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篇
  免费   70篇
  国内免费   68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89篇
海洋学   5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4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傅碧宏 《沉积学报》1995,13(4):153-160
根据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中奥陶统和下志留统各组岩石的光谱特征分析,选择了TM3/1(Y)2/3(M)7/5(C)减色比值合成影像对研究区岩石地层层序进行划分和对比,划分出O12、O22、O32、S11和S21等5个影像岩石地层单元,它们与研究区的岩性组一致,但其精度高于研究区1:20万地质图。通过影像岩石地层的对比研究发现,研究区西部皮羌断裂以西在中奥陶世几乎未接受沉积,皮羌断裂以东出现了坎岭组,再往东至研究区东部,中奥陶统沉积较全;早志留世早期研究区西部沉积了海相红层,往研究区东部则相变为海相绿色地层。尤其是通过TM比值图像的分析,发现前人认为分布很局限,但具有很大生油潜力的印干组在研究区分布范围较广,并推断其沉积中心位于与研究区相邻的塔北隆起和北部坳陷一带。这为塔里木盆地油气评价和勘探提供了新的资料,并表明TM遥感数据的应用是沉积盆地油气勘探研究中的一种很有潜力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22.
冀中中奥陶统高频率旋回层序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野外实测剖面及路线观察,河北中部中奥陶统马家沟群的高频率旋回可划分为三个级别,并与层序地层学术语可以对比,由低到高为;六级旋回──韵律层;五级旋回──准层序;四级旋回──准层序组。这些由米兰柯维奇驱动力所控制的旋回层序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中具有不同岩石组合特征,反映了高频率旋回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23.
塔里木盆地环哈拉哈塘海相油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环哈拉哈塘凹陷是一个油气十分富集的含油气系统,但是各地区油气的性质与分布差异很大.研究认为已发现的原油和天然气均主要来自于O2 3烃源岩.油气性质的差异主要受油气充注成藏的控制.综合研究认为环哈拉哈塘凹陷油气藏主要经历了三期重要成藏期:晚加里东-早海西期油气主要来自满加尔凹陷寒武系烃源岩,原生古油藏中的烃类遭受强烈降解,目前在塔北隆起高部位形成大量残余干沥青;晚海西期,满加尔凹陷内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开始大量生烃并在塔北隆起高部位聚集成藏,在海西期末期因遭受生物降解变成稠油;燕山-喜山期,哈拉哈塘凹陷南部及其以南的满加尔凹陷边缘的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开始进入大量生液态烃阶段,生成的油气聚集在印支-燕山期之前形成的圈闭中,其中部分地区稠油遭到不同程度的稀释,或者受到强烈的气侵,导致原油出现明显的差异.  相似文献   
24.
晋慧娟 《地质科学》1998,33(3):282-289
在概述了浙江西部上奥陶统于潜组的沉积学特征,并进而描述了发现的14个遗迹化石属基础上,从4个方面对Spirodesmos为代表的遗迹组合进行了环境分析:(1)14个遗迹属中仅3个属为穿相型分子,其余占遗迹总属2/3以上的遗迹化石均为典型的深水型分子,它们都是Nereites遗迹相的主要成员,因此该遗迹组合可归属于深海Nereites遗迹相中;(2)大部分遗迹化石呈复杂规则弯曲的形态,这种形态的遗迹化石是深海环境的遗迹化石标志;(3)14个遗迹属均为觅食迹和牧食迹,它们的行为习性,尤其是牧食迹主要分布于深海环境;(4)多数遗迹属的水深分布均在200m以下。由此可认为Spirodesmos遗迹组合是半深海-深海环境的产物。  相似文献   
25.
江西庐山─星子地区早前寒武纪片麻岩基底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庐山-星子地区原称的混合花岗岩和混合岩实为以奥长花岗质片麻岩为主体的灰色片麻岩(TTG岩套)和花岗质片麻岩.后者是前者经钾质成分改造交代的结果。其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特征与早前寒武纪低铝型灰色片麻岩一致,构成扬子克拉通的晚太古代基底。其上的星子群属表壳岩,与赣北片麻岩一起构成花岗-绿岩地体,因燕山运动和新构造而出露地表。  相似文献   
26.
娘子关泉域西部边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牛宝茹 《中国煤田地质》1998,10(2):38-39,43
娘子关泉是我国北方最大的泉,通过对遥感图像的解译分析,重新划定了泉域的边界,从构造条件、水力条件,水化学条件、岩溶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证了娘子关泉域西部边界为透水边界;并计算出东山岩溶水系统对娘子关泉的补给量为1.28m^3/s。  相似文献   
27.
書報介紹     
I.動力氣象之問題舆方法(Methoden und Problems der Dynami-sche Meteorologic)Ergebnisse der Mathematik und ihrer Grenzgebiete,Vol.V,No.3,122pp.14 figs.,J.Springer,Berlin 1938.H.Ertel 著斯書都分3章24節,第一章敍述大氣熱力學及流體力學之精羲,其中對於大氣之組成,氣體状態方程式,熱力學二大定律,熱力平衡條件,熱力勢,特殊勢力状態變化,循環步驟,乾濕空氣之熱力學,輻射理論,流體力學中之奥氏及拉氏方程式,均有扼要之論述。第二章為大氣之普通動力學,諸凡自轉地球上之流體運動方程式,調和運動之方程式,涡動舆摩擦,重力勢,壓力場舆質量場,挪威貝鏗銀氏  相似文献   
28.
陕西富平地区中奥陶统等深流沉积的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西富平赵老峪地区中奥陶统赵老峪组发育一套与深水碳酸盐岩重力流沉积、放射虫硅质岩、火山凝灰岩伴生的等深流沉积。根据岩性特征可以将该等深流沉积划分为砾屑等深积岩、砂屑等深积岩、粉屑等深积岩和灰泥等深积岩4种类型,识别出较完整的、由单一灰泥或粉屑或砂屑等深积岩叠置组成的4种等深积岩层序。等深流的流向从东北向西南方向,说明中奥陶世富平地区可能是秦岭北侧弧后盆地伸进浅水台地的一个北东向的深海前槽。富平赵老峪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和华北地块其他地区一样都发育浅水台地相碳酸盐岩,中奥陶统突变为深水斜坡-盆地边缘相的碳酸盐岩重力流及等深流沉积,而同期华北地块主体隆升为陆,反映了在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的背景下,秦岭北侧早古生代弧后盆地北测的陷落下沉作用。  相似文献   
29.
TTG岩套的成因及其形成环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TTG岩套是一类包含了三种岩性的岩石组合,即英云闪长岩(tonalite)—奥长花岗岩(trondhjemite)—花岗闪长岩(granodiorite)。TTG岩套的规模在太古宙最大,是早期陆壳的主体且在各地质历史时期均有发育。该岩石组合是岩石学定名,多数样品的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富Na,高Al2O3(平均15%),低Mg、Ni、Cr,富集LREE、亏损HREE、高Sr、低Y、低Yb且无明显的负Eu异常。其微量元素特征与Adakite(高锶低钇中酸性岩,"埃达克岩")类似。目前多数学者认同其为变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后的熔体,主要争论在于其源岩的变质程度。笔者认为TTG岩套的源区不应局限于某个变质相,而是涵盖了较大的P—T范围。对于其形成环境的探讨,笔者认为应该以地球演化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为前提,盲目地"将今论古"是不合理的。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3.8Ga之前的TTG岩套可能是在板块构造未启动的非俯冲条件下形成的;3.8~1.9Ga的TTG岩套产生在发育俯冲式板块构造且板块构造具有间歇式特点的背景下,此时可能既存在非俯冲环境下产出的TTG岩套也存在俯冲环境下产出的TTG岩套,而且其产出应该具有幕式特征;古元古代之后的TTG岩套可能无一例外均是俯冲板片熔融的产物。  相似文献   
30.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礁滩相中核形石大量发育。本文选取5口钻井取心样品,从核形石形态、粒径大小、纹层磨损度、圆度几个方面进行镜下统计分析。镜下观察核形石有长条状、扁平状、偏心椭圆形、椭圆形、卵圆形、圆形等形状,平均粒径在0.1~2.5 cm之间,核心颗粒以生屑颗粒为主。核形石的纹层磨损度在泥粒岩中为轻度,在颗粒岩中为重度,泥粒—颗粒岩居中。研究认为,促使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核形石形成的因素包括水动力能量、微生物、碎屑颗粒的累积量等,其中水动力能量占主导地位。能量过低,核形石扁平;能量适合,核形石纹层均匀且厚;能量过强,核形石处于磨蚀状态。水流的强烈冲刷作用会破坏微生物对颗粒的黏附作用,使砂屑生屑核形石滩转变为砂屑生屑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