子波相位校正.处理结果与原始地震数据进行地震剖面面貌、储层内幕信息、断裂缝洞刻画等方面的直接对比,一方面展示反Q滤波方法在提高分辨率、提高弱反射能量、以及增强反射同相轴的空间连续性等方面的优势,同时展示稳定化反Q滤波方法能够提高对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储集体的特征描述精度.  相似文献   
697.
黄骅坳陷孔西斜坡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上古生界煤系烃源岩多次生排烃,奥陶系储层发生两期油气充注。该斜坡区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潜力。针对该地区成藏过程与成藏模式认识不清的问题,通过三维地震解释、测录井资料分析、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流体包裹体测温、气相色谱分析等方法,结合埋藏史-生烃史模拟,以孔西斜坡区构造演化过程为基础,开展了下古生界奥陶系碳酸盐岩油气藏储层特征、成藏过程及模式的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储集空间分为孔隙型和裂缝型两类,其中多期次半充填裂缝是最主要的储集空间类型。加里东运动导致华北地区大规模抬升,奥陶系长期差异性剥蚀形成岩溶储层,早、中三叠世三叠世孔西斜坡区广覆式生烃,油气向下进入奥陶系的岩溶储层,古油藏形成;早中侏罗世晚期孔西斜坡区在构造应力作用下形成西高东低的逆冲带,古油气藏向构造高部位调整,原油被水洗、氧化等破坏;古近纪早期孔西地区普遍接受沉积,至始新世地势发生反转,逆冲带深埋,深洼区煤系烃源岩二次生烃,油气通过逆断层及裂缝进入奥陶系储层;逆冲带奥陶系油气藏顶部和侧部地层以泥岩为主,具有良好的封堵条件,使油气聚集成藏,盖层及侧向封堵层不利的斜坡区高部位和凸起区,油气难以保存...  相似文献   
698.
奥陶系三个阶名的命名和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旭 《地层学杂志》2006,30(3):269-270
近年来,国际奥陶系分会在建立全球奥陶系年代地层分类、奥陶系地质年表和奥陶系统、阶两级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方面的研究工作进展顺利,这是各下属国际工作组不懈努力和各国地质机构支持的结果。其中中国学者的贡献显著,中国广大的地层工作者已不限于研究国内的地层对  相似文献   
699.
塔河油田浅覆盖区中—下奥陶统岩溶缝洞体发育,油气开发效果较好。受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隔水层的围限,浅覆盖区中—下奥陶统缝洞体的岩溶发育特征不同于受排泄基准面控制的裸露型岩溶和岩溶水深循环的埋藏型岩溶。为了明确塔河油田浅覆盖区T738井区中—下奥陶统的洞穴成因机理和岩溶缝洞结构,利用“残厚趋势组合法”恢复了海西早期浅覆盖区的古地貌、古水系,综合测井、地震等手段识别了隔水层、岩溶洞穴层,结合油藏动态生产特征构建了浅覆盖区承压岩溶条件下的缝洞结构模式。结果表明:(1)海西早期古地貌总体北东高、南西低,发育北东—南西走向浅切割型树枝状地表水系,北部裸露区提供高水力梯度、高流量的岩溶水补给;(2)T738井区处于半开放式承压岩溶环境,中—下奥陶统发育3套隔水层围限下的2套迷宫型岩溶缝洞系统;(3)受隔水层、水动力梯度、走滑断裂等因素影响,一间房组、鹰山组上段洞穴层具有纵向水动力联系,发育侧向-上升型、孤立型、侧向型和盲端型等4类承压岩溶缝洞结构。研究成果对塔河油田浅覆盖区T738井区的缝洞型油藏开发有重要地质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00.
通过实测莱芜黄羊山晚寒武世地层剖面,利用牙形石确定了寒武系与奥陶系的界线;对长山阶的碳氧同位素曲线特征进行了分析,并与我国华南及哈萨克斯坦等国的寒武系芙蓉统底部的碳同位素曲线进行对比,建立了莱芜地区上寒武统与华南以及国外上寒武统的对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