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51篇
  免费   2724篇
  国内免费   4219篇
测绘学   610篇
大气科学   993篇
地球物理   2387篇
地质学   10435篇
海洋学   2129篇
天文学   155篇
综合类   974篇
自然地理   1711篇
  2024年   135篇
  2023年   598篇
  2022年   625篇
  2021年   610篇
  2020年   569篇
  2019年   633篇
  2018年   514篇
  2017年   553篇
  2016年   527篇
  2015年   681篇
  2014年   928篇
  2013年   696篇
  2012年   824篇
  2011年   839篇
  2010年   852篇
  2009年   778篇
  2008年   763篇
  2007年   716篇
  2006年   747篇
  2005年   578篇
  2004年   583篇
  2003年   561篇
  2002年   582篇
  2001年   547篇
  2000年   442篇
  1999年   367篇
  1998年   372篇
  1997年   344篇
  1996年   362篇
  1995年   315篇
  1994年   313篇
  1993年   274篇
  1992年   238篇
  1991年   227篇
  1990年   272篇
  1989年   199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8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18篇
  1984年   20篇
  1983年   12篇
  1982年   14篇
  1981年   20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8篇
  1965年   3篇
  1963年   6篇
  1962年   5篇
  1954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非饱和土的有效应力与抗剪强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孔隙土的存在状态出发,探讨了吸力的两种不同作用效果与非饱和形态的关系,从理论上论证了Bishop公式的正确性澄清了多年来一个基本概念上的误解。用新的观点阐述了非饱和土中抗剪强度分布不均匀及浸水湿陷的原因;同时还对Fredlund和卢肇钧提出的抗剪强度理论及参数的测试方法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各种抗剪强度理论在理论上都是相同的,其区别仅在于确定由吸力产生的那部分有效应力时采用的参数和测试 方法不同。为今后非饱和土的抗剪强度研究从理论转向实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92.
剪切带倾角尺度律与局部化启动跳跃稳定研究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王学滨  潘一山 《岩土力学》2002,23(4):446-449
研究了剪切带倾角是如何依赖于岩样高度以及剪切带的不稳定性。建立了准脆性材料试件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模型,得到了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的解析解,且与实验结果比较相符。研究结果表明:剪切带倾角随着试件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增加幅逐渐减缓,最终趋于稳定值。笔者还对剪应变局部化启动、跳跃和稳定进行了理论分析,解释了实验所观测到的剪切带跳跃现象和砂岩岩样应变局部化较煤样滞后的原因。剪应变局部化是否发生跳跃,关键取决于全程应力-应变曲线软化段是否存在拐点。对于没有拐点的情形,宏观剪切带图案不跳跃。局部化是导致准脆性材料试件剪切带倾角尺度效应的原因。  相似文献   
993.
浅述次生孔隙的成因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李义军 《西北地质》2002,35(1):65-69
生油岩生成的油气,必须运移到储集层中贮存起来,这样油气才可成藏,而岩层的孔隙度是其储集性好坏的重要标志,次生孔隙在此更是有极重要的意义(因为随着岩层的埋深,成岩作用不断在进行,原生孔隙将减少,次生孔隙将在储油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因此,笔者着重论述次生孔隙的成因及其相关问题。  相似文献   
994.
高程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海拔高在工程应用中有不同可代替的作用。测量海拔高的经典方法是几何水准,它的主要缺点是劳动强度大、效率低、花费大、实时性差。GPS海拔高测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这些缺点,而且可以满足许多应用的高程需求。GPS海拔高测量代替水准测量,以GPS海拔高测量为主的“高程现代化”代表大地测量的一个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95.
利用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遥感青藏高原大气云水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97年春季西宁市地基双通道(22.235和35.3GHz)微波辐射计观测的资料,分析了不同月份、不同天气条件下的大气总含水量(V)和云中液态水积分含量(L)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在相同天气条件下,L值3-5月均呈逐渐递增的趋势,增加幅度一般为20%-40%,V值变化幅度很小;春季高原L值大约只有V的1%。与河北省的资料进行对比后发现,L值基本相当,而V值高原只有平原地区的30%-50%。  相似文献   
996.
介绍了万家寨水利枢纽金属结构安装监理测量方法和测量数据计算方法,通过实例说明了金属结构安装的测量精度,可为同类型的水利枢纽金属结构安装监理测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7.
在浑善达克沙地内的裸沙地种草难度很大,采取保护性建植技术建成人工草地后,苜蓿和菜籽的残茬组成了很好的防风固沙屏障,小气候效应也十分明显:风速大大减弱,地温变化缓和,地表空气湿度增加,温度下降,土壤稳定发育,并为浅根性禾本科牧草的繁衍生长创造了良好的小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998.
一个压力坐标下的海洋环流模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 new oceanic general circulation model in pressure coordinates is formulated. Since the bottom pressure changes with time, the vertical coordinate is actually a pressure-σ coordinate. The numerical solution of the model is based on an energy-conservation scheme of finite difference. The most important new feature of the model is that it is a truly compressible ocean model and it is free of the Boussinesq approxima tions. Thus, the new model is quite different from many existing models in the following ways: 1) the exact form of mass conservation, 2) the in-situ instantaneous pressure and the UNESCO equation of state to calculate density, 3) the in-situ density in the momentum equations, 4) finite difference schemes that conserve the total energy. Initial tests showed that the model code runs smoothly, and it is quite stable. The quasi-steady circulation patterns generated by the new model compare well with existing models, but the time evolution of the new model seems different from some existing models. Thus, the non-Boussinesq models may provide more accurate information for climate study and satellite observations.  相似文献   
999.
应用边界层理论研究了等离子体压强对多层电流片中m≥2的双撕裂模耦合的线性和非线性发展行为的影响.考虑等离子体的压强效应,在一阶近似下,解析求得了环位形中双撕裂模的外区匹配参数Δ′.结果表明,当等离子体β<<1时,等离子体压强对双撕裂模的两有理面模之间通过撕裂模外区发生耦合作用的线性行为没有定性影响.虽然等离子体压强将影响双撕裂模耦合的非线性行为,但是主要表现在对其单模项的影响,而对由于两有理面模之间的耦合作用产生的耦合项的影响却很小.  相似文献   
1000.
无线电掩星反演大气参数误差分析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详细分析了影响空间GPS无线电掩星反演大气参数方法的主要误差源,其中包括信噪比误差,精密定轨误差,电离层模制误差,多路径效应和时钟改正等误差,并且介绍了国内外在无线电掩星领域的一些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